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自我

道德自我

道德自我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88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大众心理学、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等;道德自我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伟涛、段慧兰、陈利华等。

道德自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4.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88 占比:95.68%

总计:3332篇

道德自我—发文趋势图

道德自我

-研究学者

  • 杨伟涛
  • 段慧兰
  • 陈利华
  • 李建华
  • 杨惠
  • 金小方
  • 刘淑萍
  • 华伟
  • 吴衍发
  • 周紫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修欣; 申怡凡
    • 摘要: 人们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可能对他们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种道德自我威胁,人们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即遗忘威胁道德自我的不道德事件或信息。近年来,研究者基于自传体记忆范式、游戏范式、代入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为道德记忆偏差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这种道德记忆偏差可能出于人们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记忆偏差的存在可能需要一定条件。未来研究应该扩展道德记忆偏差的研究范畴,揭示其认知机制,并探究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的关系。
    • 杨卉
    • 摘要: 唐君毅认为,“道德自我”与“现实自我”属于同一“自我”,是“自我”的两个方面。“现实自我”是现实具体的自我,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自我,易受外在他物限制,是有待被超越的自我。而“道德自我”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动的自我、具超越性的、形而上的自我,具有辨别善恶、趋善除恶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道德生活便是根据“道德自我”的应当意识(合乎“道德理性”的“道德意识”),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去破除“现实自我”的限制,超越自我,创造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思想构架显示了唐君毅传统儒家“尽人之性以立天之命”的情怀,突显了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机制与效力。
    • 冯紫雯; 郭倩汝; 黄强
    • 摘要: 道德创伤是基于外部的不道德事件对个体或群体内心道德价值体系造成的冲击,引发的创伤症状。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内在的道德图式与外在的道德情景相背离。道德图式作为个体在道德环境里规律性的活动中价值取向性的道德意识单元的集合体,由外周和内核共同构成。道德图式通过监督个体的言语和行为,基于道德实践情形对个体进行适度控制、以自我罪恶感作为裁定的工具来审视个体行为来实现道德自我的支配。道德图式对于发生的事件具有选择性,是创伤事件的过滤器。个体基于此,对道德事件进行解释或者被道德事件所颠覆,进而发挥对道德创伤的预防作用。
    • 汤芳; 兰芬; 黄忆雯
    • 摘要: 道德自我是预测道德行为的最有效因素,而现有道德自我的研究零散分布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通过梳理和整合现有研究,从发展、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阐述,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道德自我影响道德行为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加强对道德自我的实证研究,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同促进道德自我的研究。
    • 陈亚楠
    • 摘要: 唐君毅是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兼顾东西方哲学,同时又回归于传统的圣贤义理之学,形成了从道德自我、道德理性到心灵升华的中心思想。唐君毅的中心思想探讨了形上主体为何具有、如何发挥超越和主宰能力的问题,其思想观念在深化和扩展过程中愈发关注生活情境,体现出其哲学思想从儒学心性向日常生活的过渡。
  • 6. 论道德的自我性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李建华
    • 摘要: 自我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学的基础性问题.自我尽管在概念上存在多义性,但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在此前提下可以分为心理自我、道德自我与伦理自我三个层面;道德的自我形成从纵向角度实际是道德人格的形成,从要素角度取决于自由意志与道德能力;自我并不能理解为一种“至上”性存在,起码在道德上存在边界,这就是自由而不自弃、自爱而不自恋、自尊而不自负;道德自我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有向伦理过渡的可能和通道,因为自我的关系性、情境性和反思性,必定会由于特定的角色与场合,使道德的自我成为社会伦理共同体制的承载,由道德“应当”走向伦理“可能”.
    • 秦大伟; 王光辉
    • 摘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家庭自古以来作为"社会的胎盘",是青少年教养成才的启蒙之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家庭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家庭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自我建构存在种种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少年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寻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价值蕴涵,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厘清家庭、家教、家风的辩证关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三者联动有效促进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
    • 李建华
    • 摘要: 自我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学的基础性问题,自我尽管在概念上存在多义性,但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在此前提下可以分为心理自我、道德自我与伦理自我三个层面;道德的自我形成从纵向角度实际是道德人格的形成,从要素角度取决于自由意志与道德能力;自我并不能理解为一种“至上”性存在,起码在道德上存在边界,这就是自由而不自弃、自爱而不自恋、自尊而不自负;道德自我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有向伦理过渡的可能和通道,因为自我的关系性、情境性和反思性,必定会由于特定的角色与场合,使道德的自我成为社会伦理共同体制的承载,由道德“应当”走向伦理“可能”。
    • 刘淑萍; 佘飏
    • 摘要: 道德素质是青年学生的成才目标,也是其成长成才的精神资源。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体现在学生的道德自我成长培育过程中。本文分析学生道德素质成长的现实困境,根据道德自我研究理论范式,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分析道德自我成长的实践辩证过程,倡导培养自主、自觉的道德自我以提高德育实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