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命观

生命观

生命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6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9547篇;相关期刊859种,包括中国宗教、天风、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十九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七届“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首届全国亚健康+与移动医疗融合应用学术大会等;生命观的相关文献由1519位作者贡献,包括章文春、赵美娟、杨梅等。

生命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6 占比:11.74%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9547 占比:87.84%

总计:10869篇

生命观—发文趋势图

生命观

-研究学者

  • 章文春
  • 赵美娟
  • 杨梅
  • 陆晓娅
  • 张慧
  • 张敏
  • 李霞
  • 关丽
  • 孙莹炜
  • 崔婷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思颖
    • 摘要: 师陀先被归为“京派”作家,后又被“辩名”为“左翼”作家,尽管得出的结论不同,评论家们所采用的却是一以贯之的批评模式,基本是从作家文本呈现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对之进行评论定位,而没有深入到作家“生命观”的核心,因而才会出现诸多历史的“误解”。论文从历史现场出发,结合相关史料,探析师陀是如何在步入文坛之初便一步步被归为“京派”,又是如何走向“左翼”的,并分析这种评论作家模式的偏颇之处。
    • 覃婕; 牛然; 魏玮
    • 摘要: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魏玮教授在继承传统中医脾胃理论和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调理脾胃思想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的新认知,结合30余年临床诊疗经验,总结出脾胃病的三大核心要素:能量、动态、平衡,现代慢性脾胃病的共性病机:滞、郁、瘀、虚,创新提出了“调枢通胃”理论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脾胃病“脑肠同调”治则,并形成了“辛开苦降调枢法”“温肾健脾调枢法”等系列治法。经过不断积累、总结、凝练、创新,最终初步形成了充分体现中西医整合理念的完整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思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在基础领域部分阐释了该思路的相应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病提供了参考,也为中医药如何更好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供了范例。
    • 韩娇; 梁亭期
    • 摘要: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的重要阶段,其积极生命观的形成对于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文章通过调查某小学321名高年级学生,通过分析比对得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韧性、自我建构与生命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要“重视小学高年级的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韧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理念,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重视各学科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全方位保证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三个应对措施。
    • 钱志熙
    • 摘要: 在汉代神学目的论及神鬼之说、神仙方术流行的情况下,王充《论衡》继承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阐述其以自然元气为基本哲学理念的生命本体论,认为人类生命是万物的一种,生与死体现了物质发生与消亡的基本规律。秉持这种基本观念,《论衡》在《道虚》《论死》《订鬼》《言毒》等篇中,辩说历史上各种有关鬼魂与神仙传说的虚妄性,反复论证生必有死、死后无鬼、修道不能成仙这样的观点。为了唤回人们的常识理性、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论衡》采取繁复、周密的论述方式,并采用"荴露"即明白易懂的行文风格。这其中体现了朴素的科学实证精神。王充的生命思想,无论从其基本理论还是论证方式上来说,都达到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生命观的高峰。
    • 赵怀洋; 章文春; 付利然
    • 摘要: 中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是由于腰部筋脉、肌肉急剧损伤,致使局部经脉涩滞不畅,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失于调和,乃至人的精神活动的改变,从而导致整个机体功能活动的异常。现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分析急性腰扭伤,分别从“形”的改变、“气”的变化及对“神”的影响三方面加以阐述,探讨急性腰扭伤后机体所产生的病理性变化,指出临床治疗应注重“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调气安神”,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因证施治,共调形、气、神,达到形、气、神的协调统一及自然合和的状态,临证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 党媛; 白杨; 冯阳阳; 刘妍; 孙子洋; 孙莹炜
    • 摘要: 目的深入了解高校师生对生命、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及当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个别访谈法,实行半开放性访谈。结果我国生命教育缺失彰显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传统儒释道生命文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普遍较低,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开展略优于非医学院校,但生命教育课程缺乏,生命教育形式单一。结论我国应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层面联动,普遍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尤其是高校层面,应着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文化的挖掘,拓展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访谈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对我国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 杨海旺; 穆维平
    • 摘要: 对于婚后没有孕育子嗣的人,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人认为是其“福气”不够。为此,人们会请巫师来架桥,以此求福生子。清水江苗族认为,死后投胎要经过桥,桥作为媒介连接着阴阳两端。“架桥求子”仪式是清水江流域苗族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生育信仰及文化制度。对“架桥求子”仪式作实录记述,对仪式中的砍树、架桥、敬桥等仪式关注,其意在探讨该仪式背后“嘎闹”苗族社会的音乐文化及生命观
    • 彭德莲; 彭雪容
    • 摘要: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对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助力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搭建参与体验平台、从内容着手寻求生命教育突破口、生命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联动等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
    • 李松
    • 摘要: 第四章生命观的现实意义简要分析《若望福音》的生命之源、生命动态和生命回归后,笔者切愿反思当前的生命状态,从而展示生命观的现实意义,为今日的人们,特别是身处痛苦中的人们能够享受真正自由与爱的生命略尽绵薄之力。一、当前的生命状态现代社会忙碌与竞争的生活型态,家庭结构的解体、人际关系的疏离、传统价值观的瓦解和典范人物的模糊,加上商业组织的运作与无形的操控,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日益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给人带来焦虑.
    • 周艳红; 欧阳静; 李莹波; 张静; 侯滢; 罗桂华
    • 摘要: 中医学“人命至重”的生命观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贵论”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重生”思想以及佛家的“慈悲”思想。以“人命至重”的生命观为出发点形成了济世救人的社会责任、普同一等的行医宗旨、一丝不苟的从业态度、精勤不倦的学习态度、博极医源的探索精神等医德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应将“人命至重”的生命观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之中,通过加强救死扶伤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生命至上课堂教育主题,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丰富和创新护佑生命实践形式,注重医德教育的实践性等路径,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