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84篇;相关期刊1132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当代青年研究、政工研究动态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大连海事大学第三届硕博论坛等;道德意识的相关文献由198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启光、刘亚政、王莹等。

道德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0 占比:75.5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584 占比:23.84%

总计:2450篇

道德意识—发文趋势图

道德意识

-研究学者

  • 任启光
  • 刘亚政
  • 王莹
  • 虞友谦
  • 顾拓宇
  • 于秀娟
  • 刘建平
  • 姚宝亭
  • 孔昭巍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青山; 王光辉
    • 摘要: 优秀家风文化影响着个人的言谈举止,影响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少年儿童道德意识培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重拾优秀家风文化的教化作用意义重大。优秀家风文化能够厚植少年儿童道德意识培育的文化支撑,能够推动少年儿童道德意识培育的知行一致,能够贯穿少年儿童道德意识培育的始终,通过以文化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等方式促进少年儿童道德意识培育持续发展。
    • 彭小伟
    • 摘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渐得到了教师的关注,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立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情况展开研究。在小学教育中,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道德观念的树立是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当前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形式状况来看,一些学生在知识性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保持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也不感兴趣,这影响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得到体现。
    • 曹周天
    • 摘要: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道德修养,需要构建以学习责任感、学习使命感、学习敬畏感和学习幸福感为体系的学习者道德意识基本框架,以培养有操守的学习者为目标。学习责任感是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底线要求,是对其履行应尽学习义务提出的硬性指标;学习使命感是由学习责任感升华而产生出的一种更具社会意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学习敬畏感要求以虔诚之心对待学习活动,倡导学习者养成尊师重道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学习幸福感是学习道德情感体验的终极追求,它关注学习给学习者个体带来的获得感和意义感。
    • 陈武
    • 摘要: 发展是进步和提高,是增加和增强。教育就是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应该是知识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应该是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身体的增长,更应该是体能的强健;不仅仅是道德意识的明了,更应该是道德行为的成熟;不仅仅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更应该是人格的完善。
    • 杨卉
    • 摘要: 唐君毅认为,“道德自我”与“现实自我”属于同一“自我”,是“自我”的两个方面。“现实自我”是现实具体的自我,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自我,易受外在他物限制,是有待被超越的自我。而“道德自我”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动的自我、具超越性的、形而上的自我,具有辨别善恶、趋善除恶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道德生活便是根据“道德自我”的应当意识(合乎“道德理性”的“道德意识”),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去破除“现实自我”的限制,超越自我,创造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思想构架显示了唐君毅传统儒家“尽人之性以立天之命”的情怀,突显了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机制与效力。
    • 赵家润
    • 摘要: 道德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思想体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网络与新媒体的诞生与崛起,对人类的道德观念也产生了冲击,它拓展了道德意识的反映范围,加强了道德意识对行为的反作用,使道德意识的内涵更加丰富。近些年,涉及公众人物的负面新闻被频繁曝出,引发舆论热议,网络舆论和媒体的道德监督对事件的走向和处理结果影响巨大。本文试从新媒体背景下,道德监督的参与者与其参与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道德监督机制中传播学理论的新维度,以及道德监督机制的嬗变。另外,本文也使用定量研究的方式,针对公众对媒体引导道德监督的反馈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了媒体监督的必要性与其对于大众的道德意识密切相关且呈正向影响关系的结论。
    • 王娟
    • 摘要: 小学教学不仅需要帮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科中的《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道德意识进行培养。我们知道,责任担当意识是德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担当意识。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意识的尝试。
    • 卓嘎
    • 摘要: 众所周知,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主要涵盖学生的素质修养、思想感情、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特别是担任着班主任的初中教师,对于班级方面的管理还是要花些功夫的,自从学生进入到初中以后,处于青春期发育的他们来说,在情绪的控制还有对事情的理解方面来说,都是比较薄弱的,所以需要班主任去细心的观察,并且做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安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切实提升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效,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班主任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本原则,并借助各种教学措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 孙雨; 孟维杰
    • 摘要: 无论从个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角度,校园欺凌都是危害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消极行为.已有研究多是围绕欺凌者和受欺凌者进行的,缺乏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校园欺凌现象.欺凌者和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的主要角色,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固然很重要,而他们身边易被忽视的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旁观者出于自身权益保障、责任扩散、道德推脱及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顾虑,容易对欺凌行为置之不理,如果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给他们一些调停欺凌的技能,使其敢于采取行动制止欺凌行为,或者给欺凌者造成心理和舆论的压力,这样对降低和预防欺凌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 孙雨; 孟维杰
    • 摘要: 无论从个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角度,校园欺凌都是危害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消极行为。已有研究多是围绕欺凌者和受欺凌者进行的,缺乏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校园欺凌现象。欺凌者和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的主要角色,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固然很重要,而他们身边易被忽视的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旁观者出于自身权益保障、责任扩散、道德推脱及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顾虑,容易对欺凌行为置之不理,如果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给他们一些调停欺凌的技能,使其敢于采取行动制止欺凌行为,或者给欺凌者造成心理和舆论的压力,这样对降低和预防欺凌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