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5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9243篇;相关期刊1399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导刊、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等;社会形态的相关文献由298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木、赵纪河、叶险明等。

社会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45 占比:24.70%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9243 占比:74.96%

总计:12330篇

社会形态—发文趋势图

社会形态

-研究学者

  • 杨木
  • 赵纪河
  • 叶险明
  • 吴波
  • 宋才发
  • 张坤晶
  • 杨文圣
  • 王静
  • 赵家祥
  • 冯天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明华; 于颖
    • 摘要: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形态思想是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整体阐发,正确把握社会形态思想中的社会历史分期和演进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论述的理解所形成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争论的梳理和辨析,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论述既指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又隐含着一定社会历史中人的发展状态的内容,同时内蕴分析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
    • 张淑媛
    • 摘要: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字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整个汉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承载着远古时期灿烂的中华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型的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在构形和词义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包含着大量在字的形成时期和之前的经济文化信息。汉字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厉史的真实而又丰繁的镜象。
    • 侯惠勤
    •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与倒退、自由与奴役、富裕与贫穷、解放与枷锁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是在悖谬中的演进。文明的悖谬决定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把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从两极对立中把握文明时代的成果,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辩证法把握文明发展的趋势,必须从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上鉴别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它能够消除“文明时代”的内在悖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直面当代人类文明的困境,具有实践的引领力;能够探路终结人类“史前史”,具有无比广阔的未来。
    • 文军; 刘雨航
    • 摘要: 工业革命后,全球社会在一百多年间就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变,堪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形态的快速更替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集中涌现,并对现代科学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不断出现的同时,传统的真理也在被不断颠覆,知识的确定性被打破,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所有科学乃至人的生存状态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 周忠华
    • 摘要: 看待文化自信的生成心路需要正确的历史眼光。历史性文化事件背后,有一个能够解释其前因后果的基本情势在发挥作用;而情势生成、演化,又是由社会形态所决定的。历史事件、历史情势、社会形态在文化自信生成的过程中各有特殊作用。从历史事件、历史情势、社会形态这三重视角可以揭示文化自信生成的复杂心路历程及“马中西”汇合的关系。当然,历史事件、历史情势、社会形态仅仅是一种讨论视角,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才是剖析问题的根本依据。
    • 杨静; 邱耕田
    • 摘要: 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互利的逻辑。互利是指利益主体的行为使利益关系链中的主客体均能受益,这种互利性包含在利益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互利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社会进化的需要,人与环境物质交换的需要以及逐利本性的需要,或称之为互利发展的“基因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利益驱动力”。在这些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互利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互利发展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在当前互利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仍盛行着互害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未来,我们必须走向一种更为高级的互利发展的新形态。
    • 李来斌; 周华清
    • 摘要: 报刊的出现使广告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广告跟随报刊的公信力、传播速度、传播范围迅速扩张,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变革。《闽报》广告门类众多,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契合了清末民初福建地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记录了西方文化和消费理念在福建的传播进程,反映了风起云涌的政治态势以及福建人的西方观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依赖与认同,为研究福建地区社会生活和现代化的转型开辟了新道路。
    • 桁林
    • 摘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社会学及其他一切社会科学的灵魂,社会形态则是唯物史观的载体和具体存在形式,各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和代际交替是唯物史观最好注脚,同时,唯物史观也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展开与实现。社会形态与唯物史观同等重要。加强社会形态学研究,要解剖具体的社会形态,由表及里,深入社会组织的毛细血管,洞察唯物史观的具体实现方式,不断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的最终形成无疑是唯物史观最具体生动的呈现,是有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源头。
    • 尉迟光斌
    • 摘要: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是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方位的重要认识工具。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为横断面,剖析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地质般的“社会形态”,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基本趋势。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以国家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国家形态”,形成了其社会形态思想的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重维度及其辩证关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关系,对于洞察当今世界走向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张灵
    • 摘要: 王建疆近年致力营构的“别现代”理论,虽然以美学与艺术理论为核心,却有着更为广阔深切的现实关怀。它不仅重新阐发了感性和形体在社会与美学中的意味与意义,对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更准确、有力地表达社会关切、时代诉求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召唤,对国际社会如何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辨认似曾相识的元素之外的中国症候的言说与表达也给出了理论上的提示与启发。另外对我们理解现实中国、人类历史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格局及未来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文明形态,有关“别现代”的研讨也提供了富有新意的理论模型和思想坐标构想。但考虑到“现代性”概念蕴含的人类社会形态共性,我们或可将未来民族国家各自拥有的、实际上在发育程度和具体形态上不可避免地大有差异的“现代性”命名为“家族相似的现代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