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意思

意思

意思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50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90篇、专利文献16篇;相关期刊1624种,包括党课、法制博览、青年博览等; 意思的相关文献由3595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马德、池莉等。

意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90 占比:99.64%

专利文献>

论文:16 占比:0.36%

总计:4506篇

意思—发文趋势图

意思

-研究学者

  • 佚名
  • 马德
  • 池莉
  • 令怡
  • 刘绍义
  • 杜永道
  • 莫言
  • 许晖
  • 包逢祺
  • 傅望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董海逸
    • 摘要: “博古”常带有通晓过往以观今的意思,文化在某种情况下出现了衰落的情况时,文化主体转移的同时都在不断反思,致力于寻找精神力量,试图回忆故往、整理国故,这促使博古元素往往在文化主体转移的时期进行衍化,从考古、鉴古、格古转化为品古、玩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重道轻器,认为文以载道。
    • 伊·米·科博泽娃; 孙淑芳
    • 摘要: 语义学研究对象是学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通过揭示俄语词значение(意义)和смысл(意思)所体现的概念,可以证明语义学研究对象的二元性。无论对语义学研究对象做何解释,其任务都是对自身概念机制的深入解读,也就是构建概念系统。系统中的术语可以描写任何层次上语言单位意义的不同层面,以及联结这些意义的内部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为了探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和意思,语义学应该拥有专门的"语言语义描写语言",即语义元语言。
    • 林颖
    • 摘要: 日语动词「引く」和汉语动词「拉」作为多义词都有很多的意思和用法.本论中将会用对比的方法,就「引く」和「拉」的对应关系,被翻译时和其它动词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在两个词的前后接续和用法上,进行对比.
    • 符丹清
    • 摘要: 中年级是儿童发展叙事性表达能力的关键节点.进入中年级后,叙事性表达成为儿童有意识的行为,成为儿童精神生长的可视形式,有助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引导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建造实际意思、建筑深度意趣、建立多维意义,从而发展儿童的思维情智.
    • 薛孙雨露
    • 摘要: 老师经常对我们说 :“同学们,你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书本和纸张,因为你们使用的一张纸和一本书,都有国家的一棵树作为代价。”我不太懂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个时候的我刚刚进入小学,不太懂得一张 16 开的纸张和树木有什么关系。
    • 肖路; 肖福平
    • 摘要: “意思”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表示不同的含义。在日常生活的具体用法中,“意思”常常会发生语义偏移,从而产生丰富的言外之意。本文拟从“意思”的十三种引证释义出发,分析“意思”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法,解析意思的“言外之意”。
    • 刘礼堂; 张子帆
    • 摘要: 意思有别于意义.实词有相对稳定的意思,独出的词没有意义,意义的最小单元是语言游戏,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建构意义整体.意义连接了语言系统和生活世界,意思则仅仅从属于语言系统.对词而言,纯粹价值先于意义.意思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意象则是主观的联想.心象和意象均包含图像性质,但心象是浮动的印象,不稳定,未定型,是一种初步的有待指引、展开、完成的模糊辨认,这种辨认需要意向持续、深入地聚焦语言构造的范畴对象.因为人类没有“智性直观”,我们不可能全然洞悉诗歌和语言的秘密.
    • 杨志利
    • 摘要: 意思表示是私人旨在形成、变更或者消灭法律关系的行为。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是同义语。基于不同的体系化方法进行区分,意思表示既是法学内部体系中规定功能的概念,也是外部体系中一般抽象概念,前者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后者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中的构成要件,也是司法推理三段论中的小前提。基于法律规定,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属于个别规范。意思表示的意思就是意思表示的内容,即法律行为的意思,本质是效力内容,即形成、变更或者消灭法律关系,不是意思与表示分立情形下的所谓内心意思。在意思表示概念意义上,意思与表示一致并属于一个整体。在瑕疵意思表示情形下,区分当事人原意与意思表示内容才具有意义。
    • 彼得·A·文德尔; 黄松茂
    • 摘要: 对于意思表示瑕疵问题之规范,考验着民事法律秩序如何克服经济上交易需求、契约严守原则及个人意思实现三者间之紧张关系.在此观点下,本文对德国民法典、欧洲共同参考框架草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订之民法总则进行了比较.
    • 盘珊君
    • 摘要: 中性词语义偏移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关注点,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采用共时与历时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意思"一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利用"翰典"将"意思"一词的语义发展整理出一个大致的轨迹,即由最初只表示中性意义逐渐过渡到出现在特定格式中偏向积极意义.而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在"有+N"和"够+N"中表示积极意义的用法已经非常普遍.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释,例如用"假乐观说"、"含蓄原则"等去解释出现语义偏移的根本动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