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建筑科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04455篇;相关期刊405种,包括思想战线、东南文化、黑龙江高教研究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六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等;文化生态学的相关文献由717位作者贡献,包括江世勇、张海洋、李和平等。

文化生态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4455 占比:99.46%

总计:105024篇

文化生态学—发文趋势图

文化生态学

-研究学者

  • 江世勇
  • 张海洋
  • 李和平
  • 罗昌勤
  • 刘朝猛
  • 张邹
  • 彭永庆
  • 戢斗勇
  • 曹桂花
  • 李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白梦; 陈洁
    • 摘要: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生态嬗变的视角来梳理独竹漂活动的演变过程,以期为独竹漂的传承和发展寻求不同的参照点。由于现在文化生态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与习俗等发生了嬗变,独竹漂受到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上限增加、社会商业经济的兴起、现代价值观的融入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对组织体系的规范、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诉求等,导致了独竹漂活动所使用的器具、活动场地、组织形式、参与主体等都发生改变;现如今,独竹漂活动使用的器物更为标准、参与人群更为广泛、传承模式更加多元、组织形式也更为有序,独竹漂活动顺应了民族体育多元发展的新历史走向,也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生态中维持自身的稳定,积极寻求与其他的竞技项目、民俗文化等和谐发展。
    • 徐硕雁
    • 摘要: 中西文化比较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始终处在边缘地位,导致教育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化状态,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育带来了反向影响。对此,在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中应基于文化生态学实施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从文化生态学视域下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入手,提出了文化生态学视域下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
    • 陈斌
    • 摘要: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分析入手,认为自明朝初年卫所制度进入盘江流域,一方面,承接秦朝以来历代王朝或间接、或直接的治理制度遗产,综合实施土司、卫所、州县等治理制度;另一方面,地方民众在明清中央集权统一的制度框架内,与王朝国家博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主体能动性,生成多民族混融居住的共生秩序。共生秩序区别于“中原中心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再是斗争哲学视野下边疆地方与王朝国家对立二分的现实彰显,而是潜隐于边疆民众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中的重组、融合和再构的二元或多元治理与发展过程。
    • 丁虹
    • 摘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藏区酥油花艺术,是四川藏区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全球一体化和数字媒体时代的来临,四川藏区酥油花艺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从四川藏区酥油花艺术的原生态、继生态和新生态视角切入,揭示其在不同文化生态环境下的多元保护传承和创新开发利用,从而最终实现四川藏区酥油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 刘海平
    • 摘要: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而信仰民俗的现代性构建对乡村文化振兴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乡村振兴为乡村文化、信仰民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挖掘、整理、保护湖南地区信仰民俗方面,有许多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湘潭大学李琳教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湖湘信仰民俗和乡村传统文化研究,主持相关国家课题2项,《湖南地区精神民俗的文化生态及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综合运用文化生态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理论,用文献学、田野调查等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湖南地区精神民俗(精神民俗主要指信仰民俗)的文化生态及保护情况,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良好结项的成果。
    • 陈美英
    • 摘要: 乡村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寻求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系统的平衡性,从而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从文化生态学视角观察和研究乡村文化发展,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坚守乡村文化根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丰富乡土文明气息,实现文化、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文章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安吉县鄣吴镇为例,研究了当下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人与文化之间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乡村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 李纲; 吴元芳
    • 摘要: 运河文化生态是影响运河民间故事的重要因素,运河民间故事也是运河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将民间故事分成心态、世态、物态和生态四个层次。在四类故事中,选择有关水环境变迁的部分,从传承、悖论、矛盾、对立、融合和趋异六个方面,引证大量鲁南运河民间故事,阐释了运河民间故事对运河文化生态的适应性的表现。研究结果对当地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现对运河“非遗”文化生态的保护提供直接依据和重要参考。
    • 李卫婷
    • 摘要: 本文将文化生态学的价值理念融入儿童户外空间设计,探讨在儿童户外空间设计中以文化生态为出发点展开儿童空间设计的必要性。通过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人性化角度进行儿童户外空间设计,并强调空间设计离不开文化属性。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本研究就是在相关理论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环境学、生态学、教育学等多维角度去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设计出最适宜幼儿思想开发的活动场所,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王凯元
    • 摘要: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生活的资源和场所,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构建了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包括排运和船运生计在内的仙居水运生计之所以历史悠久、传承不息,一方面在于它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并能够灵活调整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也在于它发展出一套禁忌文化系统。那么,排(船)民的禁忌心理何以产生,起到什么作用?而水运生计又是如何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并实现创新性转型的?通过对永安溪流域的田野调查,发现仙居排(船)民的禁忌心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这有利于克服对水的恐惧和对河道的畏难情绪,以便集聚力量平安作业,从而消灾避祸。永安溪流域排运和船运生计的调适性特征体现在重视经验积累,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兼具保持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新的资源利用空间。水运生计的保持、适应和创新等演变过程是仙居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 冀惠
    • 摘要: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青年教师个体及其组成的群体进行整体性观照,有强烈的现实与理论意义。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特征表现为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协同共生中面临冲突、调整并达到阶段性的平衡。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面临着与规范文化、复杂的现实、环境内权威之间的冲突,故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包括:以治理合力撬动规范文化,形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生态;借由共同体应对复杂现实,形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中生态;以主动的自我与权威对话,形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态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