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545篇;相关期刊1119种,包括中国德育、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教育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北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11年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二十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等;道德情感的相关文献由23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华、张光富、陈光全等。

道德情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2 占比:33.46%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4545 占比:66.35%

总计:6850篇

道德情感—发文趋势图

道德情感

-研究学者

  • 李建华
  • 张光富
  • 陈光全
  • 常运立
  • 兰刚
  • 徐斌
  • 王伟
  • 王璐颖
  • 皮湘林
  • 陈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小燕
    •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十分重要,而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决不可忽视,它们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人格品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做到数学文化渗透与道德情感培养兼顾,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既学到知识,又完善人格,将为高效课堂建设指明一个新的方向.文章简单介绍将数学文化渗透与道德情感培养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
    • 王雅岚; 曹晓君
    • 摘要: 愤怒情绪的表达在个体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活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道德模型研究已证明道德义愤的产生受多个因素影响,尤其是道德情绪,且大多是与教育学和伦理学、社会学结合,但这些研究对于道德义愤本身的心理学视角较少。“双系统”理论路径将道德义愤的产生过程划分为自上而下的“理性”和自下而上的“情绪”两个系统,本文从心理学视角讨论“义愤”在道德层面的地位,通过多个道德模型和相关系统理论集中厘清道德义愤背后的影响因素,包含客观刺激事件、第三方以及违规者等多个方面,对过程中各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描述,并且第三方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关键。未来研究应在探讨道德义愤影响因素的同时着重关注宏观环境的影响。
    • 刘文
    • 摘要: 在明代大礼议中,议礼双方立论基础的不同可以归结为情与礼的分歧。宗法派基于宗法礼制,主张继君统必先继宗统,让皇帝改换父母;人情派基于孝道亲情,主张继统不必继嗣,维护皇帝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双方分别从情、礼出发,主要采用考论史例、诠释经典、探究典章、借助灾异共四种方式论证自己的主张。通过分析大礼议这一生动的道德实践案例,既可以管窥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道德理性的关系,又可以为深化认知、研究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
    • 艾娟; 刘洋洋; 朱晓曼
    • 摘要: 深入讨论道德感动的情绪效价特征,采用MP150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个体在感动、积极、消极三种状态下心电、呼吸、皮电的自主神经系统生理心理指标并探讨其差异。结果发现:感动状态下的皮电水平显著高于消极状态下的皮电水平,而与积极状态下的皮电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感动、消极、积极三种状态下的心电、呼吸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道德感动表现为显著增加的皮电水平,皮电指标能够将道德感动与消极情绪区分,感动在本质上体现出更明显的积极情绪效价,对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性。
    • 仇晓鹏
    • 摘要: 根据自编的《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调查问卷》,对南京部分高校1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总体较好,但在个别衡量维度上水平偏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总体而言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个别衡量维度上差异显著;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的形成受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多方影响,需高校从多方入手加以完善和提升。
    • 李志春
    • 摘要: 对情感问题的阐发有“自然情感”或“道德情感”两种介入取向,其间的交融关系有待澄清,从“即生言性”的视角以《性自命出》为契机是有益的尝试。通过古今分梳可知,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辅相成,一方面自然情感有它的方向与内在规定,会对人成就道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自然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先在”的内容(生物遗传、伦理生活及其精神骨架)为契机,具有道德属性,并在“小我”与“大我”间形成阐释的循环,其整体兼具活动性与目的性。传统执于一端的文论研究建立在主客二分的结构上,只是对情感的一种外部反思。文章认为对情感的研究还应有另一条进路,即一种整体且内生的情动观。
    • 陈永兵
    • 摘要: 道德规范是生命内在的要求,因而和情感密切相关。对于初中德育而言,情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是其重要目标。在初中德育数十年改革、发展与实践的过程中,情感的缺乏或缺位直接影响了德育效能。二十年来,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在朱小蔓教授的指导下,持续探索初中学校情感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为初中德育提供了情感维度的实践指引。
    • 姜甜甜
    • 摘要: 同情并非仅仅是对人们不幸的处境表达怜悯和关怀,其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反应。亚当·斯密认为自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但同情为自爱增添了人性的光辉,同情衍生出的正义是在尊重自爱本性的基础上,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道德准则。然而斯密以同情构筑的道德大厦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陈琳
    • 摘要: 思政课教学场域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性空间,促使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在缜密的身份系统中保持较高强度的情感认知、情感唤醒和情感记忆。“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符号表征着思政课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之时,增强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最终产生并储存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情感能量。认识与理解、接纳与传递、共情与同一是思政课教学中情感互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共同影响着思政课情感教学,也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 沈芯羽
    • 摘要: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也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情感教育,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持续巩固基础性情感教育。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导向性、主体的专业性、内容的针对性、实践的丰富性、方式的潜隐性以及功能的广泛性。其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