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社会学、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5篇、会议论文119篇、专利文献3902篇;相关期刊1120种,包括思想战线、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9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2013中国历代碑刻及碑刻文献研讨会等;文化变迁的相关文献由2495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平方、张祖群、李晓斌等。

文化变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5 占比:34.89%

会议论文>

论文:119 占比:1.93%

专利文献>

论文:3902 占比:63.18%

总计:6176篇

文化变迁—发文趋势图

文化变迁

-研究学者

  • 欧阳平方
  • 张祖群
  • 李晓斌
  • 王希辉
  • 祁进玉
  • 贾瑞光
  • 李静
  • 玉时阶
  • 王志清
  • 王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富强; 方少聪
    • 摘要: 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常见的礼仪重器,其器型、纹饰及塑像表达了铜鼓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叙写了古代南方族群丰富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同时也是千百年来南方文化变迁的具象呈现。通过考察作为视觉器物的铜鼓,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南方族群独特文化之“道”,也能够理解族际和谐交往之“道”。
    • 贾春光; 付尧
    • 摘要: 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始于交流、融于生活、变于传播,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展。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将独有的民族文化摒弃,更多地去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导致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缺失,很多传统文化都仅停留在祖辈的记忆里。本文以阿坝州理县休溪村传统的羌族村落为例,从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羌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尝试以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对休溪村传统羌族文化进行保存记录,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些许建议。
    • 曹大明
    • 摘要: 2019年9月,李虎博士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分离、互动与调适:一个壮族村落的人口流动与文化变迁》(以下简称《分离、互动与调适》)一书.以流动人口产生的背景、原因、历程和影响作为研究思路,展示了一个壮族村落的人口流动及其文化变迁状况。全书从多个方面呈现了用人类学研究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现象的独特视角。
    • 廖明君
    • 摘要: 《分离、互动与调适:一个壮族村落的人口流动与文化变迁》一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体现了壮学新特色,在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上具有人类学特点,结论和讨论能给读者新的启发。该书的问世,不仅推动了国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研究,而且拓宽了壮学研究的新视野。
    • 吴文峰
    • 摘要: 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社会精英被迫在世界化语境中摸索一条将国民身体素质与国家兴盛联系在一起的救亡图存、强国强种的应对方略。近代中国体育文化变迁是在整个社会被迫卷入世界化进程中,经历从工具到价值尺度的内涵蜕变,在发现并改造国民的身体价值中引导国人进行反思的“应激”式文化变迁。反思这种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化变迁过程,存在各种矛盾与妥协,在发展中存在急功近利的选择心态,在仓促被动应变时无法完全对融入中国的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总的来说,近代中国体育文化变迁囿于形而下。近代中国体育文化变迁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视角和方向,推动体育文化知识体系的新陈代谢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保持民族的独立意识、自觉能动性对于新时代语境中发展体育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付军帅
    • 摘要: 笔者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伞头秧歌为研究对象,以伞头秧歌的当代变迁为研究主题,全文分为四大节:第一节对伞头秧歌的历史渊源进行介绍;第二节对伞头秧歌的仪式过程进行分析;第三节以伞头秧歌的形态、表演时空和功能等三方面为主,分析伞头秧歌的社会变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第三节的基础上,第四节从社会变革及经济转型等两方面对变迁的原因进行阐释。
    • 谢思敏
    • 摘要: 四川金钱板是流行于川渝地区的一种板诵类说唱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艺术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金钱板不断地与其它文化接触、碰撞,导致诸多方面发生了变迁,而这些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与文化承载者——人的生活需要,即文化客体与文化主体两方面,这也是文化变迁功能学派最为注重的。
    • 文鸿
    •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辨别哪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备自发的传承机制,就成为一个学术问题。在广西乃至中国许多地方,庙会历经了早期的禁止,1980年代后的自发复兴。因此本文以广西恭城县凤岩庙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学“四层一体”的分析框架,分析五个时期庙会在村落地域系统中扮演的作用。本文的结论是:庙会不仅仅是地方民间信仰,还促进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间接满足了村民在生计层面上的互助需求。由于村民的互助需求稳定存在,尤其是需要集体应对自然灾害,因此庙会长期存在具有稳定的机制。
    • 李胜杰
    • 摘要: “客人夫妻同寝禁忌”,是黔东南苗族社会中禁止夫妻在他人家访客时同室就寝的一种传统行为禁忌,是苗族人借祖先神灵之名行规范客人夫妻在别人家的伦理道德之实,其主要目的是对家庭成员之间或亲属成员之间伦理行为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但在当前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的语境下,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西江苗寨村民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以“另起新房,堂屋不再安设香火”和“每年做一至两次禳解仪式”的方式,巧妙化解了“农家乐接待”与“客人夫妻同寝禁忌”的矛盾冲突。这种方式显示出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传统主动调适的策略,既能让他们轻松地避开森严禁忌的束缚安心地开农家乐赚钱,又表现出他们对传统的“恪守”,使传统得以延续。同时,反思旅游场域的文化变迁共性和存在问题,可以辨识旅游开发带来的隐患和障碍,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助力加温。
    • 向谷全
    • 摘要: 八宝铜铃舞作为土家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拥有着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舞蹈动作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开始对武陵山脉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此次政策实行过程中,由多方力量相互协作与强制实施下,多方文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向土家族地区渗透,使土家族地区的民族交流与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在宗教仪式、舞蹈形态、舞蹈风格及精神活动等各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变迁,在这种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发生了部分原生文化的失传,这是土家族八宝铜铃舞面对外来文化冲击进行自身调适的结果。在今天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大浪潮中,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既要合理开发运用,更要大力保护其原生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