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1544种,包括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法制与社会、政工研究动态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年山东社科论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2007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首届中国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国际论坛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等;以德治国的相关文献由3569位作者贡献,包括清风慕竹、等、朱前星等。

以德治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9 占比:99.2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0.60%

总计:3506篇

以德治国—发文趋势图

以德治国

-研究学者

  • 清风慕竹
  • 朱前星
  • 杨小群
  • 刘文光
  • 夏伟东
  • 杨业华
  • 王玲
  • 金刚
  • 张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啸天; 李晶
    • 摘要: 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功能互补,但由于两者形成的机理、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各自的功能也有差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法律体系走向完备、道德指引趋向深入的产物。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或兼顾,而是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作用力的最大化。必须抓住“实”字、突出“实”字,以有机结合,实打实凿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重要,要“从上做起”以身作则推进法治道德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培育良好政治生态;培育诚信进一步发挥利益调整机制的杠杆作用。践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应当特别注意发挥法治与德治的不同优势,达到1+1>2的效果。
    • 肖新平
    • 摘要: 德治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使人们做出符合美德的行为与结果,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及组织的目标与愿景,最终实现社会的文明、秩序、友善、诚信、安定、和谐及人民安居乐业与国家长治久安等“善治”。基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日益提升及知识型工作者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的主导、中国以德治国的治理传统与民族文化心理、当代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更适合走德治基础上的法治之路。该治理方法的具体实践路径是:自觉自律、积极主动地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及时推动法律制度与法治体系与时俱进的立改废,并有效宣传、普法;要充分发挥文教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通过道德引领与舆论监管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利用典型事件推进治理实践的改进与完善;要在特定领域实现以道德治理为主与法治托底协同发展;提升党规党纪对于党员干部的激励效能,激发其自尊、荣誉、责任、价值意识与公共服务动机等,强化初心与使命意识;在比较与借鉴中提升治理效用,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经验,通过比较与借鉴更好提升德治基础上法治建设的治理效用,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 景天魁; 魏厚宾
    • 摘要: 修身为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以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修齐治平”为主要进路,发展出以孟子性善论为根基的内求和以荀子性恶论为根基的外在教化。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与现代的公民道德人格修养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人格的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是修身为本思想实现古今贯通的逻辑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修身为本既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要因。修身为本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 董育红
    • 摘要: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诚信文化建设举足轻重。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通过探寻诚信之于德法合治治理理念的基础作用,推演国家主导、社会联动、政党典范、家庭参与和个人互助“五位一体”诚信文化体系化建设,从而找到德治和法治协调运行的契合点。
    • 贾月
    • 摘要: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对于个体幸福生活、和谐社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重大意义。新时代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事关国家治理方向、社会氛围导向、人与自然关系模式等重大问题。当前人们对社会公德现状总体评价较好,对社会公德的认同度较高,对社会公德的情感较强,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公德践行具有差异性。道德和法律是公共秩序的重要保障,我国有着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全面依法治国则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追求。“德法互融—法治保障机制”是指在坚持道德和法律共同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状,强调以法治来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德治理,其作用与柔性的教育引导相比,更具强制性,因此称为刚性保障。
    • 何光松
    • 摘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委托,现就《南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如下说明。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一)回应发展新需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徐晓风; 车维维
    • 摘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既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作为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逻辑和实践维度回应了引领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文化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识的价值观念,为法治建设奠定了精神和文化基调;在逻辑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建设均强调规则之治,两者在理论渊源、结构功能、发展目标以及价值要素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融贯性;在实践维度,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换为权利、义务、行为、责任等法律概念,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在法治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 吴灿新
    • 摘要: 《左传》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更是一部精彩的思想史著作.《左传》中最精彩的是其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蕴含了德治、仁政、信用、修德、守礼等思想内核.《左传》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以史实隐思想;二是以价值导史实;三是表露思想的方法多样化;四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左传》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要启示;二是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黄彩卿
    • 摘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时期由魏征等人整理汇编而成的治世宝典,其中所蕴含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其治国治世之要点离不开一个“德”字。其德育逻辑层次分明,把以德修身、以德教民、以德治国等德治思想运用到个体、国家、民族的前进发展中,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刘群殊
    • 摘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表明了孔子的为政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一思想也契合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组工干部当效法自然,以水为师,习水之德。当有流水不腐的信念。《吕氏春秋·尽数》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