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
误解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5篇;相关期刊1665种,包括中学历史教学、咬文嚼字、古典文学知识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6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2002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误解的相关文献由2733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钟振振、张菁等。
误解
-研究学者
- 佚名
- 钟振振
- 张菁
- 隽永
- 张召鹏
- 郭灿金
- 胡发高
- 赵华
- 吴亚欣
- 钟振振1
- 袁小虎
- 许锡良
- 赵家祥
- 于漪
- 任杰
- 吕培强
- 吴健
- 周国平
- 周照明
- 周超
- 孙亚
- 张婷婷
- 张明昌
- 张雪峰
- 戴和彩
- 方舟子
- 朱轶飞
- 李建中
- 李忠勇
- 李树荣
- 李炎
- 李瑾瑜
- 杜录延
- 梁徐庆
- 段昌平
- 段瑞士
- 玉指红颜
- 王安全
- 王慧
- 王文
- 王新芳
- 王蒙
- 王颖
- 田伟云
- 石建
- 肖峰
- 蔡智敏
- 薛竹茗
- 赵亮
- 邓心强
-
-
邓菊香;
钟群燕
-
-
摘要:
对学前儿童劳动的误解是阻碍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主要因素。家长对儿童劳动的误解有:学前儿童没有劳动能力;儿童劳动是一种浪费;生活技能不需要教育。教师对儿童劳动教育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儿童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缺乏家长配合及儿童劳动的安全问题。儿童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表现为:缺乏家长、教师的支持及缺乏劳动教育资源。因此,必须重塑正确的儿童劳动观,明确儿童劳动目的,认识儿童劳动的重要意义及儿童劳动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劳动资源开发、教师、家长的情感和行为及社会力量上多方支持儿童劳动,如此,学前儿童劳动才能顺利、有效开展。
-
-
-
-
摘要:
现在小脑萎缩都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许多人有误解,认为是小脑萎缩引起高血压,其实非也,而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小脑萎缩。
-
-
黄思颖
-
-
摘要:
师陀先被归为“京派”作家,后又被“辩名”为“左翼”作家,尽管得出的结论不同,评论家们所采用的却是一以贯之的批评模式,基本是从作家文本呈现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对之进行评论定位,而没有深入到作家“生命观”的核心,因而才会出现诸多历史的“误解”。论文从历史现场出发,结合相关史料,探析师陀是如何在步入文坛之初便一步步被归为“京派”,又是如何走向“左翼”的,并分析这种评论作家模式的偏颇之处。
-
-
杨胜宽
-
-
摘要:
邓析是春秋后期的郑国大夫,因其对子产执政反复为难而名噪一时。依据最早的权威史料《左传》记载,他是对法律研究精深的法学专家,是历史上自造《竹刑》而被郑国官方所采用的第一人,其特殊贡献与历史地位不应该被忽略。但历代史书、志书多因《荀子·非十二子》的批评而将其归入名家,且视其为混淆是非、专擅诡辩的社会秩序破坏者。这是不符合事实,也有失公平的。郭沫若对邓析的忽视和误解,与此密切相关。
-
-
黎维平
-
-
摘要:
一些植物学教材中,被子植物的几个次生结构长期被误解。木材(次生木质部)切向切面上的年轮呈“倒V”形,但几乎所有植物学教材都描述其为“V”形结构。几年生茎的横切面会在形成层外方产生一些“倒三角”形结构,其多被教材当作韧皮射线,实际上这是次生延长的髓射线的外侧段。横切次生生长的根,可观察到“倒三角”形的次生射线,此结构被一些植物学教材忽略或当作韧皮射线。周皮模式图常有错误标注或误绘;分析这些错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周皮的起源和发育。笔者设计了两个探究性实验,帮助学生识别次生结构,并且根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去判断器官类型。
-
-
白红艳
-
-
摘要:
在高中阶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是培养学生利用等效思想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常见途径.其中有一类比较典型的"绳端速度分解法",即沿着细线方向和垂直细线方向将细线的端点速度进行分解,进而找到用细线连接的两个物体之间速度的关系.这个方法简洁、好用,但是却有不少学生对这个方法存在误解.那么学生存在的比较典型的误解是什么,误解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下面笔者结合一道常见的题目进行探讨.
-
-
吴德先
-
-
摘要:
门诊中,常有患者问:“我平时也不喜欢吃糖,为什么也得了糖尿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吃糖与发生糖尿病没有必然的联系,平时少吃糖也不一定就能避免患上糖尿病。
-
-
-
-
摘要:
后半生,请学会沉默有时候,被人误解,不想争辩,所以我们选择沉默。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说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
-
-
豆角
-
-
摘要:
大雨瓢泼,地铁口挤满了没带伞的人。这时,一位又瘦又矮的环卫工,拿着一把伞和两件没拆封的雨衣,对着人群说:“谁需要雨衣?谁需要伞?拿去吧!”没人伸手。所有人冷眼旁观、心怀戒备,他们觉得,环卫工一定是想把东西卖个高价。见没人理睬,两分钟后,这位环卫工有点急,他把东西分别塞给三个人,转身走了。
-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本文以论争中的“文学终结论”为以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研究者的观点,认为在这场看似热闹的论争中含着深深的误解:文学观的不同、具体语境的差异以及对关键词“终结”的不同理解都造成了论争者不能地对“文学终结论”做一清晰明朗的判断.在当下语境中,再谈“文学终结论”只能是浪费,此次论争应该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