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构
自我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4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贸易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615篇;相关期刊519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管理评论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3年JMS第十届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2012JMS中国营销科学博士生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自我建构的相关文献由9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东进、刘建新、侯俊东等。
自我建构
-研究学者
- 李东进
- 刘建新
- 侯俊东
- 吕巍
- 张成虎
- 王海忠
- 段锦云
- 马明龙
- 周小娟
- 曾世强
- 本刊编辑部
- 朱丽叶
- 杨建民
- 潘黎
- 焦若薇
- 田晓明
- 贺翔宇
- 钟帅
- 陈增祥
- 陈蓓蓓
- 黄中
- 黄韫慧
- Haipeng(Allan)Chen
- 任虎虎
- 何浏
- 何璠
- 冯琪琪
- 刘福
- 刘艳
- 刘雪梅
- 卢泰宏
- 吴俊宝
- 吴婷
- 吴征天
- 吴水龙
- 周慧玲
- 姜冰娟
- 姜洪章
- 孙洪杰
- 孟陆
- 宁昌会
- 宇文刚
- 安娜娜
- 岳艳明
- 张倩
- 张广玲
- 张成虎1
- 张晓敏
- 张桃洲
- 张涛
-
-
方芳
-
-
摘要:
规则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及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儿童走向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必需。教师应从儿童朝向美好自我建构的过程看待儿童规则教育,拥抱儿童作为规则教育的主体。遵循规律,深化儿童的规则理解;由静转动,促进儿童规则的践行;生活濡化,培养儿童的规则自觉,以理解关爱、富有温度的方式助推儿童构建更美好的自我。
-
-
吕红莹
-
-
摘要: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自问世以来便畅销不衰,其主人公大庭叶藏这一人物形象也因其悲剧性的一生而备受关注,小说开篇以大庭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他从幼年、青年到壮年三个阶段的沉沦一生,描述了叶藏具体是如何一步一步不可避免地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和自我毁灭的悲剧。本文拟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角度出发,剖析主人公从最初的对自我的寻觅和误认,到他者视域下对自我主体的异化建构,再到主体重构过程的破灭。小说异常冷峻地展示出叶藏“走向疯狂存在”的悲剧全过程,并借此悲剧性的结局提出了现代人建构自我的最为真切的痛苦问题。
-
-
王亚;
程婷
-
-
摘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1]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给儿童自由[2],该观点对我园课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我园以“课程游戏化”精神及“田园教育”理念为引领,基于儿童本位开展了幼儿园“原生游戏”的实践研究,探索“让儿童的需求看得到,让儿童的学习可感知,让儿童的经验可生长”的游戏支持策略,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儿童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
-
-
董雁鹏;
钟建军;
白萨琦
-
-
摘要: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整合,Schwartz创造性地提出了同一性建构与发现的个性化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同一性个性化过程就是个体优势和潜能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个体由个性化缺乏历经自我建构和预先发现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无论个体切换为理性自我建构过程还是代表其最佳潜力的自我发现过程,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同一性状态。本文详细阐述了个性化过程模型的产生背景,分析了个性化过程形成的阶段模型,在此基础上拓展和整合了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与状态的研究,更清晰地说明了同一性状态变化过程的实质,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个性化的同一性认识。
-
-
张艳
-
-
摘要:
经典名著是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的重要载体,名著阅读理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生活的"主食"和"大餐"。然而,小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中存在"阅读兴趣不浓、阅读目标不明、阅读方法缺失,名著阅读脱离生活"等问题。小学生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是以名著阅读为载体、以探究实践为路径、以读写结合为平台、以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学习方式,是破解名著阅读困境的有效途径。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让名著阅读连通现实生活,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赋能,是小学名著阅读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
-
徐虹;
杨红艳
-
-
摘要:
本文在需求—威胁理论和补偿性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拟人化品牌选择倾向的双路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个体特质的调节作用。首先,参照已有研究将拟人化品牌划分为热情型和能力型;其次,采用两个实验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排斥能同时提高消费者对热情型拟人化品牌和能力型拟人化品牌的购买意愿。并且,在社会排斥情境下,互依自我更倾向于购买热情型拟人化品牌,而独立自我则更偏爱能力型拟人化品牌,归属感需求威胁和控制感需求威胁分别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不考虑拟人化元素的情况下,社会排斥对非拟人化品牌是否同样存在双路径影响机制。本文丰富了社会排斥与拟人化关系的研究视角,为企业拟人化形象的设计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
-
韩娇;
梁亭期
-
-
摘要: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的重要阶段,其积极生命观的形成对于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文章通过调查某小学321名高年级学生,通过分析比对得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韧性、自我建构与生命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要“重视小学高年级的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韧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理念,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重视各学科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全方位保证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三个应对措施。
-
-
胡彬雅
-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用视频记录并分享生活逐渐成为潮流。新浪微博紧跟时代脚步,日益发展成为互联网社交的一方沃土,引得许多UGC用户入驻。近年来,美食类视频蓬勃发展,众多美食区UGC用户将新浪微博当作舞台,积极进行自我建构,赢得了许多关注。“密子君”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以UGC用户“密子君”为研究个案,从媒介形象建构角度和媒介依赖理论出发,分析其在新浪微博平台的媒介形象建构方式及特点,结合受众行为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并为其探寻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
-
柳泽荫
-
-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及用户隐私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交媒体小号的使用动机不再仅是出于其匿名性而进行简单的真实自我表达。为研究社交媒体小号使用的特点及动机,文章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华中、华东、华北等多地区,多年龄层的六名社交媒体小号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得出社交媒体小号在使用中存在二重虚拟性、使用工具性及部分真实性的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归纳总结出使用社交媒体小号的生活细分化原因。同时,比较得出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交媒体小号使用之间存在去隐私的平庸化表达的相同倾向,以及展现不同方面真实自我的不同策略,揭示出社交媒体实践中的真实被拆分为碎片化的真实,以及信息过载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个体的细分行为。
-
-
Cong Wei;
丛维
- 《China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8 (2018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视频需要付费才能观看.本文从用户角度出发,首先从用户特征和自我建构两方面提出影响视频付费意愿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探究在线视频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问卷形式回收了693份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收入和观看在线视频的频率对在线视频的付费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18-30岁的用户群体付费意愿较高,无收入和低收入用户群体的付费意愿也较高,观看在线视频频率与付费意愿之间呈正相关.由于每个个体同时具有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依赖型自我建构两种类型,只是强度不同.。本文拟从用户特征和自我建构切入,研究在线视频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以丰富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在线视频付费意愿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为视频平台企业提供相应的营销和决策依据。
-
-
许建根
- 《安徽省第九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薛之谦作为偶像歌手,从2005年成名之后便处于蛰伏状态近十年,2015年随着一系列正能量新闻以及优秀的音乐作品将其人气值推向了顶峰,并向外界呈现出一个认真负责、才华横溢的优秀音乐人的形象.但在2017年9月,薛之谦高调与前妻复合之际,薛之谦前女友突然在微博持续发声对其进行抨击,推翻此前薛之谦对外所建构的良好形象,引起网络上关于"演员薛之谦"的热议.本文基于微博之下,将薛之谦人物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人对其所做呈现进行对比分析,从个案出发试图探究当下偶像群体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呈现产生偏差背后的真实性问题,并由此出发对当下频频发生的偶像形象迅速坍塌与反转现象背后的症结进行探究和讨论.
-
-
崔登峰;
孛华仪
- 《“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管理国际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品牌与消费者在互动中或打"感情牌"或打"品质牌",哪种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创新性地把自我建构扩展到品牌关系研究中,旨在探讨品牌关系(交换型vs.共享型)与消费者自我建构(独立自我vs.互依自我)对品牌评价的影响,并引入积极情绪对这一作用机制进行解释.实验1发现,品牌关系与自我建构存在匹配效应:独立自我的消费者对与之建立交换型品牌关系的品牌评价更高;互依自我的消费者对与之建立共享型品牌关系的品牌评价更高.实验2显示,品牌关系与自我建构通过积极情绪这一中介变量影响消费者的品牌评价.
-
-
-
董云龙;
李超
-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0年以后热映的青春电影与第六代导演所创作的青春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很主要的表征就是电影中"反语言"作为一种语境而出现.虽然当代青春电影是以商业片的面貌而登场,但是不可否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代青春电影代表了当代青年的一种自我解构,同时也成为他们在当前社会下的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
-
-
Shu Pengfang;
束鹏芳
- 《首届“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历史教学的前行与展望需要回顾来路.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飞天散花之际,一些常理式问题并没有细致而深入地反刍.为此,本文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曾经热议的话题——知识与能力、主体与主导,并以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为反刍对象,以文本分析、自我建构的方式,勾勒了中学历史主体性目标下的知识教学状况,认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基于知识展开的知识教学,要充分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这也许有助于21世纪历史教育的进步建基于更适切、更扎实的基点上.本文以理论阐释为主,兼及实践案例,关注操作流程.主体性目标下的知识教学有主体性哲学、新知识论、历史解释学等基本的理论依据,也有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需要与可能的考量.它从最初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打开"开始,经过"主体性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走向知识如何分类、处理的"知识展开与主体精神同构",从中探索"知识展开活动中的主体性表征",最终确认:主体性引领知识的展开,从而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作为建构,它是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历史教学现象的当下对话与延展,是教学历史与教学现实的同构,是那个时段和这个时期的双向互联.
-
-
-
Jin Li;
李瑾;
Ning Zhang;
张宁
- 《“院校研究与学生成长”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2015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方案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为迎接挑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现代密码学》课程于2015年开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实践.本研究利用DELC深度学习路线构建了一个新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统一的教学目标,采用了自我建构和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营造了数字化资源与真实工程环境融合的学习环境,形式了平等合作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支撑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全过程,实现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度较高,学生学习效果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