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11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929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2008·国际儒学论坛等;道德理性的相关文献由41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周志、吴静、杨宗元等。

道德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3 占比:17.2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1929 占比:82.44%

总计:2340篇

道德理性—发文趋势图

道德理性

-研究学者

  • 张周志
  • 吴静
  • 杨宗元
  • 杨庆东
  • 丁为祥
  • 暴占光
  • 郭晔
  • 郭齐勇
  • 韩昌跃
  • 任德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卉
    • 摘要: 唐君毅认为,“道德自我”与“现实自我”属于同一“自我”,是“自我”的两个方面。“现实自我”是现实具体的自我,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自我,易受外在他物限制,是有待被超越的自我。而“道德自我”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动的自我、具超越性的、形而上的自我,具有辨别善恶、趋善除恶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道德生活便是根据“道德自我”的应当意识(合乎“道德理性”的“道德意识”),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去破除“现实自我”的限制,超越自我,创造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思想构架显示了唐君毅传统儒家“尽人之性以立天之命”的情怀,突显了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机制与效力。
    • 戴无嫣
    • 摘要: 詹姆斯通过爱略特评论对小说的主题意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爱略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道德关怀与道德理想。爱略特小说这一鲜明的主题意涵是她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迁的艺术反映,詹姆斯评论爱略特的道德意涵不是世俗的道德教条,进而提出他著名的视角论。在评论爱略特的基础上,詹姆斯进一步厘清了道德准则和道德感,提出了道德理性与智性的概念,由此确立起他的小说理论与主题意涵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素养、读者接受等问题,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 黄宇昕
    • 摘要: 精神生命的自觉即自我实现必须通过其自我否定产生的逻辑理性的中介才能实现,这种自我否定即自我分裂产生道德理性本体界与逻辑理性现象界的区别、对立和斗争,在逻辑理性提供的主体形式下,道德理性才可能得以逐渐自觉,孔子这段自述正是精神生命自觉之历程的标志。“吾”作为仍然保有鲜明的(逻辑)理性主体形式而又完全自觉的道德理性回顾自己的历程;“志”是道德理性自觉的萌发;“立”是道德理性脱离逻辑理性,两者分裂斗争;“不惑”是标志着自觉的道德理性开始主宰主体,逻辑理性之“妄”产生的恶念被照察无遗;“知天命”是主体开始自觉其无限的本性而尚不敢确认,遂外化追溯到传统代表无限绝对的“天”而以“天命”名之,或者也可以说,这是至高无上神秘的“天”向有限凡“人”的敞开;“六十而顺”是“顺天命”,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到彻底压倒逻辑理性,人与天只隔一层有限的形骸;“从心所欲不逾矩”标志着道德理性收摄融合逻辑理性达到终极和谐,精神生命完成自觉,这时的主体是自我规定与外在规定、精神本体道德理性与逻辑理性经验现象的绝对合一,此即“天人合一”。这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反省完成的对逻辑理性现象界的超越,超越之后又返归现象界,但此时一切现象经验都不复独立而成为精神的自我展现,整个历程可概之以“极高明而道中庸”,此即“内向超越”。
    • 吴静
    • 摘要: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接周敦颐之端绪,建立“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的先天象数学,高扬“环中”之“心法”,以天人合一奠定理学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治人伦”、施仁政的社会治理思想。
    • 吴静
    • 摘要: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接周敦颐之端绪,建立"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的先天象数学,高扬"环中"之"心法",以天人合一奠定理学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治人伦"、施仁政的社会治理思想.
    • 王敏
    • 摘要: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现代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挑战,其中,活跃在时代和网络前沿的大学生群体首先受到冲击,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道德理性的作用,大学生的特殊地位都要求高校加强对其道德理性的培养。而根据道德的心理结构和道德的四个“发端”理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可以从“知、情、意、行”这四条路径入手。
    • 孙丽丹
    • 摘要: 道德哲学中,关于对道德判断是出于情感还是出于理性虽一直存有争议,但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存在结合的可能性,主要在于二者具有相通性和关联性.情感引发理性,成为理性的开端,并进一步发展了理性.理性为情感提供指导,使情感处于合理、适度的状态.追求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和谐共存:(一)以"中道"实现二者和谐平衡;(二)以"公正的旁观者"保证二者有机结合;(三)探寻和谐结合的现实价值,把握适度原则以使自己的道德选择不断趋近真正的德性状态.
    • 聂鑫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改变对非遗保护制度提出了时代要求,非遗在个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交叉发展是现代社会非遗的全新样态,合理的制度构建是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前提.基于非遗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特征,开明利己主义指导下的非遗财产权保护符合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双重要求.以利益平衡为前提,在非遗类型化的条件下对适配市场化发展的非遗进行财产权保护,在为其提供经济秩序保障的同时还能激发其内生性发展动力,以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陈亚楠
    • 摘要: 唐君毅是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兼顾东西方哲学,同时又回归于传统的圣贤义理之学,形成了从道德自我、道德理性到心灵升华的中心思想。唐君毅的中心思想探讨了形上主体为何具有、如何发挥超越和主宰能力的问题,其思想观念在深化和扩展过程中愈发关注生活情境,体现出其哲学思想从儒学心性向日常生活的过渡。
    • 张倩
    • 摘要: “皇极”是唐君毅建构儒学外在向度的核心观念.唐君毅以“皇极”指称事功之学、客观精神,认为皇极是“全幅人文之大化成于自然之天地万物,而不以偏蔽全”.这种解释,一方面继承并拓展了陆九渊以“中”“理”论“皇极”的思路,另一方面汲取并改造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以仁心仁性为基础,把个体活动、社会团体和国家贯通起来,强调国家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根基.唐君毅以心性本体直接向外的活动开辟出客观精神的思路,拓宽了现代新儒学的外王学的理论维度,形成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延伸出的对社会团体和国家理性的现代讨论.这种思路也体现出现代新儒学既充分重视现代性的西方传统,也重视中国文化本身的资源,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实现中国自身的现代发展,并避免现代性的弊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