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145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9篇、会议论文43篇、相关期刊832种,包括台湾研究集刊、东南传播、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5年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国际论坛、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4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等;集体记忆的相关文献由155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西梁、艾娟、雷颐等。
集体记忆
-研究学者
- 郭西梁
- 艾娟
- 雷颐
- 刘亚秋
- 李娜
- 王宗峰
- 陈旭光
- 刘于思
- 张羽
- 张莉
- 李安定
- 李若建
- 王伟
- 王晴锋
- 童国军
- 罗彬
- 肖复兴
- 许锬
- 郭恩强
- 阙政
- 陈孔立
- 陈晨
- 陶宇
- 马林青
- 黄悦
- 龙柏林
- Christine
- 丁毅
- 于鹏
- 井迎瑞
- 何雅昕
- 佘庄墅
- 余杨
- 佚名
- 侯鸿辉
- 凯莉·卡迈克尔
- 刘伟
- 刘刚
- 刘宴铭
- 刘战伟
- 刘爽
- 刘蒙之
- 包宝海
- 叶倩颖
- 叶加申
- 叶家松
- 叶强
- 吴施婵
- 吴迪
- 周晓红
-
-
周晓虹
- 《学习与探索》
| 2020年
-
摘要: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时70年,经历了起步、挫折、恢复和腾飞四个历史阶段.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历史画卷上,如果缺少形色各异的个体补白,所有的历史都将是灰色的.洛阳工业基地和贵州"三线建设"基地的建设者们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都保有深刻的记忆,根据他们的回忆可以梳理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的建构逻辑,尤其是历史"既视感"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由此揭示出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工业化叙事的历史意义.
-
-
谢景慧;
吴晓萍
- 《学习与探索》
| 2020年
-
摘要: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时代主人翁的"三线人"经历了国家政治意志下的政策性身份生产、单位制框架下的身份实践与体制改革下的结构性身份消解,后又被动地进入了一个变动不居的时空情境,尤其是单位制向市场制的结构之变、体制改革集体主义到个体主义的价值之变以及主人翁到边缘人的身份之变,形成了一股新时代追求群体认同与群体价值的力量,与历史和回忆的自然动力共同驱动"三线人"的自我建构,形成了以艰苦的身体记忆、光荣的心理记忆与愉悦的生活记忆为主要内容的集体记忆.基于内在动力的集体记忆外展延伸与客观的社会主流价值外在联结,共同形成了公共视域下的"三线精神".从集体身份到集体记忆到"三线精神",串起了"三线人"的情感社会化历程,也串起了宏大历史过程中"三线人"的时空变迁.
-
-
于莉莉
- 《东南文化》
| 2020年
-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影像、全息投影、AR影像、VR影像等新技术影像成为博物馆中集体记忆新的内容载体和传播媒介.新技术影像以其交互、增强、沉浸的视觉特征,对集体记忆表现出的历史时空以及集体记忆的传播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记忆的客体通过多维的视觉重构与原真性再现被进一步“活化”,记忆的主体由对物的记忆转变为对生活方式的记忆.博物馆的新技术实践使集体记忆在“延续”的表象之下也有着隐蔽的“断裂”,并且还存在被逐步异化的危机.集体记忆变得复杂而多元,为多重建构提供诸多可能.
-
-
傅新泉
- 《新闻传播》
| 2020年
-
摘要: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
-
-
-
-
-
-
刘言武
- 《现代传播》
| 2020年
-
摘要:
BBC拍摄的一战纪录片,作为“记忆消费”极具影响力的形式之一,为人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影像传播的思路.BBC一战纪录片是重组影像史料、建构历史叙事的媒介尝试,以媒介记忆的方式让人们记住战争,以现代反思的方式让人们重思女性及青少年的贡献,实现了历史史实的现代审视和价值重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唤起历史记忆,张扬个人主义观念、家庭和社会群体价值,实现了塑造英国价值观、提升国家凝聚力的传播效果.
-
-
景晓婷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城市老旧社区是当前"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之一.过往的老旧社区更新往往比较关注物质空间的提升,对于社区中"人"的关怀有所不足,从而常常出现更新过后物质空间焕然一新,社区认同感、生活场景与记忆荡然无存的情形.文中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社区居民访谈法,引入了集体记忆的理论,加入时间和主客体认知的维度,以西安典型的老旧社区——土门庆安街坊为例,探索更新中社区公共空间场景化营造的更新路径.将老旧社区中居民的集体记忆作为切入点,通过挖掘社区记忆来形成记忆清单,用场景化的方式将记忆转译为空间信息和活动组织,来串联社区记忆空间场景、激发居民参与度和完善社区组织,从而提升社区认同感.为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社区文化活化,社区活力再塑提供新思路.
-
-
严茂亮
- 《江苏省第四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集体记忆为理论视角,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视角聚焦在1982-2006年《人民日报》"九一八"集体记忆的建构上.研究发现,该时期通过新闻聚像、重复、对比等多种方式,以"国耻教育""罪行见证""否认、歪曲历史""反思、忏悔"等为议题,构建了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此外,民族主义有朝着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演化的倾向,并为政权的合法性奠定基础.
-
-
程艳芳
- 《江苏省第四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媒介形象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集体记忆是大众媒介所书写的,大众媒介的选择性报道所建构的集体记忆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选择性记忆".从历时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典型报道、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逐渐从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英雄人物转化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传播载体和叙事方式的变化,其背后至关重要的是社会语境以及相应的集体记忆的变化.
-
-
-
-
陆伟晶
- 《江苏省第四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历史在加速.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以直击人心的数字体现了这种紧迫感.影片采用日常的叙事方式客观呈现慰安妇老人的生活状态,冷静克制,缓解了观众的心理压力,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了70年前的历史创伤.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记忆之场",影片重新书写了国人对于慰安妇的集体记忆.在民族框架之外,复合了性别框架,发掘了慰安妇老人的个体性和真实性,某种程度上抵抗了国人对于慰安妇历史的遗忘和误读.此外,新闻报道中对于电影文本的解读和误读也一起加入书写记忆的队伍中,将这种覆写和重构延续下去.
-
-
黄敏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台湾《自由时报》2008-2016年有关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报道为例,以抗日集体记忆这一议题为切入点,从内容主题的选择和表征策略两方面分析了“台独”势力如何建构相关集体记忆,其所推举的“台湾意识”是如何在相关记忆的建构中得以显现、变化和传播的.文章分析了这一建构过程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最后指出《自由时报》有关日据时期抗日集体记忆的建构正是独派精英“多元族群历史记忆”主张的实践,正是在这一特定议题的日常传播中建构和推举着所谓的“台湾国族认同”.
-
-
黄少华;
李思思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入侵,催生了大量虚拟趣缘社群的兴起,其中粉丝社群以其互动性、开放性和凝聚力成为颇具代表性的虚拟趣缘社群.基于“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视角,运用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对韩国综艺Running Man(RM)百度贴吧粉丝社群的个案研究,探讨了虚拟粉丝社群的共同体想象与认同建构.研究发现,虚拟粉丝社群中的仪式互动和集体记忆,形塑了一种共同的时空在场感,推进了社群参与者的共同体想象和认同建构,塑造了一个以共同情感为纽带的意义世界.
-
-
毛华松;
屈婧雅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教化是我国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并在唐宋变革的关键阶段渐趋日常.全面探寻社会教化与公共园林空间的有机联系,对研究地方社会的集体记忆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宋代方志梳理,总结在教化下移的民间祭祀活动背景中,教化场地园林化转变过程,指出城市公共园林的教化性质空间建设类型,分析不同分类下的教化游赏仪式,从空间、仪式中探寻公共园林教化内涵,对挖掘城市公共园林深层社会教化意义有积极作用.
-
-
汤雪灏
- 《第四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新生代"导演的创作中,"工厂"题材的电影十分引人注目.依据福柯的空间理论,通过对以工厂背景的《八月》《六人晚餐》《少年巴比伦》《黑处有什么》等影片进行考察,解构其中"工厂"的空间生成、空间构筑以及空间意蕴,提出空间的"飞地"、空间的跨越这一影像空间的艺术构架,从而寻绎出新生代导演对"工厂"空间的自我指涉与身份认同,以及集体生活的社会背景,以期为"新生代"导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意义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