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5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社会与环境、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5篇、专利文献35657篇;相关期刊804种,包括现代哲学、新华文摘、求索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3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万古、刘燕、周生贤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5 占比:3.48%

专利文献>

论文:35657 占比:96.52%

总计:36942篇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文趋势图

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学者

  • 李万古
  • 刘燕
  • 周生贤
  • 廖小平
  • 徐民华
  • 本刊编辑部
  • 梅小华
  • 秦家华
  • 程俊
  • 蒙培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声
    • 摘要: 作品简介:作品以云南热带雨林为题材,繁茂的植物造就作品色彩斑斓的取景,叠加肌理丰富视觉感,将复杂元素运用色彩进行情感表达,同时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唐佳敏; 刘会强
    • 摘要: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超越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论自然观、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观等片面的自然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所形成的全新理念,为新时代重建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全新视域。在生命共同体这一全新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首先要实现观念领域的变革,其次才能在新观念的指导下实现实践领域的创新。在观念变革上,这一全新视域要求重新理清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保护自然与美好生活这三组关系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在实践指向上,这一全新视域为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与观念变革所要求重建的三组关系相对应的全新要求,即主张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与系统治理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生态优先相结合。由此,生命共同体论述为新时代重建人与自然关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吴海科; 龚利芬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晨练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规范正确的晨练确实是有益身心的。四季晨练有定时那如何科学运动,规范晨练呢?《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认为,人的作息应与自然规律相适应。
    • 杨建华
    • 摘要: 我读书时,语文课是我最期待的课。老师会与我们分享很多趣事:广告上的错别字,电视剧里的错误成语,一句绝妙的歌词,带有价值输出的时事评论……如今我作为语文老师,从教也有五年了,在课堂中经常努力做到“有料、有趣、有效”:展示《琵琶行》的演奏视频,讲苏轼的“酒肉”人生,以岩彩汉服的碰撞来讲述文化自信,由剧组“白猫之死”事件讲到动物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相比于开始从教时学生的欢呼雀跃,现在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抓住了。
    • 周云飞
    • 摘要: 作品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层面的表达永远是无止境的,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环境也是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雾霾,对摄影创作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浓雾中拍摄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容易就被现场雾气呈现的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神秘氛围所迷惑,从而专注于作品中强调情绪的表达;另一方面,人在这个环境中,身体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因此,在这组作品中没有人物的出现,只是客观地表达雾霾充斥眼前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景象,这个景象所呈现的神秘感不带有一丝的美好,如同手持面纱的魔兽。希望这组照片能让观者感受到雾霾对我们的伤害,同时呼吁人们:从自己做起改善环境,让世界更美好。
    • 黄雪茹
    • 摘要: 水的哲学思想属于自然哲学范畴,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是比较匮乏的,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水哲学思想非常丰富,众多学者在研究“水”的哲学意义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名著。当前,水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改进工作,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水”的哲学智慧,打造“大思政”课堂。
    • 冯美晓
    • 摘要: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关于如何认识、把握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其中蕴含着的人化自然观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生态思想。站在人类历史新起点,面对人类对美好自然生态的迫切现实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现实要求、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生态环境现实难题,重新思考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从中寻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性、实践性的理论指引,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伟
    •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可以凝练为三个方面,即生物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由这两种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融合关系。其中,生物关系既表明了人无法逃脱的生命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自然的依赖,也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供了学理基础。但是,如果停留于这种关系,则难以使人与一般自然存在物区别开来,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的开创与发展。人在“化”自然的过程中,使自己从一般自然存在物中超拔出来,并与其他人发生联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转而进入社会关系层面。同样地,尽管自然的人化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社会关系层面。人与自然之间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融合才意味着二者矛盾的解决,才是它们关系的出路之所在。
    • 姜奇平
    • 摘要: 9月25日,苇草智酷“前沿科技思想漫谈”系列讲座第一期暨智酷总281期,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做了关于生态文明的主题分享。我参与了点评,下面分享其中内容。听了吴冠军老师的讲座非常受启发,我最近的关注从数字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发现数字文明和生态文明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过去讨论启蒙2.0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现在延伸我的思考,当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时,有可能对生态的影响是什么?这里有某种必然联系。
    • 吴帆
    • 摘要: 《繁花》,是作者继2016年创作《共生体》后的又一大型金属纤维作品,延续了作者具代表性的植物茎叶及种子为造型语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生命美好及蓬勃向上之力量。创作时间:2022年尺寸:1200x1200x5000mm材料:铝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