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8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1062篇;相关期刊1117种,包括东南传播、国际新闻界、声屏世界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5年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国际论坛、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4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等;集体记忆的相关文献由230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西梁、王宗峰、陈旭光等。

集体记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8 占比:8.88%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1062 占比:90.90%

总计:23170篇

集体记忆—发文趋势图

集体记忆

-研究学者

  • 郭西梁
  • 王宗峰
  • 陈旭光
  • 雷颐
  • 艾娟
  • 刘亚秋
  • 李娜
  • 李安定
  • 王蜜
  • 陈莉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凤娟; 王秀丽; 张千千; 李爽
    • 摘要: 雄安新区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目前面临日渐衰落、后继无人等发展困境.从集体记忆的视角对传统手工艺与文创产业的内在关联性以及二者双向融合中集体记忆的三种系统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集体记忆的传统手工艺与文创产业双向融合发展模式,具体为以雄安辖区传统手工艺为记忆客体,挖掘其承载的集体记忆和艺术符号,运用现代创意设计手段创新集体记忆载体,通过城市形象、特色小镇、多层次的文创产品等具体形式的设计表现来唤醒并重构雄安新区居民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保护、再生性转化与特色文创产业发展.
    • 卢晓华; 古榕娟
    • 摘要: 海报虽然内容简单直观,但其主题突出且具有普遍的社会认同性,不仅能及时发布重要信息,疏导公众情绪,也对构建集体记忆有重要作用。
    • 吴桂宁; 张嘉珊
    • 摘要: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历史城区逐渐出现了记忆传承的危机。为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寻求其解决方法,文章聚焦于历史城区的集体记忆研究,融合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重新对历史城区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集体记忆元素进行识别并且系统分类,进而以廉州古城为例对每一种记忆要素进行深的分析研究。
    • 田壘; 汪欣
    • 摘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后,多家媒体推出如“网络吊唁厅”“网上悼念厅”等互动式线上纪念活动。同时,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平台上举行线上纪念仪式。以“连结性”和“镶嵌性”描述这一系列线上纪念活动的集体记忆建构机制,可揭示数字时代媒介技术对于记忆建构的影响,即:我们记住了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记忆。
    • 陈重
    • 摘要: 文章以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为田野调查点,采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对姊妹节中已婚的大龄的男女的音乐行为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姊妹节中已婚的大龄的男女进行游方对歌却不以爱情为目的音乐行为主要是为了表达个体生命的精神原乡和集体记忆的整体诉求;姊妹节是一场通过仪式,人们通过组织怀旧类型的仪式重建过去(集体记忆中的美好时刻),在仪式“反结构”的过程中,通过获得爱情的“游方对歌”的音乐行为,治愈关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即乡愁和对现在的不满,完成一次个体生命体验和集体记忆体验之旅,治愈并获得愉悦。
    • 刘懿璇; 秦田宇
    • 摘要: 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与弥合性加速了个体身份的快速转换,在信息的洪流之中自我认同感逐渐迷糊,集体信念和价值信仰的缺失造成了身份构建的混乱和迷失。在这一情势下,民族和国家需要通过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作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因此,围绕主旋律电视剧集体记忆的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的传播构建,以及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构建国家形象的影像记忆等问题的讨论,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杨恩耀; 霍珺
    • 摘要: 以记忆场所为研究对象,探索并复兴传统村落活力。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认知地图等研究方法,筛选并识别出杨湾村的街巷公共空间、建筑、自然环境等记忆场所并分类,分析构成要素以及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场所记忆信息关联整合的活化策略,从文化主题面域、记忆轴线规划、节点空间活化、场所氛围塑造等四个方面对杨湾村记忆场所进行设计。设计策略可以为记忆场所理论在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中提供相关实施路径参考。
    • 吴庆红
    • 摘要: 我国早期对集体记忆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记忆、群体认同等方面,近年来,逐渐关注到空间及城市方面。集体记忆蕴含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对集体记忆的唤醒和重建能够使城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凸显城市的本土性,突出城市的特色,给予市民归属感,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旧城更新、改造是城市发展重要的一环,本选题基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力求留住集体记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探索集体记忆在城市遗存空间改造更新过程中的传承与运用,对延续城市记忆、维护地域特色、保护地方文脉等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黄爱教
    • 摘要: 乡村集体记忆是农民将“过去”与“现代”链接起来,使自身意识、文化、身份等在乡村社会获得建构的群体性记忆。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社会受时空断裂、身份焦虑及文化解构的影响而导致了乡村集体失忆,进而导致了乡村意识、记忆、身份以及环境正常功能被破坏,农民日常生活遭受困扰,陷入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及环境危机当中,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为重拾乡村集体记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着力推进乡村集体记忆主体建构、集体记忆空间的保护以及乡村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
    • 覃玉荣
    • 摘要: “海丝文化”是在中国与东盟及亚欧各国海河交流、文明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相应生活年代时空、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影响的个体与集体记忆重构的文化实践;中国与东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史料、书面文字、博物馆考古文物、传统习俗、礼仪、建筑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集体记忆追溯与建构,再现双边在经贸、文化、外交等方面绵延、交流历史的集体记忆,是重现“海丝文化”和平、友谊、合作、发展、共赢等元素特征与时空意涵,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鲜活例证;转译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赋予新时代使命与内涵,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公共外交、经贸合作、文明互鉴、互利共赢,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心相通、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