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人格

审美人格

审美人格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3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青春岁月、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审美人格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理宣、何齐宗、冯小禄等。

审美人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31.8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453 占比:68.02%

总计:666篇

审美人格—发文趋势图

审美人格

-研究学者

  • 陈理宣
  • 何齐宗
  • 冯小禄
  • 张敏
  • 张欢
  • 李红丽
  • 温旭琼
  • 余虹
  • 刘丽
  • 勾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曹玉峰
    • 摘要: 审美人格的理解和塑造是高中语文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戏剧题材的阅读教学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来说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通过概念性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审美人格的内涵,在概念性认知的基础上创设戏剧教学活动,落实审美人格的培养。本文以优化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为研讨目的,以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案例,采用戏剧鉴赏、合作交流、活动实践、品格剖析等方式开展审美人格的培养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 沈焓
    • 摘要: 理想信念教育在人生价值关切与感性教育属性上拥有美学建构的内在逻辑。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本质,就是以美学规律来审视、指导理想信念教育的要素与过程,纠正已然产生的异化状态,以此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让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属性得以回归。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显性路径包括偏好调研与内容择取、教育情境的艺术化创作、主体互动与反思进阶。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隐性路径则体现在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完善与受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培育。
    • 王显燕; 蓝益平; 林剑
    • 摘要: 本文分析现阶段中职生审美人格教育的现状,提出创新审美人格培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审美人格培育体系、建设具有高水平审美素养的师资队伍等具体做法,旨在促进中职生审美人格的形成,避免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出现人格缺失的情况。
    • 高茁雯
    • 摘要: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培植学生的审美人格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小学生而言,具备审美人格就意味着他们学会了欣赏美、热爱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将地方文化与审美人格的培养对接,能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将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融入审美人格的培养中,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阶梯性教学能针对小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状况和情感态度等,寻求教学最佳平衡点,更好地组织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审美人格教育。换言之,阶梯性教学之于本土文化、审美人格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而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 安夙
    • 摘要: 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推出的《水木湛清华》献礼展中,有一个独特的以人物画居多的单元—《闲情偶寄》。所谓的"闲",实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夫审美人格的一种显现,古人推崇"闲心""闲情",认为"闲"是唤醒审美意识与创作意识的关键。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云:"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
    • 李佳易
    • 摘要: 泛娱乐主义是现代审美文化的异变,该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蔓延趋势.本文就大学生"泛娱乐化"的表现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基于此背景提出大学生审美人格建构的应对策略.
    • 张晓霞
    • 摘要: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是审美的基础和来源,是一种合乎目的与合乎规律的审美活动,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审美精神的实践活动,蕴含着鲜活生动的美育资源。我们以幼儿园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用心去感受、欣赏和表现周围生活中人、事、物的美。我们基于幼儿的视角,挖掘主题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和美育资源,凸显其中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勤劳美等中华美育精神,逐步实现以劳育美,以美促劳。以大班主题活动“各行各业”为例,该主题活动以幼儿、教师、家长三者共同体验各行各业的劳动为脉络,引导幼儿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和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激发幼儿用心灵去体验和发现不同行业的劳动之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表达对不同行业劳动美的认知与经验,以培养幼儿丰富感性、全面和谐的审美人格
    • 李剑平
    • 摘要: 审美是人与所生存的世界在精神上的交流和对话,是人实现精神自由和人性完满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艺术作品的审美品格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动画艺术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动画艺术的爱,同时也引导着动画作品接受者的审美倾向。不断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品格和审美引导作用,是各类艺术创作者不息的追求。提升动画作品的审美品格,即创作者的审美心胸、审美人格和审美追求的综合表现,需要动画艺术创作者、动画产业的经营者及热爱动画艺术的观众等多方共同的努力。
    • 韩雅迅
    • 摘要: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史中的"狂放"型审美人格是一种愤世嫉俗,追寻内心所信仰真理的个性人格。狂放人格在不同时代背景的变化中,在社会主流风气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中国文化瑰宝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狂放型审美人格的本质、典型人物和共同特征几方面着手,对狂放型审美人格进行了论述,期望人们能对狂放型审美人格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 韩雅迅
    • 摘要: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史中的"狂放"型审美人格是一种愤世嫉俗,追寻内心所信仰真理的个性人格.狂放人格在不同时代背景的变化中,在社会主流风气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中国文化瑰宝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狂放型审美人格的本质、典型人物和共同特征几方面着手,对狂放型审美人格进行了论述,期望人们能对狂放型审美人格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