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6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01791篇;相关期刊528种,包括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四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等;生态智慧的相关文献由10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云才、赵宏宇、阿友等。

生态智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2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1791 占比:99.18%

总计:102629篇

生态智慧—发文趋势图

生态智慧

-研究学者

  • 王云才
  • 赵宏宇
  • 阿友
  • 程相占
  • 卢风
  • 肖华斌
  • 仕凭
  • 王军
  • 王杰
  • 闫水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奕
    • 摘要: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观规约下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生态和谐观”,也为生态文明建设了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源泉。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不断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逐渐与易经理论、道家思想、传统武术和中医进行大融合,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少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育教育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卢风
    • 摘要: 知识就是可数字化的数据、程序、命题、理论等人化物,智慧则是与主体实践不可分离的做正确决定和正当事情的卓越能力。现代工业文明促进了知识的迅速进步和积累,使人类拥有了日益强大的力量,却远没有使人类拥有可正确使用其强大力量的智慧。工业文明一边展示其辉煌成就,一边陷入深重危机,与人类知识与智慧的严重失衡直接相关。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人类才能走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确保可持续发展。为走向生态文明,人类必须克服知识进步与智慧成长之间的严重失衡,必须在复杂性科学(蕴含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指引下追求生态智慧。生态学和生态哲学都指出,人类与一切非人生物共在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故伦理的"正当"和"善"不应仅是对于人类的"正当"和"善",而应是无损于地球生物圈之健康的"正当"与"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气候变化与工业文明的主流生活方式——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禅宗对于人类超越物质主义有极高明的启示。禅宗昭示的生活智慧是典型的内向超越的智慧,对于人类采用绿色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 王素芬
    • 摘要: 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当今绿色发展的理论营养。“道”和“德”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具有本根性、整体性、同质性、超越性、自然性等基本特征,“德”是道赋予包含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内在自然本性。庄子之“道”与“德”中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表现为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顺物自然、无为为益、处物不伤的生态方法论,知足知止的绿色生活方式与生态消费理念。
    • 陈波; 杨明鸿
    • 摘要: 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核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民胞物与”的生态道德观、“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观、“以时禁发”的生态治理观。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也有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性与人本性、传承性与变革性、普适性与超越性。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契合了当代生态文明崛起的大趋势,能为化解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资源。
    • 夏甜甜; 张洛闻; 肖华斌
    • 摘要: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水空间格局所蕴藏的生态智慧,对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村落良洞村的格局符合传统村落自然山水田园的选址需求,整个村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村落选址、结构布局、建筑特色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当地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坡度、标高、坡向、四季的太阳辐射、不同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影响因子分析韩国良洞村的自然特征,确定该村落的山水空间结构,总结庆州良洞村建筑与山水的融合特性,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本质,将独具特色的生态智慧更好地应用于当代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 郭婉琪; 王顺涛; 李晖; 高伟; 陈燕明
    • 摘要: 桑基鱼塘景观具有多维度的水陆交互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塘系统蓝绿空间的“融合性”。将基于蓝绿空间的基塘农业景观作为整体进行保护,为基塘农业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下游江门市睦洲镇至大鳌镇段及周边基塘为研究区域,通过1980-2020年土地转移矩阵分析基塘农业景观各组成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基塘农业景观“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相结合划定基塘农业景观的“三生空间”。结果表明:1980年研究区蓝绿斑块呈镶嵌状,融合性较好;2000年起至今的沿江蓝绿空间要素逐渐割裂分离。水域、基塘、林地草地、耕地园地面积均不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了基塘蓝绿空间结构和功能,使得基塘系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降低。优化后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占比分别为30.19%、35.15%、34.66%,空间融合性更强。可得到以下结论:珠三角基塘蓝绿空间体系是由“江—驳岸—涌—渠堑—基—塘”镶嵌交错而成的复杂景观格局空间结构,是人与珠江复合三角洲地貌相互适应之后的结果,体现了先民长期适应环境所呈现出来的生态智慧。“江—驳岸—涌”及驳岸绿化对应于“三生空间”中生态敏感性和重要性较强的生态空间,其所代表的水陆交错带结构和功能组织具有波动性、动态性、疏离性和边缘性等特征。研究初步探讨了珠三角基塘农业“三生空间”形成的内在逻辑,探讨了衔接“三生空间”识别与土地利用多功能优化布局的蓝绿空间体系研究路径,丰富了“三生空间”的内在机制研究。
    • 蒋纯; 李佳仁; 王少拳; 盛李杰; 李郭安
    • 摘要: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着农村耕地荒废、耕作生产体系破坏以及传统农耕文化消逝等难题。多年来,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与激励农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传统农业技术与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依旧迫在眉睫。发展蕴含传统生态智慧的绿色农业,是解决目前农业发展难题的有效切入点。湖南省是中国的稻作大省,深入挖掘、科学解读、大力推广当地的稻作系统生态智慧,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有效传承,能够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助力。
    • 王希科
    • 摘要: 中国古代先哲们对生态问题进行过诸多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是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仁爱万物”“以礼制欲”等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先哲对自然的道德关怀。这些生态智慧,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 摘要: 用好中华文化的生态智慧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其核心是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用好这一中华文化的生态智慧,要以自然条件为发展基础,合理利用资源禀赋,要形成符合节律、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要延续并发展“天、地、人、物”相合相融的整体自然观。让我们不断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与世间万物共享每一季的律动,共度每一岁的欣荣。
    • 毛铛桥; 赵宏宇
    • 摘要: 地坑院村落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村落类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基于村落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的双重需求,地坑院村落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适应和改造区域环境,积累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人居生态智慧。文章以三原县柏社村古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法和文献分析法,分别从宏观层面村落选址布局、中观层面村落空间布局、微观层面地坑院空间塑造对柏社村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挖掘地坑院村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并将其总结为与自然相适应的村落选址、融入减灾理念的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对自然资源要素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三方面,以期为现代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