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情

移情

移情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7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1138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理论、青春岁月等; 移情的相关文献由205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韧韧、牟春、齐贵云等。

移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7 占比:98.84%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1.16%

总计:1808篇

移情—发文趋势图

移情

-研究学者

  • 张韧韧
  • 牟春
  • 齐贵云
  • 张小红
  • 张纯纲
  • 俞圣杰
  • 商静
  • 张萍
  • 李丹
  • 杨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付洪军; 郑桂玲
    • 摘要: 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积极正面的情绪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消极负面的情绪会降低语言的输入速度。本文主要探讨了动机、个性(内向/外向)、焦虑、移情等情感变量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情感因素,使用相应的情感策略,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 于巧芳; 郭本禹
    • 摘要: 托马斯·奥格登是客体关系学派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中诸多代表人物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发展和临床治疗理论,其中,在克莱因提出的两种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了自闭—毗连心态这一心理结构,它平衡了“偏执—分裂样心态”与“抑郁性心态”。随着个体发展,心理结构日益成熟,内部客体关系得到外化,奥格登又对移情、反移情、投射性认同等概念做出新的延伸,这对心理发展结构的深入理解以及精神分析临床的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
    • 郭强; 郑富兴
    • 摘要: 道德想象力的形式维度指的是它在道德活动中的表现形式、运作过程。道德想象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分别是后果性想象、移情性想象、可能性想象、反思性想象。相应的,道德想象力的运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感知觉察、情感驱动、认知探索、反思省察四个维度。在感知觉察的维度上,它体现为一种基于“视力”而敏锐地感知道德问题和预见道德后果的能力;在情感驱动的维度上,它体现为一种基于移情而对他人进行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同情性关怀的能力;在认知探索的维度上,它体现为一种基于情境进行富于创造性的道德慎思和道德决策的能力;在反思省察的维度上,它体现为一种基于心灵进行自我对话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四个维度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道德想象力的完整运作过程,为我们理解道德想象力提供了一种结构性框架。
    • 陈鸿伟
    • 摘要: 现代艺术语境下的麻纤维的创新应用,是以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麻纤维的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构、次序的旋律、技艺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寻找麻纤维材料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契合点。在实践研究中,对麻纤维的创新应用问题进行解决。
    • 宋青帝; 康杰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同样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欺凌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一大重要群体,网络欺凌问题十分严峻。在我国,网络欺凌问题已经逐渐开始侵蚀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并未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移情能力则是影响网络欺凌者的重要变量之一,对于预防网络欺凌有重要作用。
    • 刘衍燠
    • 摘要: 幼儿早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留守幼儿的攻击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幼儿。探讨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危害,分析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自控力、教养方式、同伴交往以及大众传媒。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关注、培养幼儿移情能力以及家园共育、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
    • 陈剑
    • 摘要: 科幻影视为人类的元宇宙未来呈现了一面多维度想象和思考的镜鉴。它既从隐喻到实指的形式对其发展态势做出危机预警和社会剖析,也从性别、生态、政治、意识形态等角度探讨其凸显的生存困境和解难途径。自由意志的觉醒或进步往往是元宇宙人性救赎的引擎和方向,但这同时暴露出仿真无意义和技术反乌托邦的隐忧。本文意图指出,人与元宇宙的移情及其后人文主义维度是有价值的建构理想。
    • 何双百
    • 摘要: 随着媒体和技术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亲密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与非人类实体的关系纠结持续加剧,人机传播从计算机中介传播发展为人机社交传播,大量社交机器人在重塑友爱及亲密感期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社交机器人与人类逐渐发展成"同伴"乃至朋友关系。这需要用一种不偏袒人类优势的方式来审视人与社交机器人之间的新型同伴关系,并从现象学角度对这种"连接的"关系受何驱动及其本质进行探讨,论证当我们与社交机器人互动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移情的作用,我们的行为还受到具身、诠释、它异和背景关系的调节乃至程序的影响。
    • 吴胜景
    • 摘要: 书法蕴含了审美主体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书法作品通过线条刻画来表现自然形质与审美意象,展现了书法家神与物游的心迹流淌,揭示了审美主体对宇宙、世界当中生命的理解。在书法实践与审美体验中,让主观意识寄予实践活动,把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客体对象并使之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蕴,既可以通过外物意象对书家产生一定的审美移情,也可以把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书法作品。同时,借助于移情的发生,也可以在书法家与鉴赏者之间实现间接性的主客体审美情感交流。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人的情感与外物之间伴随着审美移情而发生转化,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相互作用,互为一体,最终达到人物合一、心手合一的理想状态,从而在书法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 谢威士; 王玉; 左训雅
    • 摘要: 为探讨青少年社会责任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试图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移情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社会责任心问卷、基本移情量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5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社会责任心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移情在社会责任心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性别调节社会责任心通过移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研究揭示了青少年社会责任心对于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及其性别差异,对有效引导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实践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