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艺美术、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40909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城市建筑、古建园林技术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民族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峰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等;传统民居建筑的相关文献由29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柯、刘大邦、周菲等。
传统民居建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0909篇
占比:99.94%
总计:341101篇
传统民居建筑
-研究学者
- 冯柯
- 刘大邦
- 周菲
- 姚文璟
- 孙晓辉
- 崔威
- 张睿峰
- 张颖超
- 徐小东
- 易娜
- 李晖
- 李琴
- 李祁
- 栾香婷
- 王嘉霖
- 王思琪
- 王蕾
- 王薇
- 窦英杰
- 聂彤
- 赵会
- 赵冲
- 赵欣一
- 邱乾隆
- 陶莎
- 高宜生
- Irina Argirova
- Michael Ann Williams
- Mirella Kafkova
- Virginia Siegel
- Ze Chen
- 万奕汐
- 严鑫
- 乐志
- 于卓玉
- 于琍
- 于瑞强
- 代丽萍1
- 伊琳娜·阿尔吉罗娃
- 伊萨
- 何勇强
- 何新建
- 何朝银
- 何薇
- 余平
- 倪皓
- 傅兴
- 党安荣
- 关瑞明
- 冉展
-
-
李铁
-
-
摘要: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定居传统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居住形态和方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边陲,在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的冲击下,达斡尔族传统民居正逐渐趋于同化,原生态的民居建筑越来越少,因此保护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刻不容缓。
-
-
黄飞帆;
刘文佳
-
-
摘要:
洛八办旧址原名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作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建成将近三百年,从洛阳传统民居建筑到如今的八路军驻办事处纪念馆,其不仅是洛阳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也见证了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很长的一段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本文运用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对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旧址的核心价值进一步解读,并提出一些对现状建筑与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以期提升对旧址核心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为其以后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
-
何新建
-
-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各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
方晓风
-
-
摘要:
建筑所承载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由于这一特性,在很多建筑相关的读物与著作中存在一种倾向,即在有意无意中渲染建筑的神秘色彩,在建筑身上赋予了过多的内容和说法。让建筑回到一个更本真、更朴素的状态来认识它,《造屋》这本书以图达意,较为系统而完整地呈现了传统技术造屋的过程和相关知识,正是朴素之道。
-
-
陶莎
-
-
摘要:
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期的作用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古国,在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减弱的时代背景之下,相关工作人员针对该方面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保留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现代化经济特征越发明显。就传统民居建筑而言,已经在很多地区出现了数量减少甚至消亡的现象,从而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保护,成了许多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该方面内容,便需要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针对其影响形势进行分析。
-
-
杨泽琪
-
-
摘要:
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当地文化、人情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合和体现。文章以江南民居建筑为对象,讨论江南民居在现代生活中对于环保和艺术设计产生的作用。江南民居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和文化习惯以及其相应的科学工艺设备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体系,历承千百年演变依旧独树一帜,升华成为我国古老和现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对家庭生活的哲学写照且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
吴正浩;
王海宁;
徐小东
-
-
摘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当前建筑行业研究的前沿领域,重点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并将其应用于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态化保护利用.研究阐述工业化制造与基于构件的传统建造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及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以典型民居建筑更新为例,针对更新中设计和建造的核心问题,探究工业化技术和传统营建技术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建造工序信息模型的研发运用完成具体的建造工艺和工序,并初步建构一种结合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传统民居活态化保护利用工程思路,也可为设计营建一体化提供相应的工具插件.
-
-
田虎;
雷振东
-
-
摘要:
土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土族传统庄廓反映了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点与营建技艺成就.基于实地调研,本文总结了土族传统庄廓的合院空间、房屋空间形式的特征,图解了土族传统庄廓的梁架承重结构、平土屋顶、木制门窗的营建技术,梳理了土族传统典型四合院庄廓的建造过程,为土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土族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基础资料.
-
-
陶莎
-
-
摘要:
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期的作用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古国,在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减弱的时代背景之下,相关工作人员针对该方面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保留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现代化经济特征越发明显.就传统民居建筑而言,已经在很多地区出现了数量减少甚至消亡的现象,从而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保护,成了许多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该方面内容,便需要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针对其影响形势进行分析.
-
-
张钰曌
-
-
摘要:
传统建筑保护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传统建筑的破坏与消失.陕西民居作为本省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但公众普遍不清楚应如何进行保护.因此,研究简单易行的民居建筑保护策略,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认知普及,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是保护传统民居、传承地域文化的关键.
-
-
聂彤
-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最早、最大量、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不同族群其居住方式安排也不同,它主要反映在民居建筑的平面和总体布局中.居民于观念上的稳固、内敛、安于现状等特征,往往映射到传统聚落的建筑上,霍童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组合特征,既有严谨的中轴对称的建筑特点,也有根据地形随机组成的合院建筑特色.
-
-
周菲
-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对陕南的地理区位、文化特征及其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以期建立起对陕南民居的整体把握,归类出陕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与空间特质,同时通过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背景等因素的联系比较,更好的反映出民居建筑与人、社会、生活乃至地域环境之间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对陕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发展做出相关的初步探索.
-
-
Irina Argirova;
伊琳娜·阿尔吉罗娃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斯雷代茨(Strandzha)山脉位于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交界.本文介绍了当地房屋建造的传统知识和技能,这些房屋虽然保存在保加利亚境内,但已受到严重威胁.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房屋的不同用途都深深融入当地的身份认同中.本文分析了当地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当地房屋建筑在功能和象征意义上的作用,并介绍了当地仅有的两位从事传统民居建筑的工匠,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以及身份建构的过程.本文概述了各种建筑手法的作用、这些建筑对于当地文化的意义,以及它们与遗产保护之间的联系.“梅斯特拉”作为传统知识与技艺的非政府组织,于2016年在该地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发现相关技艺已濒临消失,文化身份和场所精神也受到威胁.三年来,“梅斯特拉”一直致力于保护与当地房屋建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了网站及在线数据库,举办工作坊及展览,以便向青少年展示、普及和推广传统技艺及手工艺.本文还介绍了连接当地文化和房屋建筑的具体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在地方层面上实施遗产保护,提高当地建筑实践的可行性.
-
-
杨雪薇;
程龙飞;
王蕾;
殷海容
-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宽广的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与建筑形式也会因为其地域差异、民族差异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民族为例,简要的概括和分析了鄂温克民族随着由游牧到半游牧再到定居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民居建筑的发展过程和每种建筑类型的特点与搭建过程,对鄂温克民族的建筑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探讨.
-
-
Mirella Kafkova;
米蕾拉·卡夫科娃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于保加利亚斯特兰查(Strandza)山区传统建筑营造知识和技艺方面的可视化文档记录和传播方面的个人经验,这些知识和技艺目前严重濒危.“梅斯特拉”(Meshtra)是一个致力于保护传统知识与工艺的非政府组织,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成员提供机会,带他们参观斯特兰查山区一些人口稀少的村庄,与当地擅长传统建筑营造和维护的工匠见面.文章将对“梅斯特拉”在2016年提出的一项倡议展开思考.“梅斯特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记录相关项目,同时也帮助年轻人了解学徒制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手工艺教育,从而掌握当地传统建筑修补技艺.本文将重点分析“梅斯特拉”参与者的现代录像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补充使用的几种较为传统的记录方法进行分析.在一些项目中,工匠大师和年轻人富有成效的合作都得到了记录,这些项目也可用于自学、反思,同时也为2016年下半年举办的展览做好充分准备,展览是索菲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的圆桌会议的附加项目.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些记录成果是如何有效提高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并极好地说明人口锐减问题给国家边境地区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困难.
-
-
Mirella Kafkova;
米蕾拉·卡夫科娃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于保加利亚斯特兰查(Strandza)山区传统建筑营造知识和技艺方面的可视化文档记录和传播方面的个人经验,这些知识和技艺目前严重濒危.“梅斯特拉”(Meshtra)是一个致力于保护传统知识与工艺的非政府组织,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成员提供机会,带他们参观斯特兰查山区一些人口稀少的村庄,与当地擅长传统建筑营造和维护的工匠见面.文章将对“梅斯特拉”在2016年提出的一项倡议展开思考.“梅斯特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记录相关项目,同时也帮助年轻人了解学徒制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手工艺教育,从而掌握当地传统建筑修补技艺.本文将重点分析“梅斯特拉”参与者的现代录像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补充使用的几种较为传统的记录方法进行分析.在一些项目中,工匠大师和年轻人富有成效的合作都得到了记录,这些项目也可用于自学、反思,同时也为2016年下半年举办的展览做好充分准备,展览是索菲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的圆桌会议的附加项目.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些记录成果是如何有效提高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并极好地说明人口锐减问题给国家边境地区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困难.
-
-
Mirella Kafkova;
米蕾拉·卡夫科娃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于保加利亚斯特兰查(Strandza)山区传统建筑营造知识和技艺方面的可视化文档记录和传播方面的个人经验,这些知识和技艺目前严重濒危.“梅斯特拉”(Meshtra)是一个致力于保护传统知识与工艺的非政府组织,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成员提供机会,带他们参观斯特兰查山区一些人口稀少的村庄,与当地擅长传统建筑营造和维护的工匠见面.文章将对“梅斯特拉”在2016年提出的一项倡议展开思考.“梅斯特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记录相关项目,同时也帮助年轻人了解学徒制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手工艺教育,从而掌握当地传统建筑修补技艺.本文将重点分析“梅斯特拉”参与者的现代录像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补充使用的几种较为传统的记录方法进行分析.在一些项目中,工匠大师和年轻人富有成效的合作都得到了记录,这些项目也可用于自学、反思,同时也为2016年下半年举办的展览做好充分准备,展览是索菲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的圆桌会议的附加项目.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些记录成果是如何有效提高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并极好地说明人口锐减问题给国家边境地区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困难.
-
-
Mirella Kafkova;
米蕾拉·卡夫科娃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于保加利亚斯特兰查(Strandza)山区传统建筑营造知识和技艺方面的可视化文档记录和传播方面的个人经验,这些知识和技艺目前严重濒危.“梅斯特拉”(Meshtra)是一个致力于保护传统知识与工艺的非政府组织,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成员提供机会,带他们参观斯特兰查山区一些人口稀少的村庄,与当地擅长传统建筑营造和维护的工匠见面.文章将对“梅斯特拉”在2016年提出的一项倡议展开思考.“梅斯特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记录相关项目,同时也帮助年轻人了解学徒制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手工艺教育,从而掌握当地传统建筑修补技艺.本文将重点分析“梅斯特拉”参与者的现代录像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补充使用的几种较为传统的记录方法进行分析.在一些项目中,工匠大师和年轻人富有成效的合作都得到了记录,这些项目也可用于自学、反思,同时也为2016年下半年举办的展览做好充分准备,展览是索菲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的圆桌会议的附加项目.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些记录成果是如何有效提高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并极好地说明人口锐减问题给国家边境地区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困难.
-
-
聂倩;
张群;
吴麒麟;
于卓玉
-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四川鲜水河流域拉日马石板藏寨传统民居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地质条件、宗教文化等环境因子过程中,独具地域特色.通过大量访谈调研和建筑实测,文章对寨内的民居建筑进行类型归纳,从平面布局、外部造型、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对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并初步梳理了民居建筑的演进脉络和规律,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借鉴.
-
-
聂倩;
张群;
吴麒麟;
于卓玉
-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四川鲜水河流域拉日马石板藏寨传统民居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地质条件、宗教文化等环境因子过程中,独具地域特色.通过大量访谈调研和建筑实测,文章对寨内的民居建筑进行类型归纳,从平面布局、外部造型、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对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并初步梳理了民居建筑的演进脉络和规律,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借鉴.
-
-
-
-
-
-
-
-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6-03-16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统民居的抗震建筑墙体,所述墙体主要由土质材料构成,在所述墙体内设置有至少一层加强骨架,所述加强骨架与墙体的墙面平行布置,所述加强骨架两端由墙体两侧向外延伸且分别与墙体两侧的墙体承重构件连接固定,当所述加强骨架为多层时,多层加强骨架沿墙体厚度方向等间距布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夯土墙内设置了加强骨架,这样使得主要由土质材料形成的夯土墙体具有了一定的抗震效果,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材料强度大,使用寿命长,相比现有的普通夯土墙具有更高的抗震能力,从而满足了一些相应地区建筑墙体抗震的要求,而且施工与维护简单、方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