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佤族

佤族

佤族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51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风俗习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338种,包括思想战线、今日民族、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大湄公河民族医药发展论坛暨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等;佤族的相关文献由8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宝康、袁娥、王志红等。

佤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9 占比:97.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33%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1.60%

总计:751篇

佤族—发文趋势图

佤族

-研究学者

  • 杨宝康
  • 袁娥
  • 王志红
  • 赵明生
  • 周家瑜
  • 谢薇
  • 左永平
  • 李国明
  • 艾兵有
  • 许建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陈燕
    • 摘要: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运用场域理论分析当前佤族民间歌舞艺人的生存状态,发现以下问题:无序开发,入场混乱;在场资本不足,制约了歌舞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退场原因各异,难以善始善终等。为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优化佤族民间歌舞艺人的生存状态,应该规范入场秩序,夯实文化产业的基础;优化在场生态,扩大在场资本积累;健全退场机制,促进艺术场域的良性循环。
    • 周春涛
    • 摘要: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部,普洱市西部,东北、东南部与澜沧县,南面与孟连县接壤,西北与缅甸佤邦交界,国境线长89.33km。全县第七次人口普查为8.7万余人,约80%为农业人口,居住着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傣族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
    • 祁永超
    • 摘要: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佤族传统饮食、医药、建筑、印染及音乐等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意义,并通过民间信仰、禁忌法规、生态观念等展现出来。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利用佤族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正被削弱。因此,有必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定助益。
    • 马思佳; 彭艺; 吴剑花; 税艳青
    • 摘要: 目的为了解云南耿马县佤族成人牙周健康状况,收集口腔健康行为资料,对影响牙周状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基层少数民族牙周疾病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随机、年龄分层相结合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为调查目的地,随机抽取自治县内的10个自然村寨,共计调查486人,并对其进行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相关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35~44、55~64、65~74岁组牙龈出血检出率91.22%、88.08%、81.82%,浅牙周袋(4~5 mm)检出率为86.34%,86.53%,81.82%;深牙周袋(≥6 mm)检出率:13.17%,30.57%,45.45%;牙周健康率:12.68%,14.51%,18.18%;结合口腔问卷调查内容,经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包括:年龄、学历、刷牙次数、对牙齿的自我感觉、自觉牙痛、吸烟和对牙齿出血的观念。再进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牙齿的自我感觉越差(OR=1.500,P=0.003)、牙痛越频繁(OR=1.510,P=0.017)和吸烟(OR=2.161,P=0.014)佤族成人越倾向患牙周炎;学历越高(OR=0.527,P=0.000)及刷牙次数越多(OR=0.519,P=0.002),则为牙周炎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佤族成人的牙龈出血检出率、浅牙周袋检出率及深牙周袋检出率均高于第4次全国水平,牙周炎患病率较高,口腔卫生状况差,远低于全国口腔保健目标。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口腔保健宣传力度以提高牙周疾病就诊率从而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 董海霞
    • 摘要: 本文基于影视人类学视角,以佤族人类学纪录片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人类学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和叙事模式,进而探究佤族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意义。研究发现,佤族人类学纪录片关注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民族节庆仪式的展示和歌舞文化等,旨在通过影像的方式完成对佤族文化的思考和真实再现,展现佤族人民对集体记忆的坚守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 祁永超; 石超
    • 摘要: 作为一个迈入现代化不足百年的“直过民族”,佤族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民间传统文化,它们蕴含着深邃的生态智慧,并通过具体实践践履着“天人共生”理念,直至今日仍对本民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 齐晓凡
    • 摘要: 佤族是我国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栖身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佤族人民的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佤族人生活区域偏僻,地处于亚热带区域,雨水丰富、林木繁茂、自然气候条件变化明显,交通阻塞,山区海拔变化比较大,形成了比较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因此,佤族文化资源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如今对其元素的提取及应用尚处于开发阶段。现在通过对佤族文化元素进行提取与吸收,希望能够形成标准元素进行重组,并且将这些新的设计符号应用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建筑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中,促进佤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 杨旭东; 康文明
    • 摘要: 2021年8月20日上午,滇西南阿佤山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8月19日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来到了阿佤山腹地班洪乡。班洪乡、班老乡村村寨寨的佤族群众聚集到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敲起木鼓、跳起舞,唱起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 江玉
    • 摘要: 从类型学视角看,佤族“螺女”型故事文本分单纯式与复合式两种,在保留三大核心母题上,因流传地域不同而类型各异;通过分析佤族“螺女”型故事,发现其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单纯式“螺女”型故事体现了汉傣文化对佤族人民的影响,复合式“螺女”型故事所共有的“难题考验”母题则体现了佤族串姑娘的恋爱习俗、原始信仰的女神崇拜意识,以及男主人公孤儿身份所反映出的社会制度。
    • 夏云冬; 魏进华
    • 摘要: 婚姻礼俗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的民间文学艺术,也是民众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婚姻礼俗歌不仅样式特殊,内容还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佤族婚姻礼俗歌的演述目的、演述策略及演述效果对佤族民间口头艺术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