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061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文学教育、青年文学家、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海峡两岸辞赋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等;文学精神的相关文献由423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剑云、王小舒、陈思和等。

文学精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6 占比:5.9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7061 占比:93.97%

总计:7514篇

文学精神—发文趋势图

文学精神

-研究学者

  • 姜剑云
  • 王小舒
  • 陈思和
  • 刘培
  • 孙新峰
  • 木弓
  • 王铁仙
  • 贺立华
  • 赖大仁
  • 郑国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志平; 王雪力
    • 摘要: 意象叙事的价值在于通过抒写“感性具体的对象”揭示“理性抽象的意义”。作家双雪涛的小说再现了故乡东北的人和事,笔调冷峻硬朗之余透露出回望故乡人民的温暖情谊,作家对人民真挚的情感温度影响和决定了作品的价值程度。人民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永恒价值追求,对双雪涛小说蕴含的人民情怀的研究亦是对文学本质和价值的探讨。意象叙事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生长点,也是双雪涛小说创作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剖析双雪涛小说中的工人意象、空间意象、物体意象彰显的人民情怀,旨在探寻小说意象叙事的规律以推进意象叙事学研究的深入。同时,研究指向也是对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价值取向的肯定和弘扬,论题当能凸显文艺评论和学术研究的当下引领价值。
    • 白玉
    • 摘要: 路遥尊称秦兆阳为文学教父。秦兆阳认为作家要有开阔的历史视野、深沉的历史情怀,否则就难以创作厚重的文学作品。路遥从中吸纳文学叙事经验,以小说形式书写历史,尝试在个人体验与文学创作中解读历史,具有超越时代创伤,建构国家大历史的主动意识,体现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路遥是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理论的践行者,他们两个人在坚守现实主义文学信仰、历史叙述策略、塑造中国式人物形象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 马志英; 郭笑研
    • 摘要: 高中语文任务群项目化学习是围绕任务群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提取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设计项目学习结构系统,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化的学习组织形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的核心知识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格局、文学精神和审美特性,与核心知识对应的关键能力为审美理解力、鉴赏力与创造力,项目学习结构系统由总项目、子项目、学习任务三级任务组成,将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的静态学习形式转变为举办文学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深入地探寻、理解作品蕴含的文学精神,以文学时代使命感带动文学短篇创作和文学短评写作。
    • 周小东; 孙新峰
    • 摘要: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对小说的创作理念拥有共同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了别样的文学气质。路遥执着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文学的方式对个人、时代、国家三方问题展开了深沉的思考,表现出静思坚守的文学精神;陈忠实怀有剥离与寻找的文学信仰,他师法柳青却也有意识地剥离柳青的影响,着力突破题材与思想的禁区,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贾平凹身上则潜藏着探索超越的文学决心,他不知疲倦地对小说的题材、写法等问题展开持续的探索,文学风格多转移,而艺术境界也超越了个人、群体与时代。对他们三人文学精神的探究,可为我们提供一个透视作家与当代文学层次及境界的崭新视角,对于回答"文学何为""文学为何神圣"等问题具有更为深广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 周小东; 孙新峰
    • 摘要: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对小说的创作理念拥有共同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了别样的文学气质.路遥执着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文学的方式对个人、时代、国家三方问题展开了深沉的思考,表现出静思坚守的文学精神;陈忠实怀有剥离与寻找的文学信仰,他师法柳青却也有意识地剥离柳青的影响,着力突破题材与思想的禁区,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贾平凹身上则潜藏着探索超越的文学决心,他不知疲倦地对小说的题材、写法等问题展开持续的探索,文学风格多转移,而艺术境界也超越了个人、群体与时代.对他们三人文学精神的探究,可为我们提供一个透视作家与当代文学层次及境界的崭新视角,对于回答"文学何为""文学为何神圣"等问题具有更为深广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 杨毅
    • 摘要: 自出现以来,城市在空间层面上承担物质生产的同时,也隐藏着时间观念上的精神史的生产,这就与同样聚焦精神领域的文学产生了同论的可能.不过,城市精神与文学精神并不总是同构的发展,而是存在于多种话语的复杂交织之中.城市源于现代性的发展,但现代美学并未给予城市审美的向度.历史与审美的分裂常常是巨大的,这使得文学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1930年代以来,阶级话语逐渐成为决定城乡关系的重要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与审美话语的失效.城市精神经历了从被命名到被改造的过程.城市起初因为"剩余"而出现,但这种"剩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观念上的.很大程度上,文学表达的就是这种作为观念剩余物的城市精神.
    • 代佳雨
    • 摘要: 奥克塔维奥·帕斯是墨西哥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直旨在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关心家国命运,具有浓厚的墨西哥民族特色和超现 实主义色彩。同时他在东西方文学上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作品兼具东西方的特色,具有哲学价值和文化研讨价值。他著作等身,出版过多部文 学作品,分别镌刻着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学写作风格和特色。本文旨在通过时间脉络并且结合帕斯的人生际遇来探究奥克塔维奥·帕斯的文学精神
    • 钟世华
    • 摘要: 骆一禾的诗在1980年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这不仅是由于他的写作契合了其时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写作形态,更是由于其诗歌所昭示出的文学精神与历史理性。"黄昏"在骆一禾的诗学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围绕着"黄昏"意象的建构,骆一禾的诗形成了以"红色"为主导,多元色彩并置的"色彩群"。骆一禾在透视"黄昏"色彩的同时,集中表现了鲜明的文学精神与深刻的历史理性。
    • 周薇薇
    • 摘要: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在《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中,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断裂"的文学想象和文学精神.现代人深度剖析鲁迅精神中的"断裂"内涵,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还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本文从鲁迅先生创作《呐喊》《彷徨》的思想开始分析,重点论述鲁迅先生"断裂"的文学想象和文学精神,以及鲁迅先生"断裂"背后的人生追求,希望为现代人解读鲁迅作品、鲁迅精神,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参考.
    • 李玮
    • 摘要: 1951年11月沈从文到达内江,直到1952年3月重回北京.他将耳闻目睹的点滴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称"川行散记".这些书信带有敏感细腻的情思,是"碎片化"的文学文本,承载着沈从文对乡村世界"常"与"变"的思考.这期间,沈从文重申"有情"的历史观,这是他文学精神的内核,并贯穿于其后的物质文化研究."川行散记"既是其早年乡土文学精神的延续和"复归",也是新的历史阶段对社会之变进行反思后的补充和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