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88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8342篇;相关期刊579种,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研究、心理学探新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广西心理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等;道德判断的相关文献由10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羽璇、李伯黍、杨小君等。

道德判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2 占比:4.5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342 占比:95.38%

总计:19231篇

道德判断—发文趋势图

道德判断

-研究学者

  • 张羽璇
  • 李伯黍
  • 杨小君
  • 肖前国
  • 郭本禹
  • 刘晓东
  • 刘超
  • 喻丰
  • 张倩
  • 易兰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开娟
    • 摘要: 大学生群体作为人数最多的网民群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舆情教育引导就必须研究舆情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评论主体及评论偏向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在朋辈评论主体情景下对网络舆情事件主体的道德评分大于普通网民评论情景,评论偏向性产生的影响大于评论非偏向性。基于此,高校可以搭建平台,发挥朋辈影响作用;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评论偏向;深入网络,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等策略,做好网络舆情教育引导。
    • 朴海玲
    • 摘要: 志与功是中国伦理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对志功问题的讨论为道德评价中的道德判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以志功论切入道德判断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道德判断的定义与重要性,二是志功的善恶属性。志功关系的探讨受不同时期社会需求的影响,主要经历了志功兼重、志功各有偏重的时期。讨论的内容集中于墨子和孟子针对志功问题的相关学说:(一)墨子“合其志功而观”;(二)孟子的“食功”和“尚志”。以志功为核心,从纵横双向来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道德判断义涵,可为当代社会道德判断水平的提升及道德建设提供启示。
    • 余天放
    • 摘要: 尽管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发展受到了诸多批评,然而人们依然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认为,应该让机器可以像人那样有道德地行动。莫尔对于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分类就反映了这一看法,他相信一种“完全的伦理智能体”将是“明确的伦理智能体”的更高实现。但这一看法对于发展人工道德智能体是有误导性的,因为这两种智能体的设计并不相同,“完全的伦理智能体”的实现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机器意识”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在机器中植入道德规则的方案。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在于,人类道德判断能力包含有道德直觉和道德推理两种模式,而植入道德规则的方式只能够实现机器的道德推理,却不能够实现它们的道德直觉。因此,一种能够参与人类实践活动的道德实体才是道德智能体应被期待的发展路向。
    • 陈道平; 苏力沙
    • 摘要: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信用卡消费者人格特质、道德判断与未偿信贷行为意图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使用调查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价值取向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道德判断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动获利非法行为和被动获利行为的道德判断对未偿信贷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动获利问题行为和无害行为的道德判断对未偿信贷行为意图没有显著影响;主动获利非法行为和被动获利行为的道德判断在人格特质对未偿信贷行为意图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 雷瑞鹏; 张毅
    • 摘要: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研究方案的审查是实现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健全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质量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核心因素:对伦理审查的道德判断性质缺乏认识、对伦理审查的独立性缺乏理解、伦理审查的重点被转移、伦理审查的能力缺乏、对可能的利益冲突审查不严格,以及对“伦理倾销”缺乏警惕。对影响因素的讨论,可为改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质量提供依据,助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完善。
    • 朱麟; 刘瑾茹; 李静; 刘聪慧
    • 摘要: 同一个道德决策情景使用外语(相比母语)呈现时,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倾向,即道德外语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首次探讨了语言类型(母语vs.外语)对道德判断中功利性倾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及梳理,共有19篇文献46个独立样本97个效应量符合元分析标准(N=9672)。结果显示存在较小但稳定的道德外语效应(g=0.23);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道德外语效应受故事类型的影响,在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存在较小但稳定的外语效应(g=0.32),但在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g=0.11)与日常道德评价故事中(g=0.12)不存在外语效应;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外语效应受记分方式的影响,多点记分在该故事类型下存在效应(g=0.27),二点记分不存在效应(g=0.05);性别和语系类型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类型对个体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道德故事类型和记分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 赵志辉
    • 摘要: 为验证电车难题中的“近距离和亲身性”假设在中国语境下是否成立,通过采用道德困境测验,对Greene实验展开了重复性研究,考察了空间距离和亲身性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道德接受性评分上,身体接触、亲身力量和空间邻近性变量皆存在显著的实验效应;在道德选择频次比较上,每组情景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选择差异显著,四组情景的功利主义选择也呈现出显著差异。总体上,随着亲身性影响效应的减弱和空间距离的延伸,道德接受性评价和道德选择趋向于功利主义。因此,“近距离和亲身性”假设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得到证实,但同时也存在跨文化的不一致性。
    • 王弘睿; 于东
    • 摘要: 道德智慧--一种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是人类智力的一个独特元素。让机器学习人类的道德判断能力,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判断,是机器伦理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目前,道德判断相关研究多为基于英文背景的简单粗粒度判断,缺少适用于中国社会的、细粒度分类的道德知识数据资源。基于此,该文提出面向机器道德判断的细粒度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构建任务,设计适用于中国社会的道德行为归类体系、道德框架表示体系和道德强度衡量体系三个维度的理论体系,构建了包含15371词的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
    • 吴镓斌; 曲洪建
    • 摘要: 为了研究仿冒服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认知-态度-行为意愿”理论逻辑,首先探究产品认知、消费者态度与仿冒服装购买意愿间的影响关系,然后加入金钱崇拜与道德判断两个因素,探究二者在此逻辑关系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产品认知的外观、体验、功能三个维度均能正向影响象征价值及购买意愿、负向影响社会风险;消费者态度中的象征价值正向影响购买意愿,社会风险负向影响购买意愿;并且产品认知的三个维度均能通过象征价值正向影响购买意愿,通过社会风险负向影响购买意愿;金钱崇拜正向影响购买意愿,道德判断负向影响购买意愿;而金钱崇拜在产品认知的三个维度与象征价值间并不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道德判断在产品认知的三个维度与社会风险间也不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最后,根据得到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马飞鸿; 云祥; 陈鸿勃; 李鑫鑫; 李沂璇; 张绮洋
    • 摘要: 基于道德困境的PD分析模型(Process Dissociation analysis, PD),以12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道德认同问卷、道德困境判断材料,考察被试在道德困境中,不同的道德认同水平对其判断选择的影响。传统道德困境分析方法显示,道德认同水平较高的被试,在道德困境选择中更偏好道义论的选择。进一步使用PD模型分析表明,道德认同能显著预测个体在道德困境判断时的道义论倾向(D参数),但无法预测其功利主义倾向(U参数),即道德认同只通过促进个体的道义论倾向,导致个体做出道义论的判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