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专利文献1857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法音、理论界、读书等; 纯粹理性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文放、于馥颖、倪泽飞等。

纯粹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6.50%

专利文献>

论文:1857 占比:93.50%

总计:1986篇

纯粹理性—发文趋势图

纯粹理性

-研究学者

  • 姚文放
  • 于馥颖
  • 倪泽飞
  • 劳承万
  • 单纯
  • 强以华
  • 温纯如
  • 舒远招
  • 范岱年
  • 阎孟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高地勇
    • 摘要: 王阳明从“心即理”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建立心体,并引入“良知”这一范畴,突出了人的良知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康德取消一切外在的经验,把纯粹理性作为道德实践的依据,从而建构一套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深层次比较两位哲人的思想,就能发现无论是王阳明的良知还是康德的纯粹理性,皆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道德依据的先天性。然而两者之思想亦有区别,主要体现在良知本身具备情感,而纯粹理性排斥一切情感。关于德福一致,康德认为现世中幸福与道德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惟有通过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并在道德中实践对这两个先验理念的信仰,以期在后世中达到德福一致。王阳明则将良知与道德情感视为一体,在道德实践中便能获得超越感官享受所带来的愉悦,使德行与幸福在此世中就关联起来。
    • 摘要: 本书站在温和社会建构论的立场上,对科学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辩护。作者首先指出,反科学思潮在当前西方社会大行其道,在某些领域--譬如疫苗接种、因应气候变化等,业已给人们带来了严重困扰。(作者写作本书时新冠疫情尚未爆发,否则它将会是一个最鲜活的例子。)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既有理智方面的根由,也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前者主要指,历经一个多世纪,哲学家和史学家们试图将科学还原为一件纯粹理性的事业,结果遭受了彻底失败;后者则包括个体经历、利益冲突、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进而,作者指出,要为科学辩护,一味强调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真理,一味将科学抽象为脱离主体和价值观的超然知识体系,无异于担雪填井劳而无功,甚至南辕北辙越描越黑。因为科学最显著的基本特质就是它的社会属性。
    • 颜剑平
    • 摘要: 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理性脑”大约在25岁时才能展展成熟,在此之前,人的许多活动更多地依赖“感性脑”。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更加依赖“感性脑”。这种心理展展特点对师生之间的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需求,需要从学生的视角而不是纯粹理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可采取“先倾听,后接纳,再反馈”的沟通策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让沟通成为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途径。
    • 缪广
    • 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认识论巨著,按照康德自己的说法“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人们的纯粹理性进行批判,一方面是对人的纯粹理性进行限定致使其不走向独断论,另一方面则是以纯粹理性对传统的宗教神圣性的霸权进行质疑,从而使人类的理性得到解放并占其应有的位置。与休谟的彻底怀疑不同,康德一心要为新的形而上学和科学进行奠基,而他要选择的方法便是对纯粹理性的绝对信任。虽然康德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来使用理性,而把自己的哲学视为先验论哲学。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隐喻,即先验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在于“纯粹理性”能够占有主导地位。就此,本文意在探讨康德哲学认识论的理性举措,并认为其认识论是一种理性主义认识论。
    • 任晓明; 王刚
    • 摘要: 基于纯粹理性的演绎主义是人工智能逻辑研究的传统路线.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而出现,它受到了早期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推崇,对人工智能早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发现,有很多推理并不是演绎的,这种人工智能发展路线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随着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演绎主义在人工智能中不再处于支配地位,非演绎的成分越来越多.然而,无论是演绎主义还是归纳主义都有其偏颇之处,只有在纯粹理性和纯粹经验之间、形式与非形式之间、演绎与非演绎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有可能破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困局.复杂系统科学的哲学思考有可能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一条出路.
    • 孟建伟
    • 摘要: 一、科学合理性论证的各种可能性真正要从理论上(特别是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论证科学是一项合乎理性的事业,显然并非容易的事情,甚至存在着极大的困惑。第一,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的纯粹理性描述。逻辑经验主义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也可以说是正统的理性主义的科学观。它用“实证”和“逻辑”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科学的本质特征。
    • 潘麒羽
    • 摘要: 康德的定言命令式表达出道德法则对有限理性存在者意志的无条件强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重点讨论这种定言命令式的可能性问题.有学者基于"自由—道德法则"的循环论证对康德的阐释提出质疑.通过《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相关论述,康德分别以"跳出循环"和"消除循环"的方式回应这类质疑.然而,当将康德的定言命令式理论应用到现实道德问题时,也暴露出貌似难以克服的局限.这些局限才是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在当代理论视野中所真正面临的挑战.
    • 张汝伦
    • 摘要: 西方传统主流的看法是:哲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和事业,哲学是纯粹理性的活动。但同时,我们又始终强调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那么,什么是与此特殊性相对的普遍性呢?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普遍性,谈论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是否有意义呢?其实,不管人们怎么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往往还是不自觉地以西方人对哲学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普遍定义,以西方哲学的特征作为哲学的普遍特征。很少有人会觉得希腊哲学、康德哲学或现象学,也是一种特殊哲学。
    • 阎孟伟
    • 摘要: 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是指不依赖于经验世界的“纯粹理性”,它与人类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须臾不可分离。休谟关于从“事实判断”不能推出“价值判断”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尽管某些事实与价值相互缠结,但价值判断的根据不是来自经验事实,而恰恰是来自人的纯粹理性。人们的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所遵循的规范或法则,也不是直接来自经验世界,而是出自人们对“自由”的理性设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