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1篇;相关期刊801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广西心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等;道德人格的相关文献由133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英林、王伟、肖川等。

道德人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1 占比:83.7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241 占比:15.89%

总计:1517篇

道德人格—发文趋势图

道德人格

-研究学者

  • 李英林
  • 王伟
  • 肖川
  • 杨文华
  • 高飞
  • 印建清
  • 张威
  • 张春秀
  • 王云强
  • 郭本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缠利叶; 王继创
    • 摘要: 在新时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培养和塑造公民优良的道德人格是“追寻美德”理论的必然诉求。麦金太尔通过对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即技艺”的诘问和苏格拉底“美德何以可教”的辩护,深刻阐释了理性思辨式美德教育的价值意义。麦金太尔的美德教育思想对于形塑个体及社会公民卓越内在品质,实现中国传统优秀美德思想现代性转化,以及公民道德实践智慧养成具有积极现实价值。
    • 徐炼
    • 摘要: 中国诗学是德本诗学,故文如其人是一个本然的命题,强调德本言末的本意在于谴责言行不一的伪善者。文如其人有伦理道德与禀性气质两种意义,文如其人的反命题只针对道德人格。文行相悖的几种原因:一,诗境的习得;二,人格的双重性;三,诗人的代言身份;四,事过境迁;五,批评的错位。
    • 张晓庆
    • 摘要: 先秦儒家以安顿伦理秩序为价值旨归,以教人做人为核心内容。在以做人道德标准为载体的理想秩序设计中,先秦儒家充分考量了现实政治生活与理想道德价值的融通特质,个体道德境界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在契合,力图实现其伦理秩序的深层人文建构,彰显了其道德人格思想的教化意蕴。具体而言,先秦儒家道德人格思想不仅指向个体自我道德品质的完善,更指向群体道德价值认同,究其教化展开根据,主要源于主体维度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客体维度的同类感通的心理机制以及现实维度的融入生活的实践特质,它通过以身作则的示范功能发挥、约之以礼的行为规范养成、和之以乐的精神秩序构建等方式开展教化。在新时代,深入探究先秦儒家道德人格思想的教化意蕴,撷取其思想精华,经过重新阐释与转化发展,对于培育新时代健康人格,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乃至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 李雯琪
    • 摘要: 高等院校师范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道德人格水平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他们更要学会立德树人。本研究对江西省4所高等院校的师范生进行调查,剖析当前高等院校师范生在道德目标、道德原则、道德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构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学校德育的育人效果、营造民主友爱的家庭环境、加强师范生的自我培育等对策来实现高等院校师范生的道德人格的培育优化。
    • 景天魁; 魏厚宾
    • 摘要: 修身为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以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修齐治平”为主要进路,发展出以孟子性善论为根基的内求和以荀子性恶论为根基的外在教化。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与现代的公民道德人格修养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人格的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是修身为本思想实现古今贯通的逻辑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修身为本既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要因。修身为本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 买小英
    • 摘要: 道德社会化是道德社会学的重要论域之一,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发生机制。古代敦煌人将个体与群体的兴衰、命运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传承和延续着中原内地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道德价值等。他们在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时,合理地实践着家庭关系中的不同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同时,在处理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时,平衡着个体与家庭、个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在规范中积极地实践各类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关联,在敦煌地区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修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着道德的社会化。
    • 陈绪新; 白冰
    • 摘要: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伦理旨在回答人们为何以及如何“在一起”。“人”因“伦”而立,“理”在“伦”中生,居“伦”需由“理”,“伦”“理”互融互释,是身安、心安与理得的统一。从本体意义上讲,“伦”可以综括为三种形态,即“形而上”的“精神形态”、“形而下”的“物理形态”以及“形而中”的“伦理形态”。“伦”的三种形态使个体的人获致性格、位格、品格的异“格”同“构”,并最终在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内部实现人格的同一性。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伦理总体上是一种美德伦理或德性伦理。从美德伦理或德性伦理的角度看,过上“伦”里生活的第一个理由是“个体的善”,第二理由是“共同的善”,只有在共同体内部才能真正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命运与共,实现个体的善与共同的善的有机统一。
    • 燕玉霞; 吴静一
    • 摘要: 本文结合“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理论依据,对马克思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进一步从道德目标、道德原则、道德责任三个方面提炼马克思道德人格理论。进而结合马克思道德人格理论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建议。
    • 晏辉; 海日汗
    • 摘要: 家庭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生活资料、生活环境和本体性安全的原初性的伦理共同体,也是将以潜能形式存在的对德性的接受性和后天养成的道德感觉、情感、意志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基地。在这个基地上,个体生命以一种感性直观的形式获得了来自基于血缘和自然情感之上的他者的照料、看护和呵护;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他者将做事之理和为人之道在情理相容、知行合一中植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深处。个体生命的最为原初的道德感觉、情感、意志、判断和推理都是在家庭这个伦理共同体中培养起来的,作为原始性的德性和初步的可行能力,它们在代际和代内的人伦日用中得到了运用和检验,在个体生命周期的逐渐展开中被广泛而持续地对象化到公共交往和政治生活中。实践证明,将家庭之于个体德性养成的原初功能完全放逐到社会组织和国家结构中,将会使个体德性的养成和生成失去最为厚重的土壤和坚实的基地。
    • 梁玉成; 政光景
    • 摘要: 依据理论与数据双元驱动的研究范式,分析运动锻炼对道德人格的影响。与以往大部分关于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不同的是,选择了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道德人格评价视角,并且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主要包括词典法结合词旋转器距离法、词典法结合词向量法、LDA主题模型、词对主题模型(BTM)等文本分析方法和工具变量法,以152662名逝者的线上纪念文本为研究资料,逝者包括全年龄段人群。研究结果:相较于无运动锻炼者,有运动锻炼者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均更高,但是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均更低。从运动锻炼类型对道德人格得分的影响效应分析发现,团体运动相较个体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下降;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团体运动与个体运动对道德人格水平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还被一些类似研究所证实,但是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的内在影响机制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