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5024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互联网刑事法制高峰论坛等;网络欺凌的相关文献由39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野、张珊珊、屈雅山等。

网络欺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5024 占比:99.92%

总计:325277篇

网络欺凌—发文趋势图

网络欺凌

-研究学者

  • 张野
  • 张珊珊
  • 屈雅山
  • 张蕾蕾
  • 方伟
  • 李东风
  • 李静
  • 熊庆宇
  • 高旻
  • 魏骊臻

网络欺凌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美荣(编译); 邢淑芬(编译)
    • 摘要: 近年来,基于社交媒体的欺凌事件日益泛滥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是两种常见的欺凌形式。传统欺凌是指一个学生或一群学生故意反复施加暴力于另一个由于能力不平衡而无法自卫的学生。当此类行为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例如手机、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博客等)实施,即被视为网络欺凌。对可以使学生免受欺凌的保护性因素的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上,学生联结可以降低欺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所谓学生联结,通常指同龄人之间的归属感,特别是学生间互相帮助、喜欢、信任和尊重彼此的感觉。由于学生联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关系氛围,而非对个别学生的看法,因此也可以被视为学校层面的保护因素。基于此,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比阿特丽兹·卢卡斯·莫利纳(Beatriz Lucas-Molina)及其团队以西班牙31所中学的1774名14~18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关注点从可能遭受欺凌的个人层面扩展到欺凌发生的背景,探讨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杀行为、抑郁症状和自尊)之间的关系及学校层面的学生联结在这一关系上的潜在作用。
    • 张丽美
    • 摘要: 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中的“思想高地”。本期解码,让我们从一线观察两种生动活泼又思想深刻的教学设计,启迪大家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上展开探讨。
    • 宋青帝; 康杰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同样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欺凌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一大重要群体,网络欺凌问题十分严峻。在我国,网络欺凌问题已经逐渐开始侵蚀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并未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移情能力则是影响网络欺凌者的重要变量之一,对于预防网络欺凌有重要作用。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病毒被政治化,恐华仇华的种族主义死灰复燃,引发随意性针对中国人和外貌像华人的攻击剧增――包括网络欺凌、恶言侵犯和人身攻击,这一切可谓自19世纪排华年代之后所鲜见。与此同时,海外华人自身的社会警醒在提升,亦加强了各阶层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参与。
    • 王杰华; 陈宗亭
    • 摘要: 网络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等不同层面的关注,但是在打通防治网络欺凌的“最后一公里”环节时存在明显不足,即班主任怎样防治网络欺凌网络欺凌行为表现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的问题,欺凌者存在认知、情绪、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原因,班主任需要针对归因分析提出建立机制、引领认知、教会沟通三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坚决惩治与教育保护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 焦建利
    • 摘要: 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这是技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技术丰富的环境中,在教导和抚养孩子时,每个父母都感到准备不足和不知所措。我们担心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在究竟如何处理学生的技术应用问题上,我们不经意间就陷入了两种极端的观念之中,一种是激进主义,另一种是谈虎色变式的卢德主义。
    • 林双佳; 胡珊
    • 摘要: 为了探讨青少年网络欺凌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网络欺凌CBI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521名中学生进行网络匿名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0份。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网络欺凌实施及遭受网络欺凌的相关性均显著,这表明家庭教养方式所造成的情感缺乏是青少年欺凌和被欺凌重要的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采用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会减少其网络欺凌实施的风险;父母采用惩罚严厉的方式教育出来的青少年,会增加其网络欺凌实施及遭受网络欺凌的风险等。
    • 徐坚俊; 米多; 傅海
    • 摘要: 采用网络欺凌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父母情感温暖问卷,调查了906名大学生,考察了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间的中介效应,探究了父母情感温暖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发现:网络受欺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在这一中介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母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减弱;然而,随着父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增强。大学生网络受欺凌既能直接影响网络欺凌,也可通过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利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成瘾行为的干预作用,避免网络欺凌在高校的恶性循环。
    • 罗喆
    • 摘要: 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日益严峻。日本针对网络欺凌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干预措施,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应对,通过立法先行、加强行政干预、建立监管机制、注重教育引导、提供技术支持等手段来共同防范、治理日益蔓延的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成功经验可为中国治理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提供借鉴。
    • 薛博文; 王永强
    • 摘要: 随着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欺凌已经演变成影响更深、创伤更大的校园欺凌新形式,其匿名性、瞬时性、传播性等特征使教师对网络欺凌的预防和应对更为棘手。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青少年学生网络欺凌事件频发,教师在应对不断增多的网络欺凌现象时会遭遇形式多样的困难与挑战;教师在干预条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变化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基于教师应对网络欺凌事件的现状,分析教师处理网络欺凌的实际情况和互动方式,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