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礼议

大礼议

大礼议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专利文献28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社会科学辑刊、天府新论等; 大礼议的相关文献由105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澍、王红成、张之佐等。

大礼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81.21%

专利文献>

论文:28 占比:18.79%

总计:149篇

大礼议—发文趋势图

大礼议

-研究学者

  • 田澍
  • 王红成
  • 张之佐
  • 陈旭
  • 周梦江
  • 张宏敏
  • 曾亦
  • 李宏杰
  • 李晓璇
  • 谢贵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文
    • 摘要: 在明代大礼议中,议礼双方立论基础的不同可以归结为情与礼的分歧。宗法派基于宗法礼制,主张继君统必先继宗统,让皇帝改换父母;人情派基于孝道亲情,主张继统不必继嗣,维护皇帝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双方分别从情、礼出发,主要采用考论史例、诠释经典、探究典章、借助灾异共四种方式论证自己的主张。通过分析大礼议这一生动的道德实践案例,既可以管窥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道德理性的关系,又可以为深化认知、研究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
    • 谢贵安; 王志建
    • 摘要: 在大礼议中,杨慎谨守“程颐、朱熹之说”,冒死进谏,其壮行不仅出于对程朱学理的认可,还关乎儒家“君子”“气节”话语,更富于儒家“得君行道”的政治文化意涵。在三十余载的滇云贬戍生涯中,杨慎的身份认同由朝中大夫转变为地方儒士,从解除地方叛乱到为民请命,从记录民瘼到阐扬儒家文化,杨慎多渠道践行着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追求。综观杨慎一生学行,无论是在朝持道抗节,还是在野弘道担纲,皆根源于思想上对儒学的深切认同,切实践履着“日新德业,当自心力中来”的自我期许。
    • 林兴蕊
    • 摘要: 明世宗发起的“大礼议”之争,以人事变更的手段将皇权转接过来,确立了新的权力体系。新都杨慎经历武宗世宗两朝,作为首辅杨廷和之子,其在“大礼议”的活动中,因反对议礼而遭贬斥,永不召还。本文拟以“大礼议”中“左顺门事件”为中心,考察杨慎在“大礼议”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政局的影响,从而判断明代中期政治的走向。
    • 邓淦之
    • 摘要: 明代中期发生了旨在加强封建皇权的大礼议事件和“去孔子王号”的更定祀典事件。这两件事影响和塑造了明代中期封闭僵化、阿谀奉承、相互内斗的政治生态。通过比较严嵩与徐阶这两位先后崛起的内阁首辅为官之道,总结出当代领导干部应该善于营造宽松管理氛围、坚定政治原则。
    • 普显宏
    • 摘要: 在南华沙桥高海拔、险峻冷凉的大山中,在从镇南到赵州的“茶马古道”上,有一个叫做苴力铺的驿站。四百多年前,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1488-1559),即杨升庵,明正德六年(1511)状元及第。因“大礼议”事件,受嘉靖皇帝廷杖。当时,杖死者十六人,杨慎虽保住性命,但被皇帝削去原籍,贬谪流放到云南,经这条古道到永昌(今保山)任职,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
    • 王慎行; 王旭; 王翔宇; 贺明敬
    • 摘要: 大礼议事件是明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明代中后期的文官党争有着深远影响,是明代文官集团内部分裂的开端。本文分析了大礼议事件何以导致文官集团内部的分裂,着重讨论了与不同党派之间斗争的基本逻辑,即政治问题道德化。大礼议中"继统派"与"继嗣派"的斗争不但是明代文官党争的开端,以"道德问题"相互指摘,以"卫道"为理由的斗争手段方法更为明代此后的党争奠定了基调。
    • 蒋曼
    • 摘要: 四川会理与云南只隔着一条金沙江,地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发达、持久的商旅带来了八方的人和物。明朝初年,开始修城砌墙。100多年后,落魄的状元郎杨慎从拱形门洞穿过。因为"大礼议"他被贬云南,永不召回。会理是他入滇前的最后一个驿站。他曾写下"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的诗句,35年的流放生活中,会理到底是他胸中的一处关。关里关外,是不能细述的悲愁和遗憾。
    • 张幼欣
    • 摘要: 张璁作为嘉靖初年(1521—1524)大礼议中的重要人物,其议礼思想及主张可以说贯彻了整个议礼过程的始终,并成为"议礼派"议礼之纲领,通过对其学术生平及议礼奏疏的研究,可以剖析其议礼思想之源流及背后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并可进一步管窥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转型之浪潮.
    • 唐佳红
    • 摘要: 发生于嘉靖二年(1523年)的李阳凤案引起了刑部尚书林俊对世宗以诏废法的强烈抗议,最终,林俊间接因此案被迫辞职自解.但随之而来的由杨廷和等人发起的声势浩大的言官抗疏运动扩大了林俊所发起的"诏法之争",对李阳凤案的讨论持续发酵,主要集中在对皇帝遵从祖宗法度的守统意识及君主亲贤远佞的道德自觉的争辩上,前者关涉的是长久以来明代司法危机的爆发,后者则是统治危机延伸的结果,这与嘉靖初年"大礼议"的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由李阳凤案所引发的诏法之争和其他一系列冲突事件的发生,都是嘉靖初期君臣政治角力的一种体现,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当时政治情势的崭新视角.
    • 李纬文
    • 摘要: 嘉靖十年(1531),明世宗发起了一场对北京太庙庙制的改革,旨在将同堂异室格局改造为都宫别殿格局。明世宗作为工程决策者亲自制定规划原则,其辅臣团队提交多轮设计方案并接受皇帝的审定,才最终深化形成见诸史册的九庙设计方案与实践。这一过程被夏言等朝臣的奏疏详尽记载。对此决策过程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北京太庙沿革的认识,更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运作模式与其中的建筑师角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