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法律、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7849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心理与行为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等;反社会行为的相关文献由272位作者贡献,包括向绍萍、张璐斐、祝大鹏等。

反社会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849 占比:99.22%

总计:28067篇

反社会行为—发文趋势图

反社会行为

-研究学者

  • 向绍萍
  • 张璐斐
  • 祝大鹏
  • 陈方前
  • 刘文
  • 单曙光
  • 吴培冠
  • 吴少勤
  • 张劲东
  • 张琦光

反社会行为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元魁(编译)
    • 摘要: 《艺术活动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并减少反社会行为》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考察了青少年艺术活动与反社会行为间的关系。研究基于美国25000余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他们参加学校俱乐部、管弦乐队、合唱团或校外艺术课程等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青少年参与艺术活动越多,发生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自我控制水平更高,并对反社会行为持负面看法,表明参与艺术活动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重大影响,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叛逆和反社会行为
    • 刘征(编译); 邢淑芬(编译)
    • 摘要: 青春期被描述为个体负面行为增加的风险期,这期间的校内不良行为、反社会和犯罪行为等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如何预防或减少青春期不良行为,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他们成年后的生活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是减少青春期反社会行为的重要举措。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探究基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干预措施如何影响改变那些已有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杰西卡·博恩(Jessica K.Bone)教授等人则另辟蹊径,调查了普通青少年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是否会影响其青春期的反社会行为,并致力于探究这种影响背后的潜在机制。
    • 樊兴楠; 张嘉琪; 林爽; 车翰博; 刘文
    • 摘要: 为探究我国4~9年级儿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结构,本研究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选取一个地区进行取样,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首先对小学生、初中生、家长、教师、校长,以及当地的社区工作者共88名被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和分类汇总。在此基础上,以502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题项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677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了5个因素包含25个题项的4~9年级儿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初始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4~9年级儿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结构包括5个因素,分别为师生冲突、亲子冲突、欺负与伤害、接触不良同伴和情绪失控;(2)儿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初始问卷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评估。
    • 刘艾祎; 伍新春
    • 摘要: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九寨沟地震10个月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症状总分及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震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复原力在PTSD总分及其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 谢瑞波; 王蝶; 丁菀; 李伟健; 李新宇
    • 摘要: 为考察父亲协同教养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及父子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父亲协同教养问卷、父子依恋问卷和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量表对892名9~11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积极协同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2)父亲消极协同教养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反社会行为;(3)父子依恋在父亲积极和消极协同教养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 摘要: 调查西澳大学专家最新研究发现:养狗家庭中的幼童,其社交和情绪的健康状况均好于未养狗家庭中的幼童。具体来说,前者比后者在情绪和社交互动上遇到困难的总概率低23%、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概率低30%、与其他孩子互动出现问题的概率低40%,而表现出体贴行为(如分享)的概率高34%。每周至少和家人一起遛狗1次的孩子,相比遛狗频率低于每周1次的孩子,社交和情绪发展不良的概率低36%;每周和家里的狗玩耍3次或以上的孩子,相比每周玩耍3次以下的孩子,规律性出现体贴行为的概率高74%。
    • 朱迪
    • 摘要: 有人说青春期是美好的花季,也有人说青春期是乖戾的叛逆,叛逆和冲突使得青少年面临诸多风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青春期泛指11~20岁的青少年时期。就叛逆的表现而言,外显的有反抗、不听话,严重的发展到反社会行为,而容易忽略的则是拒绝沟通,有的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 马志国
    • 摘要: 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社会助长效应是指有他人在场旁观,助长唤起状态,从而让人更加兴奋;社会惰化效应是指有他人共同参与,使责任分散,从而让人减轻压力。然而,一旦唤起状态和责任分散两种情况叠加起来,结果就很可怕。这时候,由于他人在场的影响,人们就会“忘了”自己的身份,丧失自我意识,丧失自我调控能力,会不顾行为规范对个人的约束,顺从群体的行为,做出单独一个人时做不出来的事情,甚至出现极端的反社会行为
    • 刘文; 林爽; 林丹华; 夏凌翔
    • 摘要: 留守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是指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违反社会公认行为规范、损害社会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行为.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相对不利,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或诱惑而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并产生不良后果.科学评估与有效预防留守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助于推进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日益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关注.在系统梳理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概念、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概述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普遍性指标和特异性指标、不同严重程度反社会行为的风险评估框架以及不同等级的反社会行为预防体系,对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评估和预防问题予以探讨.未来应通过多种形式完善指标体系,推进风险评估和科学干预,并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下的预防工作,以实现对留守儿童各级和各类反社会行为的精准应对.
    • 袁小平; 彭萍
    • 摘要: 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发现,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解释主要有三大范式:个体范式、社会范式、互动范式。个体范式呈现内驱力归因,即将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归因为个体认知、人格、情绪等维度,且认为留守儿童更多表现为情绪性的反社会行为;社会范式则呈现外驱力归因,即将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归因为社会支持、社会控制、家庭结构等维度,且认为留守儿童更多表现为结构性的反社会行为;互动范式呈现内外驱力双归因,即将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归因为亲子关系、同伴邻里关系、师生关系等互动维度,且认为留守儿童更多表现为适应性的反社会行为。应当在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力量加大对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个体能动性因素及其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预防、治理研究,以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