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村落

村落

村落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30篇;相关期刊1217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民俗研究、风景名胜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五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等;村落的相关文献由2944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压芳、赵玉奇、田聪等。

村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0 占比:94.0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130 占比:5.25%

总计:2477篇

村落—发文趋势图

村落

-研究学者

  • 余压芳
  • 赵玉奇
  • 田聪
  • 余韬远
  • 王希
  • 曾增
  • 张桦
  • 陈豫川
  • 黄文淑
  • 余正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曹大明
    • 摘要: 2019年9月,李虎博士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分离、互动与调适:一个壮族村落的人口流动与文化变迁》(以下简称《分离、互动与调适》)一书.以流动人口产生的背景、原因、历程和影响作为研究思路,展示了一个壮族村落的人口流动及其文化变迁状况。全书从多个方面呈现了用人类学研究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现象的独特视角。
    • 尹湘娥; 王利羽
    • 摘要: 资江流域地处湘西南,是云贵高原向内陆的延伸过渡区域,地理地貌丰富多样,多山地、丘陵、河湖。域内许多村落风景优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独特的景观环境要素呈现了良好的地域景观风貌。通过对村落景观要素的分析,加强对域内农村景观环境认识深度,了解农村景观环境发展的现状,引导农村景观环境的改造与提升。
    • 苏全有; 臧亚慧
    • 摘要: 太行学研究近些年来取得一些成就,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有关革命的太行学研究,包括干部问题、文化艺术、女性群体、群众工作、公共卫生事业等内容;有关抗战问题的太行学研究,主要涉及文化和政权建设,以及对抗战史研究的反思、根据地地位论述等内容;有关太行山精神的研究,主要有“太行山精神”的阐发和对其价值的肯定、太行山精神的指导作用和太行山道路;有关村落和旅游的研究;还有关于太行山文书的价值、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太行学研究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田野调查、强化乡村级文献档案的保护利用、强化太行山红色资源的挖掘阐发及太行山地位的对比分析等。
    • 虎晓东; 咸云龙; 王彩平
    • 摘要: 作为村落社会交流和交往的主要媒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取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宁夏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作为研究主题,借鉴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对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征进行阐述,探究其在当代传播的价值,针对现阶段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隐忧,提出满足主体需求、加强文化融合、文化共享以及趋向文化普适等多维度的发展取向,使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力使力更上巅峰.
    • 金晨
    • 摘要: 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东侧汉城湖沿线四个发展各异的村落为例,调研分析各村落现有问题,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建"集聚间有离析"的最优景观生态格局,提出发展策略。建议三个边缘增长极村落差异化发展,带动内部樊寨村点轴连绵,逐步形成关联性较高的"边缘增长极-点轴连绵区-网络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连点成线+点线成网"的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模式,带来正外部效应,实现汉长安城遗址区与村落动态耦合的可持续发展。
    • 张燕; 李林; 宋迪涛
    • 摘要: 当前时代背景下,民俗活动作为壮族传统武术发展传承的空间平台,也极大地促进了民俗活动相关内容的丰富,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并且其互动发展有着双重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壮族民俗与村落传统武术的关系进行梳理描述,继而总结分析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与民俗的互动关系。壮族村落的尚武精神及相关信仰,是其传统武术所传承的动力和基础。此外,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对壮族人民产生的生产生活及道德行为规范,有着一定积极意义。在当前民俗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应达到文化认同的标准,弘扬并传承武德精神,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使壮族传统武术进行自适应更新,从而更好地促进壮族传统武术与民俗水平的持续互动。
    • 盛尚; 朱芸; 刘宇; 郑进凤; 余永富; 李扬; 张凯; 徐雨
    • 摘要: 为分析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住民村落与周边保护地间鸟类多样性的差异,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使用样点法对保护区7个苗族原住民村落及周边保护地(共设置208个样点:村落44个、周边保护地164个)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4种,隶属于7目30科。其中,东洋界物种67.2%,古北界物种21.9%,广布种10.9%;中国特有鸟类2种。在样点尺度上,村落内的鸟类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周边保护地;但在景观尺度上,村落内鸟类物种累积值与周边保护地无显著差别。再者,村落和周边保护地的鸟类群落组成有一定差异。本研究认为,村落内种植的农作物、民族传统保护文化所营造出的特殊生境可能有助于一些鸟类的生存和繁殖,但单一生境或同质化的景观可能导致物种组成相似度较高,从而在景观尺度上未能促进鸟类多样性。建议合理考虑原住民村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整农业景观中植被的配置,以促进保护区的管理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村落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是集体记忆的见证者。地域性村落与建筑是一个地区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演变,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它不仅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承载和促进地域生活的舞台,兼具物质、精神、文化、经济等多重功能。另一方面建筑本体与建筑空间提供了发展地域文化的场所,承担了居民的日常活动,是居民创造集体记忆的场所,有着文脉传承的重要责任。
    • 丁月; 张翼然; 祝晓坤; 谢文瑄; 万意
    • 摘要: 北京市“三个文化带”的概念提出之后,内涵不断得到完善,“长城文化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北京市长城文化带的村落格局,本研究以多源的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从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村落的格局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到“长城文化带”的村落主要分布在延庆区和密云区;长城文化带村落的命名方式中称“庄”“峪”“营”“沟”的居多,其中,称“营”的集中分布在延庆区;村落的形态主要有3类,分别为矩阵状、斜向矩阵状和不规则状。
    • 许世迪; 徐晶
    • 摘要: 针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中“乡愁”遗失造成的村民对村落的归属感弱化问题,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指导,从人地关系出发,分析“方向感”与“认同感”产生的诱因,以及二者在村落更新和村落再生设计中的应用意义,提出“方向感”与“认同感”对村落场所精神和村民归属感具有正性强化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