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同情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13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5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864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制博览、中国新闻周刊等;
同情的相关文献由1265位作者贡献,包括武秀霞、佚名、周国平等。
同情
-研究学者
- 武秀霞
- 佚名
- 周国平
- 黄济鳌
- 林清玄
- 何丽君(翻译)
- 六六
- 关巍
- 刘丽
- 易中天
- 朱晓宏
- 毕淑敏
- 王钰
- 胡军方
- 于建星
- 云也退
- 亚当·斯密【英】
- 付志红
- 余其彦
- 依好
- 刀尔登
- 刘炎
- 史思亮
- 吴淡如
- 周文英
- 唐惠忠
- 宿春君
- 张燕
- 张玉梅
- 张钦
- 徐丹丹
- 施莹莹
- 旧时锦
- 曹克亮
- 曹永国
- 曾繁琪
- 朱成玉
- 李国华
- 李娟
- 李庶
- 李彦
- 李德裕
- 李显英
- 李晏锋
- 李朝运
- 李菡
- 杨兴品
- 杨梦媛
- 杨秀俊
- 林高明
-
-
汤云
- 《社会科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同情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举足轻重,其重要性横贯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同情的讨论可以从规范性和解释性两个维度进行,规范性的讨论强调同情的道德涵义,而解释性的讨论力图描述同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从解释性的维度着重探讨了同情的发生机制,同情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其所激发的人们改良自身处境的冲动,并由此引申出斯密对正义环境(休谟、罗尔斯)的批评.
-
-
王钰
- 《学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同情伦理学虽有来自舍勒的命名和定义,但在伦理学史上却未见以"同情伦理学"作为一个伦理学流派或是某一流派下的子条目而出现的归类.这一思想形态是以休谟的同情探讨为源起,由同时代的斯密和卢梭发展推进,直至19世纪在叔本华的同情理论中达到顶点,随后走向了终结.在分析同情伦理学出现的伦理学思想史背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界定这一思想形态在伦理学领域中的理论位置及其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以期为同情问题提供一个专属的讨论领域.
-
-
王钰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在西方学者将孟子的恻隐归入同情概念之时,他们也意识到了恻隐与同情之间的差别,中国学者则认为孟子的恻隐之心被西方理解为同情心是一种误解.本文通过比较叔本华的同情与孟子的恻隐,以期揭示东西方理解同情概念的内在关联,同时分析二者差异的原因所在.
-
-
罗西
- 《深圳青年》
| 2020年
-
摘要:
体面似乎是一种优越感,其实是一种责任感。有个网友说:“我对罗永浩‘黑转粉’了,可能也是因为上了年纪,能体会到中年人迫于生活的无奈了。”罗永浩看到这条微博,认真了,有点不是很高兴,仿佛被同情了。他说:欢迎这种“黑转粉”,但我还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严重的误会。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迫于生活”、有什么无奈。还债是责任感使然,也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为了还债,我做了很多我不喜欢做的事,但我没有做任何我瞧不起的事。如果有一天我去做婚丧嫁娶的司仪,那也只是我不喜欢的事,不是我瞧不起的事。一个词概括他:体面。
-
-
胡望斌;
彭小平;
彭息强;
焦康乐;
张亚会
- 《外国经济与管理》
| 2020年
-
摘要:
作为创业动机领域的新兴话题,创业者亲社会动机既是解释企业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创业者创造社会价值的动力.目前对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研究已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但缺少关于该主题的系统综述,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的内涵及测量,并将利他、同情、共情等纳入到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的范畴;随后总结了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先前社会问题经验和正念;进而分析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创业意向、创业机会识别和实现个人成长,还能促进企业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等;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的测量和研究方法、拓展影响因素及深化影响结果的实证研究、探索创业者亲社会动机与其他相关动机的交互效应、关注不同群体的亲社会动机及对比分析.本文构建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研究的整体框架,为创业动机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