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2615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1篇、会议论文34篇、相关期刊820种,包括大众文艺、北方音乐、人民音乐(评论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2014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春季论坛等;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34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洁、韩斌、李莉等。
音乐文化
-研究学者
- 高洁
- 韩斌
- 李莉
- 熊晓辉
- 邱石
- 孔繁昕
- 赵增芳
- 赵婷
- 乐声
- 乔布英
- 刘嵬
- 刘洋
- 孙国忠
- 崔亚珏
- 张军
- 曾遂今
- 李娜
- 许春蓉
- 郭晓艳
- 陈宇京
- 韦斌
- 乔晓鸥
- 于润洋
- 余鹤玲
- 冯丽娜
- 刘思思
- 刘承华
- 刘文荣
- 刘艺
- 刘莉
- 周璟
- 季惠斌
- 尹港胜
- 张丽
- 张亚玲
- 张楠
- 张欣
- 张涛
- 张黎
- 方建军
- 朱建华
- 李燕
- 李萍
- 李西林
- 杜亚雄
- 杨芳
- 杨雪
- 毛毳
- 沈贺
- 湛洋
-
-
雷东霞
- 《戏剧之家》
| 2021年
-
摘要:
《纳书楹曲谱》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刊印的昆曲巨著.当今对该曲谱及唱口的研究,大多囿于文学或历史层面的描述,而在具体的音乐形态、音乐文化方面鲜有深入研究.基于此,笔者拟从该曲谱及唱口的音乐层面着手研究,以求为今后进一步对《纳书楹曲谱》的音乐形态及文化传承层面的研究奠定探索基础.
-
-
-
郭晓艳
- 《四川戏剧》
| 2020年
-
摘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音乐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不同平台相互合力的作用,使得当下的音乐传播生态空间不断拓展,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也赢得一些生存空间,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也较之于过往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技术赋能带来的强大传播力也使得良莠不齐的音乐文化在市场上共存,未来更好地规范和利用技术为音乐文化传播助力,是保障优秀音乐文化更广泛传播的应有之义.
-
-
唐衡;
罗嘉琪
- 《四川戏剧》
| 2020年
-
摘要:
文昌洞经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支,它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特色,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民族性色彩.本文结合文昌洞经音乐历史发展与变化的相关理论,着重从人伦道德文化、历史文化底蕴、传统音乐色彩、地域特色等方面,探究文昌洞经音乐文化价值,以达到明晰音乐艺术传承发展特征,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的目的 .
-
-
卢莎莎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音乐是一种文化定义的符号系统,音乐文化是从音乐听觉、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音乐活动和音乐知识中衍生出来的精神价值.从艺术知识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音乐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是音乐体验和音乐能力.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有音乐文化修养的音乐爱好者,并在每个教育阶段持续的培养和发展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
-
窦智
- 《参花》
| 2021年
-
摘要: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五千年积淀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抗联歌曲作为民族的精神遗产,属于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与学校对抗联歌曲的共同学习.本文首先对抗联歌曲音乐活动进行概述,然后论述抗联歌曲创作的特点,最后概括抗联歌曲史志,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带来有益的参考.
-
-
-
韩雪
- 《四川戏剧》
| 2020年
-
摘要: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审美趣味、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高校虽重视音乐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忽略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导致教学成果不甚理想.未来,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并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挖掘,强调入文意识,使大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内化为自觉的音乐行为,为生活注入音乐的力量,在音乐的陪伴中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
-
谢美琳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仫佬族民做依饭的习俗距今有上百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依饭节任然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仫佬族依饭节民俗的养成是仫佬人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积极乐观、善良纯朴的追求,也是仫佬人群体智慧的结晶.依饭节民俗活动是融合仫佬族民间礼俗文化,以及音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形式.通过以依饭节民俗活动的文化、声音和音乐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声音(音乐)、思想(信仰)、行为(仪式)三者在依饭民俗活动中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依饭节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文化.
-
-
-
-
刘宇统
-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僰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之一,曾在今天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以宜宾市珙县为中心)建立"僰国",1573年(明万历元年)被明王朝围剿而消亡,据考其中一支被迫匿族远遁到现在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混居于彝族之中.由于两地僰人之间必然相关的证据还不够充分,学术界一般把消亡之前的僰人称之为川南僰人、宜宾僰人或珙县僰人,后者称为文山僰人或丘北僰人.僰人历时两千多年,久居川滇之交,在此地留下了大量音乐文化遗存,因为中途被剿因此多为"无声"的音乐资料;而丘北僰人却在流亡过程中保留了其传统歌舞"僰人跳乐",所以其音乐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后来者居上.2009年8月10日晚上演的大型水上田园实景演出《僰乐普者黑》,可谓是丘北僰人音乐文化正式进驻普者黑旅游文化的一次华丽转身.那么川南僰人的音乐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转化为旅游资源呢?根据川南僰人音乐的类型,深入挖掘川南僰人音乐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从音乐旅游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着手进行规划和转化,可能给城市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助力和动力.因为“僰侯国”这个独一无二的地缘关系,川南焚人音乐应该作为当地音乐旅游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多方位挖掘,进而使其成为宜宾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灵魂。音乐博物馆、音乐文化长廊或音乐墙、音乐景观的打造可以作为焚人音乐文化资源转化的“硬件”进行建设,城市音乐环境的营造和音乐节事的策划则可以作为其“软件”培育,二者相互配合必将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
-
-
-
-
张杨
- 《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契丹-辽是由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契丹-辽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效仿中原,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音乐文化,对我国的音乐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现今对于契丹-辽代音乐的研究少有问津,本文在对契丹-辽代遗留的散乐壁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史料文献对契丹-辽墓散乐壁画的音乐图像作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对从图像学视角了解契丹-辽代音乐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充实契丹-辽散乐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
-
吕玟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音乐是人类生活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表现,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藉由各地流行的音乐,来判断当地的民风.近代华人音乐家江文也先生在其着作《孔子的乐论》开门见山地提到「乐与国家德是一体难分的.」2中华民族素有「礼乐之邦」之称,「以礼自治」、「以礼治人」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不断的被提起,而「礼」「乐」二者缺一不可,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保,在许多典籍中可被验证.
-
-
吕玟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音乐是人类生活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表现,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藉由各地流行的音乐,来判断当地的民风.近代华人音乐家江文也先生在其着作《孔子的乐论》开门见山地提到「乐与国家德是一体难分的.」2中华民族素有「礼乐之邦」之称,「以礼自治」、「以礼治人」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不断的被提起,而「礼」「乐」二者缺一不可,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保,在许多典籍中可被验证.
-
-
吕玟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音乐是人类生活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表现,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藉由各地流行的音乐,来判断当地的民风.近代华人音乐家江文也先生在其着作《孔子的乐论》开门见山地提到「乐与国家德是一体难分的.」2中华民族素有「礼乐之邦」之称,「以礼自治」、「以礼治人」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不断的被提起,而「礼」「乐」二者缺一不可,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保,在许多典籍中可被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