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06篇;相关期刊70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道德实践的相关文献由11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国荣、郭志峰、鄢祎等。
道德实践
-研究学者
- 杨国荣
- 郭志峰
- 鄢祎
- 冯艳菊
- 廖小平
- 方晓红
- 朱汉民
- 汪光文
- 王志
- 王磊
- 王茂泽
- 郭齐勇
- 陈俊
- 万佳
- 严正
- 乔世东
- 何剑烁
- 何希耕
- 刘国庆
- 刘娟娟
- 刘晓丽
- 刘永明
- 刘贤昌
- 刘长龙
- 刘鹏辉
- 史志谨
- 史静华
- 向征
- 吴保华
- 吴畏
- 周建军
- 姜培杰
- 孙善根
- 孙永艳
- 宗爱东
- 尚兴红
- 崔勇
- 崔雪茹
- 张仲慧
- 张华
- 张建东
- 张敏
- 张新玉
- 张柳
- 张玉姣
- 张锦波
- 张静
- 徐倩
- 徐永胜
- 徐永胜1
-
-
高地勇
-
-
摘要:
王阳明从“心即理”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建立心体,并引入“良知”这一范畴,突出了人的良知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康德取消一切外在的经验,把纯粹理性作为道德实践的依据,从而建构一套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深层次比较两位哲人的思想,就能发现无论是王阳明的良知还是康德的纯粹理性,皆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道德依据的先天性。然而两者之思想亦有区别,主要体现在良知本身具备情感,而纯粹理性排斥一切情感。关于德福一致,康德认为现世中幸福与道德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惟有通过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并在道德中实践对这两个先验理念的信仰,以期在后世中达到德福一致。王阳明则将良知与道德情感视为一体,在道德实践中便能获得超越感官享受所带来的愉悦,使德行与幸福在此世中就关联起来。
-
-
彭敦运
-
-
摘要:
中小学自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不只是资讯的挖掘、遴选、利用与传播,其间的道德实践同样重要。实践证明,精到的顶层设计与精致的过程处理,对师生的影响是寻常的校园德育无法比拟的,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大型的仪式教育和多方参与的德育互动。
-
-
吴文清;
张政江
-
-
摘要: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德性伦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复兴运动,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诸多学者也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挖掘德性资源。“忠恕”作为儒家重要的道德实践方式,一直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用德性伦理学的理论,重新解读朱熹的“忠恕”德性思想内涵和道德践履,有利于深化对儒家德性论的研究。朱熹从本体论的维度对“忠恕”作了形而上的发展,肯定人的道德品质是第一性的,内在的德性可以外化为德行。朱熹“忠恕”道德实践路径,是在具体关系中展开的,始终关心着他者的福祉和德性的养成。
-
-
韩业松;
李丽能
-
-
摘要:
强化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筑牢立德铸魂育人根基的需要,是促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源,也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高职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三方面: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铸造师范生的“德性之魂”,以崇高的社会公德巩固师范生的“德性之本”,以深厚的学识涵养夯实师范生的“德性之基”。强化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创建师范专业特色课程群,畅通教师德性养成的主渠道;以校园为中心构建师生德性互修共同体,增强学生对教师德性的体验感;构建创新型师德践行平台,拓展学生对教师德性的实践渠道;构建多方位多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微循环”体系,增强教师德性教育的合力。
-
-
王进文
-
-
摘要:
阳明由致良知所开展的“万物一体”之说,是在传承儒家从先秦“天人合一”到宋明“一体之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反思与体悟,揭示心即是理,赋予良知既内在又超越的理论意义与“成己成物”的道德实践面向,极大地深化和扩展了儒家一体观的意涵。“万物一体”既是阳明对个人生命历程不断反思与体悟的结果,也是其成己、成人、成物道德实践的全幅展现。就本体论而言,阳明“万物一体”之说的良知既是道德主体,也是万物生生之理。就工夫论而言,人道、天道本是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即致良知之展开,在知行合一过程中亲亲、仁民、爱物。就境界论而言,阳明“万物一体”的至诚至真、至仁至善与至乐至美是三位一体的,只有超越有无之分、物我之隔,化解了有无之间的紧张与物我之间的对立,才能达到“本体即境界,境界即本体”的理想。
-
-
肖永春
-
-
摘要:
小学阶段是形成基础规则意识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喜欢自主、富有活力、充满情趣的课堂,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实践。
-
-
黄霞
-
-
摘要:
班主任应对每天的晨会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围绕立德树人和班级管理这两大内容去展开有序列的活动,通过定调、聚焦、有序、落实、有趣、多元,为学生开启美好的一天,精准落地班级管理各项事务,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成长,在行动中追求真善美,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立学、立身、立人。
-
-
聂磊;
韩雪莉
-
-
摘要:
孟子道德情感论建基于其“四心”之情感,提出由“情”至“诚”,进而开显“万物皆备于我”的主体在道德践履中的自身意义。孟子认为道德情感乃是人所本具的、是内在于人的存在;道德实践需要依照本心,践履并开显主体。就其内在理路而言,孟子提出“我固有之”的主体本质、“反身而诚”的主体践履以及“由仁义行”的主体开显的三层理路。孟子道德情感论在于主体自觉统一起其德性和德行。
-
-
慕容凯欣;
刘原利
-
-
摘要:
涂尔干的道德实践理论是其道德理论体系中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转向,本文通过对涂尔干道德实践理论的探讨研究,从中挖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向趋势。首先,在比较视阈下对涂尔干的道德观进行澄清;其次,从文献中挖掘涂尔干的道德实践转向;最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这一转向进行解释说明。
-
-
张建华
-
-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课前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提前进入课堂,做到先学后教,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问难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
-
-
方志华
- 《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
| 2011年
-
摘要:
以"班会"为核心,民国以来的小学道德领域教科书主要历经了五个发展时期,即,民主初肇与摸索奠基期、统一抗战与党义期、"复兴基地"与威权期、在地扎根与民主贯彻期以及九年一贯与道德统整期.通过这五个发展时期的各版本小学道德领域教科书的考察,得知:班会活动的教科书教学直到目前都没有间断,同时,民主权利的行使隐藏其中,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也在其中.可以说,开会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德性的潜在课程,反映出班会的功能和时代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