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我建构

自我建构

自我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4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贸易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615篇;相关期刊519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管理评论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3年JMS第十届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2012JMS中国营销科学博士生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自我建构的相关文献由9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东进、刘建新、侯俊东等。

自我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2 占比:16.7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3615 占比:82.84%

总计:4364篇

自我建构—发文趋势图

自我建构

-研究学者

  • 李东进
  • 刘建新
  • 侯俊东
  • 吕巍
  • 张成虎
  • 王海忠
  • 段锦云
  • 马明龙
  • 周小娟
  • 曾世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芳
    • 摘要: 规则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及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儿童走向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必需。教师应从儿童朝向美好自我建构的过程看待儿童规则教育,拥抱儿童作为规则教育的主体。遵循规律,深化儿童的规则理解;由静转动,促进儿童规则的践行;生活濡化,培养儿童的规则自觉,以理解关爱、富有温度的方式助推儿童构建更美好的自我。
    • 吕红莹
    • 摘要: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自问世以来便畅销不衰,其主人公大庭叶藏这一人物形象也因其悲剧性的一生而备受关注,小说开篇以大庭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他从幼年、青年到壮年三个阶段的沉沦一生,描述了叶藏具体是如何一步一步不可避免地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和自我毁灭的悲剧。本文拟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角度出发,剖析主人公从最初的对自我的寻觅和误认,到他者视域下对自我主体的异化建构,再到主体重构过程的破灭。小说异常冷峻地展示出叶藏“走向疯狂存在”的悲剧全过程,并借此悲剧性的结局提出了现代人建构自我的最为真切的痛苦问题。
    • 王亚; 程婷
    • 摘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1]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给儿童自由[2],该观点对我园课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我园以“课程游戏化”精神及“田园教育”理念为引领,基于儿童本位开展了幼儿园“原生游戏”的实践研究,探索“让儿童的需求看得到,让儿童的学习可感知,让儿童的经验可生长”的游戏支持策略,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儿童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
    • 董雁鹏; 钟建军; 白萨琦
    • 摘要: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整合,Schwartz创造性地提出了同一性建构与发现的个性化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同一性个性化过程就是个体优势和潜能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个体由个性化缺乏历经自我建构和预先发现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无论个体切换为理性自我建构过程还是代表其最佳潜力的自我发现过程,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同一性状态。本文详细阐述了个性化过程模型的产生背景,分析了个性化过程形成的阶段模型,在此基础上拓展和整合了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与状态的研究,更清晰地说明了同一性状态变化过程的实质,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个性化的同一性认识。
    • 张艳
    • 摘要: 经典名著是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的重要载体,名著阅读理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生活的"主食"和"大餐"。然而,小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中存在"阅读兴趣不浓、阅读目标不明、阅读方法缺失,名著阅读脱离生活"等问题。小学生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是以名著阅读为载体、以探究实践为路径、以读写结合为平台、以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学习方式,是破解名著阅读困境的有效途径。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让名著阅读连通现实生活,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赋能,是小学名著阅读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 徐虹; 杨红艳
    • 摘要: 本文在需求—威胁理论和补偿性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拟人化品牌选择倾向的双路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个体特质的调节作用。首先,参照已有研究将拟人化品牌划分为热情型和能力型;其次,采用两个实验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排斥能同时提高消费者对热情型拟人化品牌和能力型拟人化品牌的购买意愿。并且,在社会排斥情境下,互依自我更倾向于购买热情型拟人化品牌,而独立自我则更偏爱能力型拟人化品牌,归属感需求威胁和控制感需求威胁分别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不考虑拟人化元素的情况下,社会排斥对非拟人化品牌是否同样存在双路径影响机制。本文丰富了社会排斥与拟人化关系的研究视角,为企业拟人化形象的设计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张玮瑜
    • 摘要: 镜像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之论。《黑天鹅》中,妮娜经历了从“虚幻自我”到“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确立。从镜像理论的维度分析《黑天鹅》,有助于从艺术领域延伸和拓展精神分析学说。
    • 韩娇; 梁亭期
    • 摘要: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的重要阶段,其积极生命观的形成对于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文章通过调查某小学321名高年级学生,通过分析比对得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韧性、自我建构与生命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要“重视小学高年级的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韧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理念,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重视各学科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全方位保证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三个应对措施。
    • 胡彬雅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用视频记录并分享生活逐渐成为潮流。新浪微博紧跟时代脚步,日益发展成为互联网社交的一方沃土,引得许多UGC用户入驻。近年来,美食类视频蓬勃发展,众多美食区UGC用户将新浪微博当作舞台,积极进行自我建构,赢得了许多关注。“密子君”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以UGC用户“密子君”为研究个案,从媒介形象建构角度和媒介依赖理论出发,分析其在新浪微博平台的媒介形象建构方式及特点,结合受众行为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并为其探寻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 柳泽荫
    •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及用户隐私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交媒体小号的使用动机不再仅是出于其匿名性而进行简单的真实自我表达。为研究社交媒体小号使用的特点及动机,文章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华中、华东、华北等多地区,多年龄层的六名社交媒体小号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得出社交媒体小号在使用中存在二重虚拟性、使用工具性及部分真实性的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归纳总结出使用社交媒体小号的生活细分化原因。同时,比较得出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交媒体小号使用之间存在去隐私的平庸化表达的相同倾向,以及展现不同方面真实自我的不同策略,揭示出社交媒体实践中的真实被拆分为碎片化的真实,以及信息过载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个体的细分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