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推脱

道德推脱

道德推脱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93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等;道德推脱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继平、王兴超、高玲等。

道德推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62.8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89%

专利文献>

论文:93 占比:35.23%

总计:264篇

道德推脱—发文趋势图

道德推脱

-研究学者

  • 杨继平
  • 王兴超
  • 高玲
  • 卢永兰
  • 吴明证
  • 张欢
  • 梁凤华
  • 王栋
  • 赵红丹
  • 陆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艳玲; 杨倩; 金山
    • 摘要: 员工工作场所越轨行为不仅对个体身心造成伤害,也会让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明确员工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诱发因素和生成机制,将为有效治理奠定基础。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家庭支持型领导对员工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以286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家庭支持型领导对员工工作场所越轨行为有负向影响,道德推脱在家庭支持型领导与员工工作场所越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性别在家庭支持型领导与员工道德推脱之间起调节作用,家庭支持型领导对男性员工道德推脱的负向影响更大。该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丰富家庭支持型领导的研究,也可以为组织预防与治理工作场所越轨行为提供决策参考。
    • 罗锦熙; 石文典; 侯璐璐
    • 摘要: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是新近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不道德行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UPB的概念尚不明确:一部分研究认为UPB是员工由于真正关心组织而从事的不道德行为,而一部分研究将所有行为结果有利于组织的不道德行为都看作是UPB。因此,本文将已有的研究划分为行为动机取向与行为结果取向,并分别介绍两种视角下UPB的形成机制,旨在进一步厘清UPB的概念并促进其理论的进一步整合。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应该明确UPB的概念和结构,完善相应的测量方法,探索UPB的干预措施并拓展UPB的后效研究。
    • 王财玉
    • 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剧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管制备受关注。然而,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主体是人,从长远来看,将居民被动选择转化为自主选择,更要揭示制约该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为应对来自工作、家庭、健康等各种压力源,个体需要不断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进行调节,这导致个体普遍感到自我控制资源损耗。面对生活垃圾,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后个体会感到无能为力,为了自我保护,个体会启动道德推脱机制,进而降低其垃圾分类行为。基于此,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视角探讨了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道德推脱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提升的生态疗法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用。
    • 宋格
    • 摘要: 文章依据社会交换理论、道德推脱理论,探究了伦理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通过对234个样本的回归分析发现,伦理型领导对员工的知识隐藏行为、道德推脱有负向影响;道德推脱对知识隐藏行为有正向影响;道德推脱在伦理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喻丰
    • 摘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浅显的模仿和自我强化凸显了人之为人的能动。能动具有预见、自我反思以及自我反应的特征。自我反思以自我效能为代表,而自我反应则表现于自我调节行为,以道德推脱作为代表。道德推脱类似紧张降低的认知失调原理,但其实是一种对于自我惩罚紧张系统的预见性逃离,它反映了一种有限自由的道德能动。
    • 苏宗伟; 李欢; 杜娟
    • 摘要: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道德推脱理论,以领导成员交换和道德推脱为中介变量,互惠信念和道德认同为调节变量,通过情境实验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中国组织情境下仁慈型领导对员工工作偏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仁慈型领导对员工工作偏离行为的双刃剑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道德认同在仁慈型领导与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效应;互惠信念在仁慈型领导与领导成员交换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效应。
    • 孙妍; 李丽娜; 王子源; 曾庆怡; 张李斌; 张好
    • 摘要: 背景:对校园欺凌积极旁观者和消极旁观者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推脱水平对比分析,并从人口学变量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更清晰的了解校园欺凌消极旁观者的成因,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采用角色倾向问卷、道德敏感问卷、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对546名高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校园欺凌旁观者角色类别(P<0.05)、道德推脱(P<0.001)两因素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校园欺凌旁观者角色类别(P<0.05)、道德敏感性(P<0.05)、道德推脱(P<0.001)三因素上均存在显著的欺凌经历差异。(3)道德敏感性(P<0.001)、道德推脱(P<0.01)两因素在校园欺凌角色类别(分为消极旁观者和积极旁观者)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角色类别在预测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推脱上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校园欺凌消极旁观者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推脱水平与积极旁观者存在显著差异,消极旁观者的道德敏感性高于积极旁观者,道德推脱水平低于积极旁观者。
    • 杨文登; 梁爽
    • 摘要: 班杜拉最先提出了道德推脱理论。道德推脱是个体存有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认知策略或机制,试图将自身行为与内在价值观分离开来,使行为看起来伤害性更低,个体所负责任更小,避免个体行为因违背价值标准而导致自我制裁。文章探讨了班杜拉提出道德推脱概念的思想由来,介绍了它的内涵及其八个具体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道德推脱理论在娱乐、枪支、企业、死刑、反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六个领域中的应用。
    • 李娇娇; 徐碧波; 陈晓云; 尹锡杨; 陈梅
    • 摘要: 为探讨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共情和道德推脱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自尊量表(SES)、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道德推脱问卷对6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尊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2)共情在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道德推脱在自尊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中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道德推脱水平群体中,自尊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更大;(4)道德推脱在共情影响亲社会行为过程中调节作用不显著。
    • 张珊珊; 李琳烨; 张野
    • 摘要: 为探讨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和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对94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拒绝、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正向预测作用;道德推脱在父母拒绝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拒绝对攻击行为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发挥着调节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