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0年内共计34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1篇、会议论文349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1550种,包括党建、紫光阁、党课等;
相关会议205种,包括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2012第十六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等;价值体系的相关文献由3380位作者贡献,包括岳德常、李抒望、徐贵相等。
价值体系
-研究学者
- 岳德常
- 李抒望
- 徐贵相
- 李长春
- 杨金海
- 赵曜
- 丁元竹
- 刘云山
- 刘建华
- 曾天德
- 李宗新
- 李平
- 李慎明
- 杨军
- 江畅
- 秋石
- 罗崇敏
- 贾磊磊
- 赵绪生
- 陆士桢
- 霍巨
- 丁保玉
- 刘亚坤
- 刘国强
- 单福彬
- 吕会霖
- 周家荣
- 周忠高
- 孙力
- 季建林
- 张伟
- 张友谊
- 张雷
- 戴木才
- 本刊编辑部
- 李吟
- 李德顺
- 李敏
- 李薇
- 李辉
- 毛会坡
- 王传满
- 王刚
- 王利明
- 王剑
- 王向明
- 王智森
- 田海舰
- 矫海霞
- 邝良锋
-
-
何思源;
闵庆文;
李禾尧;
刘某承;
焦雯珺;
白艳莹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20年
-
摘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典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其水土管理方式、知识体系、文化内涵等对于协调社区生计与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这类传统生计区域往往与自然保护地毗邻或在其范围内,对其蕴含的价值进行识别与保护,不仅是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诉求,也能够支持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与功能区划管理.本研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识别,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广义概念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狭义概念,借鉴多类型自然保护地与世界遗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资源资产等价值体系,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活态性与战略性特点出发,把握其核心价值,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在充分吸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自然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品牌价值评估等定量或定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完整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以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主要包括存在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存在价值以载体价值和服务价值为核心,服务价值则可细分为产品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9类,25个具体指标.研究进一步提出存在价值的评价方法与潜在指标可能测算路径.构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以及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可为以价值保护为基础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决策者在区域保护与发展协调决策中提供科学基础.
-
-
汪罗
- 《西藏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少数逻辑”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实践过程中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认识并立足于“少数逻辑”,不仅能彰显和强化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主体性,还能在其价值体系层面拥有更为广阔的形塑空间和可能性.基于这种问题意识,通过梳理这一领域已有的“代入式”“有限介入式”及“介入式”三种学术传统,从研究基点、研究视域及研究品质三个维度论述重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价值体系的实践路径.
-
-
蔡雄杰
- 《新疆社科论坛》
| 2020年
-
摘要: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治理格局,需要重塑社会治理理念,重新构建反映时代特征与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体系之间具有内在不可分割的耦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功能与定位决定了社会治理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定性.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的过程,两者不可分开,是相互促进的.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科技等多种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嵌入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激活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而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走向成熟、定型.
-
-
李平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结合工作实践,分析精准扶贫工作对优化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对重塑贫困乡村的文化意识、重构贫困乡村的价值体系、重启贫困乡村的发展模式、重建贫困乡村村民与管理者的信任关系、重探贫困乡村的治理方式等多方面都极具时代意义和价值.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不但是解决贫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优化乡村治理模式的重大实践,精准扶贫和乡村治理两者之间互促关系的梳理和展示,有助于"三农"工作有效地开展.
-
-
-
-
-
-
-
-
-
周金健;
龙俊仁;
王晓
- 《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分析都市圈背景下通勤扩张、外围集聚、中心拥挤等交通需求特征以及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典型问题.对标东京都市圈,总结城市空间演化与轨道交通发展的互动演进规律.结合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梳理轨道交通功能定位,提出轨道都市价值体系.以轨道都市上层价值(引导要素流动)为引领,探讨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策略,结合深圳轨道交通规划与实践,提出构建都市圈中心城市主导的轨道交通体系,强调以多层级一体化轨道网络重构出行时空关系、支撑都市圈战略空间拓展,助力形成时间预算下适应不同空间尺度的轨道出行模式.
-
-
钱任飞;
周昌标
- 《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街道是与市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商业活力的重要空间载体.自2004年《伦敦街道设计导则》面世以来,全球的城市设计师开始逐步意识到街道在城市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编制《温州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温州"人性化"街道建设、构建多元街道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州街道设计导则》借鉴了国内外先行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温州地域特色,把握众多设计空间类别及设计要素,为温州城市街道提出了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指引.
-
-
徐昊;
朱淑慧;
丁增一;
唐志勇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公园的价值和保护问题日益重要,在常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编制与研究基础上,如何有针对性地认识城市中心公园的独特价值,思考行之有效的提升改造方案,是密切关系到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理解白鹿洲公园对于温州城市层面而言的空间、人文、社会评价价值为出发点,重新思考公园内外部提升策略,从多个层面的规划梳理手段提出改造方案,并积极探索城市中心公园所承载的城市文化功能,以期达到正确认知城市公共空间价值,营建高品质的城市人居环境.
-
-
-
Song Huang;
黄松
- 《2017建成遗产:一种城乡演进的文化驱动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进入信息时代,建筑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等不同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建成遗产的解读,由此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可能.通过分析古罗马的"万神庙"(Pantheon)、弗吉尼亚大学的"圆厅"(Rotunda),以及清华大学的"国宝"大礼堂,这些时隔千年,相距万里的建筑文化遗产,可以在一个"二元三维"的信息空间里,还原它们从物质、制度到精神层面的社会文化意义,并为完整地理解建成遗产的评选标准与价值体系,提供一种独特视角.
-
-
-
Chen Bing;
陈冰
- 《2016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领域倡导教育公平理念的意义.提出通过教学改革,将公平理念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在大学生人群中率先树立教育公平观,带动社会公平整体水平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治理革新.另外,通过对相关教学改革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城乡规划学科倡导公平原则的策略与方法.
-
-
胡恩鹏;
杜宁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大型会展设施周边存量工业区更新是个独特的话题.会展效应带来科技传播与服务需求外溢,促进产业转型与配套提升.但在完全由市场推动的存量工业区更新升级的背后,往往面临着产业空间供给单一、公共服务配套难以保障、多重政策条件约束削弱更新动力、产权关系复杂影响实施等现实问题.本文以深圳会展东工业区更新升级为例,提出从功能升级、空间升级、价值升级三个方向入手,明确存量工业区升级的核心目标,探索了会展效应下存量工业区更新的管控方法、功能构成、空间模式及面向实施的更新政策调整建议.
-
-
胡恩鹏;
杜宁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大型会展设施周边存量工业区更新是个独特的话题.会展效应带来科技传播与服务需求外溢,促进产业转型与配套提升.但在完全由市场推动的存量工业区更新升级的背后,往往面临着产业空间供给单一、公共服务配套难以保障、多重政策条件约束削弱更新动力、产权关系复杂影响实施等现实问题.本文以深圳会展东工业区更新升级为例,提出从功能升级、空间升级、价值升级三个方向入手,明确存量工业区升级的核心目标,探索了会展效应下存量工业区更新的管控方法、功能构成、空间模式及面向实施的更新政策调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