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性
历史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欧洲哲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214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求是学刊、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历史理性的相关文献由251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小朝、董立河、蒋重跃等。
历史理性
-研究学者
- 马小朝
- 董立河
- 蒋重跃
- 刘家和
- 徐文泰
- 杨尉
- 赵天成
- 黄海峰
- 丁亚平
- 何小平
- 储双月
- 刘光永
- 卢晓云
- 张洪高
- 彭刚
- 徐军义
- 徐薇薇
- 房莹
- 曹欢荣
- 梁晓辉
- 王德胜
- 王振红
- 禹建湘
- 胡景敏
- 袁祖社
- 謇南舍
- 许良英
- 陈华兴
- 黄炎平
- 黄飞峡
- 丁增武
- 于平
- 于梦雪
- 于永成
- 何建南
- 何换生
- 何萍
- 侯郭垒
- 俞青
- 倪梁康
- 傅耀
- 关少棠
- 冉利华
- 冉华
- 冯一下
- 冯黎明
- 刘创馥
- 刘勇
- 刘华初
- 刘周堂
-
-
李光柱
-
-
摘要:
《国家宝藏》以中国博物馆体系为依托,以对戏剧手段的应用而成为文物戏剧的主要舞台,为考察文物戏剧的舞台实践和审美特征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国家宝藏》塑造了文物戏剧的形态特征,凸显了文物戏剧创作和实践上的媒体属性;而文物戏剧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对历史理性的深度挖掘。《国家宝藏》中的文物戏剧以其广泛的题材和全面的体系,初步勾画出中国叙事体系的轮廓,并以极其直观的方式展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肌理,蕴含丰富的阐释空间。
-
-
聂敏里
-
-
摘要:
维柯的《新科学》将历史意识第一次以清晰的理论的形态引入到启蒙思想的内部,从而赋予了启蒙思想以历史的视野。他的"真理—创造物"原理确立了真理或者科学的主体内涵,从而为一门历史科学得以可能提供了前提。他的"确实的东西"的概念使得社会存在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进一步赋予了它以历史的内涵,由此,一门以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历史科学——得以成立,这也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在《新科学》中,维柯将历史的视野、历史的原则、历史的方法系统地引进来,从而使得启蒙理性从早期的自然理性转化为历史理性。
-
-
屈文生
-
-
摘要:
选择历史译名往往意味着选择立场,而具备历史意识和把握历史观是译者选择立场的前提。历史翻译须克服历史无意识,了解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等主要历史研究范式,并熟练运用基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而形成的历史理性。文章从若干例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的翻译出发,深入剖析不同历史观下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翻译,并回应中国近代史上的若干重大关切,以论证历史翻译须贴近史实、反映史观、合乎史识。历史翻译就是历史诠释,更事关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中国历史话语的传播。
-
-
唐长华
-
-
摘要:
张炜《狮子崖》写作融合了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政治话语、以民间“大拿”为主体的民间话语、以海边少年的心灵成长为叙事线索的心灵话语等多重话语。作者秉持科学理性的历史观,该著2017年出版时有意保留了那一时期历史背景与阶级斗争叙事线索,对于当代少年儿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狮子崖》中对生活经验丰富、充满智慧、追求生命本真的民间“大拿”形象的刻画,与其之后文学写作中对民间智慧老人的原型塑造相一致,体现出张炜对民间生活、民间智慧的熟悉与热爱;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狮子崖》以海边少年的心灵成长为叙事线索,书写一个身世忧伤的少年的心灵成长故事。作品中的“镜子湾”“狮子崖”“大花贝”,既构成林林心灵成长的现实背景,又构成他心灵成长的象征意象,作品因而具有神话原型的结构,爱与美的精神追求,诗性与哲理兼具的抒情气质。
-
-
黄小洲
-
-
摘要:
狄尔泰发展出一种历史解释学.历史理性批判是一种对人类认识自己、认识其创造的社会和历史的能力的批判.生命在狄尔泰整个哲学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每一个人是一个个体,而民族国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体.狄尔泰的历史解释学就从早年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的生命体验延伸到对客观精神广阔世界的普遍理解.如果说在客观精神中狄尔泰靠近了黑格尔,那么当他涉及历史规律、价值或目的 的解释时,他就马上表现出拒斥黑格尔、拒斥启蒙历史哲学的态度,而重新走上浪漫主义—历史主义的路径.狄尔泰身上的浪漫主义—历史主义与启蒙主义—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刻而尖锐的对立,从而使他深陷无法调解的困境.
-
-
赵琪
-
-
摘要:
从体例上看,《左传》是一部春秋时期的断代史。但是,《左传》在叙述春秋史时,却又总是将前代古史与春秋当代史放在一起讲,因为它认为历史是具有连续性的,是变与常的统一,两者不可分割,常是变中之常,变是常中之变,从而体现出了一种通史精神。将《左传》与同时期希腊古典史学加以比较后可以发现,与《左传》的通史精神不同,希腊古典史学属于黑格尔所说的“原始的历史”。造成中西方史学异趣的原因,有经验层面的不同,但更根本的则是双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史学认为要把握事件的本质,就必须将它放到古今历史中去考察,通史精神由此孕育;希腊古典史学认为要把握事件的本质,就必须跳出变动不居的历史,通过哲学的抽象概括来达成,故无通史精神的孕育。前者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发达,而后者的思维方式则体现了西方古代逻辑理性的发达。
-
-
钟世华
-
-
摘要:
骆一禾的诗在1980年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这不仅是由于他的写作契合了其时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写作形态,更是由于其诗歌所昭示出的文学精神与历史理性。"黄昏"在骆一禾的诗学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围绕着"黄昏"意象的建构,骆一禾的诗形成了以"红色"为主导,多元色彩并置的"色彩群"。骆一禾在透视"黄昏"色彩的同时,集中表现了鲜明的文学精神与深刻的历史理性。
-
-
-
陈宁
-
-
摘要:
刘家和先生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古代中国的思想以"历史理性"占主导地位而西方的是"逻辑理性"统摄一切.差异的形成,绝非来自单一的原因.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其方法是,将中国的历史理性置于形而上学的大框架中考察,检测二者是否有关联.如果有,那么形上学背景就可以被认为是出现历史理性的原因之一.笔者借助当前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形而上学的综合研究,归纳出三个普遍的重要的特点:内在性、整体性、超越在场性.然后,将这三方面的特点与历史理性进行比较,发现历史理性完全符合形而上学的特点.为了印证这一吻合的合理性,本文又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与历史理性的脱节现象.本文最后总结了中国历史理性的几个特点:(1)历史是变化的,而在变化中,在场与不在场的因素交互出现是常态,体现了变中有常和常中有变的思想.(2)历史变化的原因在于宇宙实在的本质就是变化,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当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3)历史理性的功利色彩十分明显,目的 是实现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稳定.(4)中国的历史理性,不只体现于少数人的文字中,还是知识界普遍具有的.
-
-
-
董立河
- 《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通过对“历史理性”的康德式的批判,狄尔泰试图为精神科学提供认识论基础,以解决历史学派和抽象理论之间的冲突.他的工作对于我们当前反思和超越后现代史学理论,塑造一种新的历史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
彭刚
- 《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在史学实践的范围内,历史理性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历史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人事变易无常的意识、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异同的敏锐感受、健全的历史观、开放而自我克制的历史想象力、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的结合,都是历史感在史家史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学派的和叙事主义的史学理论都未能将历史感纳入自身的研究焦点。史学理论的当前转向为历史理性和历史感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论阐发提供了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