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彝族

彝族

彝族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999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民族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97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28篇;相关期刊1238种,包括今日民族、贵州民族研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201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首届全国彝医药学术研讨会等;彝族的相关文献由432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甫旺、张邦铺、罗曲等。

彝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97 占比:97.45%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1.85%

专利文献>

论文:28 占比:0.70%

总计:3999篇

彝族—发文趋势图

彝族

-研究学者

  • 杨甫旺
  • 张邦铺
  • 罗曲
  • 龙倮贵
  • 龙莉
  • 沙马拉毅
  • 范志祥
  • 朱崇先
  • 王明贵
  • 余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卢珊
    • 摘要: 保山市彝族舞蹈"擦大钹"在2009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主要分布于隆阳区杨柳乡娘咱村、绿竹寨和瓦房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一带彝族聚居的村寨。"擦大钹"是当地群众婚丧嫁娶、建房乔迁、满月庆生、超度亡灵、二月初八"姑娘节""火把节"等活动祭祀过程中的一项集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于一体的彝族民间舞蹈。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文化繁荣发展,绿竹寨"擦大钹"队从众多"擦大钹"班子中脱颖而出并日趋成熟,成为隆阳区"擦大钹"的代表。
    • 陈永香
    • 摘要: 彝族的毕摩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儒释道合一的特征,在彝族史诗《梅葛祭:丧老人祭》房屋起源的神话传说中,房屋的第一次建造是由龙女(神力)完成的,龙女建房的故事开头部分是田螺姑娘类型故事,后半部分讲的是丈夫忘恩负义而导致了房屋的失去。第二次建房是彝族神奇人物和汉族文化英雄合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英雄如周公、伏羲、鲁班、杜康等,还有王母娘娘等神灵。彝族房屋起源神话中房屋的建成经历了从依靠神力(龙女)建造到以彝族的神奇人物和汉族的文化英雄共同建造而成的过程。彝族房屋起源神话是彝族毕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采用整合,彝汉文化的交流互鉴的结果。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融合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文化认同基础。
    • 颜炳亮; 吕颖琦
    • 摘要: 该文以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居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现代转型设计中的两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是传统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在新民居中的延续,其二是在设计中对新的功能需求与家庭结构的适应。首先,结合目前既存新民居的现状和设计探索提出本文的关注重点;其次,通过研究楚雄彝族传统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等情况,分析彝族传统生活影响下的民居空间特征,并结合新的社会需求提出新民居转型的可能性;最后,以设计方案切入,探讨在实践中延续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并适应新时代的家庭结构的具体方式。
    • 李瑞益; 郭晶
    • 摘要: 彝族彩绘作为一种形象艺术,是当代彝族人民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彝族彩绘因其具有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题材,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感染力,在室内装饰上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从云南楚雄彝族彩绘艺术形成的背景入手,分析彝族彩绘艺术在室内空间的柱子、横梁、墙面、窗户、家具等不同装饰部位的题材、内涵、构图规律、工艺与存在的彝族文化因子。营造浓烈的彝族空间氛围,最后通过3Dmax设计软件将"彝源·臻宿"的前厅、客房、餐厅包间、茶室等主要空间的效果图进行绘制。为滇中地区的彝族民宿室内装饰设计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 杨梅; 约其佐喜
    • 摘要: 成昆铁路线上在大凉山深入运行的“小慢车”是沿线彝族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被当地人称为“出行的公交车”。在此,选择5633/5634次列车内较小的空间单元——车厢作为研究对象,用民族志的分析方法对这一较小空间单元的空间结构、该空间内彝族人的“好面子”与“厚脸皮”以及车厢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不信任”进行了深描。铁路沿线的彝族老百姓将彝族传统社会中固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整体移植到“小慢车”这一具有现代性意涵的流动空间内,从而使得“小慢车”这一空间内不仅渗透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呈现了沿线彝族老百姓的生活样态。
    • 谭佳彩; 宋淑华
    • 摘要: 彝良县奎香彝族苗族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区域少数民族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独具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其中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积累了彝族的古老习俗以及各种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已经成为区域最为活跃、较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而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旅游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已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部门、少数民族村寨的工作重点。由此,作者以彝良县奎香彝族苗族乡为例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意义深远。
    • 罗阿进
    •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急需保护的非遗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除了口耳相传和学徒制的传承教育之外,如何将其融入普及性更高的现代高等教育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位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强烈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对凉山彝族非遗门类中的图案开发、研究、整合,并且融入现行的美术教学。在民族高职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其意义集中体现为对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拓展美术教育资源、提高本土美育以及促进本土文化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 常红萍
    • 摘要: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移民的文化适应影响着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K市LZ社区的调查,梳理彝族生态移民文化适应的现状,从扩大移民社会交往、重视移民发展社会化和增强移民文化自觉等方面提出彝族移民文化适应的可行路径,旨在加快彝族移民文化适应的进程。
    • 丁木乃
    • 摘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文化启迪。彝族尔比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地方性知识,是彝族先民各种实践经验和思想认识成果的总汇,其最重要的生态文化观念是和谐共生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互依互存、共生共荣的统一关系,具有规范道德伦理、约束思想行为和维护生态的功能。彝族尔比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知识、生存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为探索彝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思路,对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亦有着积极的参照意义。
    • 田占营
    • 摘要: 云南楚雄彝族地区碑刻文化蓬勃发展,碑刻种类有一千多种。楚雄彝族碑文的使用,对了解古代环保观念、书院制度建设、碑刻史以及楚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起源大有裨益。前人对文献碑文的比较取得了许多成就,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楚雄彝族地区的地方民族史提供了保证。然而,相关的研究工程和实际表现状态还不够深入,目前很少有学者对楚雄民族的地方史和碑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为了促进楚雄彝族地区引申文献的比较,深化楚雄地方史研究,通过对地方志的阅读和对彝族碑刻的现场访问,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后期学者收集和比较引申信息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索引,并促进后续的汇编和写作工作。在对众多碑文进行整理后,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调查,以进一步探讨楚雄彝族碑文的历史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