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05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浙江林业、现代装饰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5年地域建筑文化论坛、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等;江南民居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越、吴成晨、徐天培等。
江南民居
-研究学者
- 周越
- 吴成晨
- 徐天培
- 徐艳文(文/摄影)
- 李渤
- 邓小军
- MY
- 严迅奇
- 何顺畅
- 倪姗
- 冯晋梅
- 刘一冰
- 刘宇
- 刘思弘
- 刘春枫
- 刘杨
- 刘淑君
- 刘瀛璐
- 刘聪
- 包琳
- 单玥
- 卢山
- 卢静
- 吉农
- 吕国伟
- 吴华
- 周宁昌
- 周怀恩
- 周文斌
- 周正明
- 周毅
- 周浩明
- 周红
- 周蕴华
- 夏儿
- 姚国禄
- 姜传鉷
- 姜雪
- 孙政清
- 孙飞龙
- 宋绍杭
- 尚子力
- 张丽芳
- 张亚池
- 张品荣
- 张振彦
- 张民
- 张炜伦
- 张瑜(绘图)
- 张维臣
-
-
徐艳文(文/摄影)
-
-
摘要:
卢宅古建筑群坐落在浙江省东阳市城区东部,黛瓦粉壁,清淡高雅;封火山墙,错落穿插;卵石铺路,曲径蜿蜒。这个集江南民居精华,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群,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徐艳文(文/摄影)
-
-
摘要:
斯盛居俗称“千柱屋”,坐落在浙江省诸暨市斯宅乡东白湖镇螽斯畈村,原是当地巨富斯元儒(1753—1832)的住宅。这个建筑群古朴厚重,堪称江南民居的典范,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斯盛居始建于1798年,南依笔架山,北向蝙蝠山,坐南朝北,平面大体呈长方形,东西宽108.56米,南北长63.1米,占地总面积约6850平方米。
-
-
刘聪;
朱娴;
单玥
-
-
摘要:
“双碳”背景下,对建筑的物质环境系统和能量系统的控制更为严格,需要重新审视当代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手段和方法。单纯运用空间设计手段达到本体节能,改变严重依赖技术手段推动低碳发展的现状,将对建筑设计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江南民居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光照和通风引入室内,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古为今用”,通过研究传统民居的设计手法启迪当代建筑设计,是文章的主要目的。
-
-
刘瀛璐
-
-
摘要:
位于上海市西南郊青浦区的练塘镇,紧邻市河北部的一片江南民居中,坐落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陈云的纪念馆。陈云一生常说:“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清正廉明备受后世景仰。
-
-
潘乔雨
-
-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一席用武之地,并在一些领域中,传统文化元素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就是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审美需求越加提高,传统文化恰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其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
-
晨卿(文/图)
-
-
摘要:
麻溪港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和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界河。船行水中,水清波缓,倒映着河岸边江南民居,偶有水鸟翩跃飞过,一派水乡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近两年的春夏交替时节,这里总有游人徜徉于此,感受水乡的静谧与柔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外出旅游的需求持续旺盛。
-
-
杨泽琪
-
-
摘要:
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当地文化、人情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合和体现。文章以江南民居建筑为对象,讨论江南民居在现代生活中对于环保和艺术设计产生的作用。江南民居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和文化习惯以及其相应的科学工艺设备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体系,历承千百年演变依旧独树一帜,升华成为我国古老和现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对家庭生活的哲学写照且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
薛娟;
赵梦雪
-
-
摘要:
江南地区运河沿岸的民居建筑及其建筑装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显示出独具一格的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从建筑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符号的分类方法,对这一地域的建筑符号及建筑装饰符号进行分析和阐释,探究建筑实体背后的符号意义,并由此探讨江南传统建筑符号与装饰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理念传承和运用.
-
-
沈栖
-
-
摘要:
如同四合院富有京派的文化底蕴,石库门则颇具海派的建筑特色。有学者誉之为“上海的城市微识”,此言不虚。最早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基于传统的江南民居,继承了古代中国式建筑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特点.
-
-
赵识
-
-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史,且发展体系层次分明,全面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技艺的魅力和精神内涵.文章以江南民居传统窗饰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江南民居为核心视角,对其传统窗饰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通过以下研究可以从理论研究层面,为增进学术界对江南民居传统窗饰形式的了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
-
-
刘杨
- 《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就江南典型古镇——西塘古镇的水陆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同时联系该地区历史和人文的发展,对现有的交通方式进行归纳,并对所形成的古镇空间形态进行阐述,初步探究水陆交通系统在古镇空间的形成和场所活力促进方面的作用.
-
-
刘杨
- 《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就江南典型古镇——西塘古镇的水陆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同时联系该地区历史和人文的发展,对现有的交通方式进行归纳,并对所形成的古镇空间形态进行阐述,初步探究水陆交通系统在古镇空间的形成和场所活力促进方面的作用.
-
-
刘杨
- 《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就江南典型古镇——西塘古镇的水陆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同时联系该地区历史和人文的发展,对现有的交通方式进行归纳,并对所形成的古镇空间形态进行阐述,初步探究水陆交通系统在古镇空间的形成和场所活力促进方面的作用.
-
-
刘杨
- 《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就江南典型古镇——西塘古镇的水陆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同时联系该地区历史和人文的发展,对现有的交通方式进行归纳,并对所形成的古镇空间形态进行阐述,初步探究水陆交通系统在古镇空间的形成和场所活力促进方面的作用.
-
-
刘杨
- 《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就江南典型古镇——西塘古镇的水陆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同时联系该地区历史和人文的发展,对现有的交通方式进行归纳,并对所形成的古镇空间形态进行阐述,初步探究水陆交通系统在古镇空间的形成和场所活力促进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