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3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2603篇;相关期刊637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儿童早期发展前沿研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of Early Child Development)、2012年山东社科论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等;社会排斥的相关文献由1285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巍、熊光清、王慧娟等。

社会排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3 占比:27.39%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2603 占比:71.79%

总计:3626篇

社会排斥—发文趋势图

社会排斥

-研究学者

  • 方巍
  • 熊光清
  • 王慧娟
  • 莫瑞丽
  • 冯帮
  • 徐晓军
  • 袁泽民
  • 何得桂
  • 卓彩琴
  • 吴德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鑫艳
    • 摘要: 每个人都拥有心理需求,当这种基本的需求得以满足时,人们会感到幸福。本文讨论了当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出现问题——如经历社会排斥后——会产生何种行为反应,从获得社会接受满足需求的前景不同这一出发点解决已有文献中对人们在遭受社会排斥后反应不同的分歧。社会排斥后,个体可能会采取积极方式以便重新获得认可,但当知觉到不存在被接受的可能性时,会表现出自私和反社会行为,已有相关证据可以阐明这种行为模式的发现。
    • 张丽霞; 夏鹏飞
    • 摘要: 自媒体时代中,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边缘群体——“街角青年”依然会存在,他们易背离和谐社会目标,引发社会冲突,给社会基层治理带来困扰。本文就新“街角青年”的形成、引发的社会冲突问题及对这一边缘群体如何善治进行分析探索,以期获得更多方面关注,并为该群体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创造条件和机会。
    • 张金卫; 王苗苗; 王德欢; 雷明星
    • 摘要: 你愿意与银屑病患者一起乘车吗?你愿意与银屑病患者握手吗?你愿意与银屑病患者一起游泳吗?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1]。由于银屑病患者皮肤外表的明显损伤,至少50%的人不愿意与银屑病患者握手,90%的人不愿意与银屑病患者共用理发刀,愿意与银屑病患者一起游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银屑病患者正在饱受“社会排斥”。
    • 韩翼; 麻晓菲
    • 摘要: 员工谏言被拒绝是现实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领导拒绝谏言、选择沉默或没有给与回应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排斥行为。社会排斥相关理论能够为我们理解领导拒绝谏言后的员工行为动机提供一个好的理论依据。Williams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需要威胁时间模型是社会排斥研究中较成熟且适用广泛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将拒谏作为独立的排斥事件,在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下构建了领导拒谏影响员工行为动机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在拒谏事件发生后,动态时间变化过程中,因拒谏这一排斥行为造成的消极情绪和需要威胁在不同个人特质和情境因素下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动机。通过厘清影响员工行为动机的相关因素和行为结果,丰富了谏言反应的相关研究,为组织获取长效、持续的员工谏言提供现实参考。
    • 常保瑞; 林培钿; 欧阳浏; 方建东
    •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研究1通过问卷法考察了社会排斥、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社会排斥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并且物质主义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丰富了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 徐虹; 杨红艳
    • 摘要: 本文在需求—威胁理论和补偿性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拟人化品牌选择倾向的双路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个体特质的调节作用。首先,参照已有研究将拟人化品牌划分为热情型和能力型;其次,采用两个实验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排斥能同时提高消费者对热情型拟人化品牌和能力型拟人化品牌的购买意愿。并且,在社会排斥情境下,互依自我更倾向于购买热情型拟人化品牌,而独立自我则更偏爱能力型拟人化品牌,归属感需求威胁和控制感需求威胁分别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不考虑拟人化元素的情况下,社会排斥对非拟人化品牌是否同样存在双路径影响机制。本文丰富了社会排斥与拟人化关系的研究视角,为企业拟人化形象的设计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陈婧; 王玉正; 王锦琰; 罗非
    • 摘要: 从三个角度(被排斥者,排斥者和旁观者)三个时间点(排斥发生前中后)出发,正念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发挥作用这一系列问题被详细论述,并概述为一个正念和排斥相关的模型。该模型表明,排斥发生前,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拒绝敏感性;减少排斥者的排斥行为;排斥发生后,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痛苦,有助于旁观者的助人行为;排斥发生时,正念可能促进良好沟通,减少排斥恶化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可以针对正念在社会排斥中效益发生的机制以及边界条件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 迟名龙
    • 摘要: 为探索社会排斥对母子依恋和初中生攻击性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辽宁省某中学4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经回归分析及中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能够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2)社会排斥在母子依恋和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母子依恋对初中生攻击性的作用机制,对初中生攻击性的预防有一定指导意义。
    • 张姝玥; 黄骏青; 赵峰; 徐科朋
    • 摘要: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 吕莎; 杨丽莎
    • 摘要: 目前,在公共领域中存在着许多社会排斥现象,其中因公共政策而产生的社会排斥占据一定的比例。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体目标问题选择出现矛盾、主体权利安排不当,以及责任缺失的主观因素和政策资源、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分配社会资源出现不均衡、不公平现象。因此,基于“能力剥夺”理论,对社会排斥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公共政策、制度体系、经济、教育引导等不同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