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福一致

德福一致

德福一致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4558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德福一致的相关文献由10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晓曦、张威、严海等。

德福一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45586 占比:99.77%

总计:45691篇

德福一致—发文趋势图

德福一致

-研究学者

  • 陈晓曦
  • 张威
  • 严海
  • 刘东锋
  • 孙春晨
  • 张少恩
  • 杜宇鹏
  • 杜磊
  • 王海明
  • 陈月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地勇
    • 摘要: 王阳明从“心即理”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建立心体,并引入“良知”这一范畴,突出了人的良知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康德取消一切外在的经验,把纯粹理性作为道德实践的依据,从而建构一套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深层次比较两位哲人的思想,就能发现无论是王阳明的良知还是康德的纯粹理性,皆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道德依据的先天性。然而两者之思想亦有区别,主要体现在良知本身具备情感,而纯粹理性排斥一切情感。关于德福一致,康德认为现世中幸福与道德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惟有通过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并在道德中实践对这两个先验理念的信仰,以期在后世中达到德福一致。王阳明则将良知与道德情感视为一体,在道德实践中便能获得超越感官享受所带来的愉悦,使德行与幸福在此世中就关联起来。
    • 王道林
    • 摘要: 日本学者安倍能成在其著作中曾形象地将康德哲学比喻成哲学史上的“贮水池”,同样,康德的幸福观亦是伦理学思想史上的“贮水池”。其幸福观调和了自古希腊时代便争论不休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将原本二元对立的德与福统一于“至善”之中,在至善的框架下理解并阐释了幸福观。康德的幸福观中既关照人们感性幸福的实现,而且也将德性确立为配享此福的条件。在对历史上以分析命题的方式解释德与福之间的关系的批判中,通过纯粹理性“三大悬设”的设立,以综合命题的方式重新确定了两者间的关系,肯定了“德福一致”。
    • 桑东辉
    • 摘要: 在扬雄的思想体系中,伦理道德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及其主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是以太玄形式构建的宇宙本体论,还是“罔、直、蒙、酋、冥”的消息盈虚等辩证逻辑思维等,都是为其伦理思想服务的。德福观是扬雄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其伦理思想中一个相对完善且自成体系的子系统。扬雄德福观的本体论基础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及“三摹九据”分层下的“思福祸”三段论结构,其辩证义理则基于九度结构递嬗与阴阳昼夜变化相互结合作用下的祸福转化,其修身理念基于修德致福的德福一致论和善恶混的人性论而提出的强学力行、仁宅义路的君子修养论。
    • 吴谨志
    • 摘要: 德、福观念由来已久,且均随着社会以及宗教观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先秦儒家文献中,关于“福”的表达,大多使用与“福”有关的要素进行了论述,从道德伦理角度来看,先秦儒家对“德福一致”思想的构建是将幸福与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从道德情感中体验幸福的境界,即“君子之乐”“。孔颜乐处”是儒家所追求的人格理想。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看,孟子将君主、士大夫拥有德性与实施仁政相结合,以得到百姓与君子的幸福,阐释了关于“德福”的社会价值信念,表现过于理想“。德福一致”思想对当代中国依旧存在深远的影响,要从内心反身而诚,将德性修养放在首位;在制度上要吸收借鉴孟子民生、民主的合理思想。
    • 蔡家和
    • 摘要: 西方在基督教传统之下,以为上帝依人心之动机而来分配幸福,而在中国哲学之非基督教传统,牟宗三先生则以自由无限智心的一念之转即于存在界而能幸福.如此一来,即使这个存在界并非完美,却也能随心而转,以致点石成金.从儒家立场出发,牟先生的“心转”,虽也是儒家面对“德福一致”时的一种说法,却非全部.张载《西铭》中讲:“贫贱忧威,庸玉汝于成.”此虽近于心转之意味,但在孟子却不仅止于此.孟子尚有革命之说,并以为“一念心”对于存在界之幸福,亦只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起不了作用.从某一侧面来看,牟先生的“心转”,只是以“幸福感”代替了“幸福”,与康德的“幸福之为经验的实在”实际上有所不同.幸福是存在界之事,幸福感则是主观之感受,牟先生的解决方式,似乎不能完满地解决问题.
    • 严海
    • 摘要: 幸福作为德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引领并规制德育活动.传统德育强调对人的灌输、训导,体现出义务德育的流弊,与人的幸福背道而驰,当代德育应实现从义务论向幸福论转变.随着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幸福德育探索不断呈现.W市六小通过文化启德、课程育德、活动明德推动幸福德育的实施,以积极评价、师生共情、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德福一致的实现.该校立德树人的校本实验为幸福德育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验证了幸福德育的可操作性,其尚存的问题也说明践行幸福德育的复杂性.加强幸福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深化,是历史赋予德育的现实使命,亦是德育发展的文化自觉.
    • 牟素涵; 徐瑾
    • 摘要: 阻碍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活动的根源在于企业家认为德福相背,即慈善捐赠增加了企业成本而不能获得相应收益.实际上,企业慈善可以给企业带来五个方面的回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人才优势;降低一定的运营成本;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帮助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在正确认识企业慈善的必要性前提下,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促进企业慈善的更好发展,即将企业慈善作为长期战略加以重视,对企业慈善行为进行科学规划及有意识的市场化,通过企业慈善加强企业与政府、社会公众间的良好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 严海
    • 摘要: 幸福作为德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引领并规制德育活动。传统德育强调对人的灌输、训导,体现出义务德育的流弊,与人的幸福背道而驰,当代德育应实现从义务论向幸福论转变。随着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幸福德育探索不断呈现。W市六小通过文化启德、课程育德、活动明德推动幸福德育的实施,以积极评价、师生共情、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德福一致的实现。该校立德树人的校本实验为幸福德育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验证了幸福德育的可操作性,其尚存的问题也说明践行幸福德育的复杂性。加强幸福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深化,是历史赋予德育的现实使命,亦是德育发展的文化自觉。
    • 毛华威
    • 摘要: 如何达到"德福一致"的伦理目标是伦理领域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无论是"以福为德"还是"以德为福"的伦理主张,均未达到"德福一致"的伦理目标.这些主张只是将幸福视为德性,或者将德性视为幸福而已.若要达到"德福一致",不仅需要伦理行为者拥有德性,而且还需要伦理规范作为支撑,否则"德福一致"的目标无法实现.如果说,德性与伦理规范是"德福一致"伦理实现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研究者为追寻该问题展现了一种理论前提.
    • 蓝法典
    • 摘要: 牟宗三对"德福一致"问题的解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说明"德福一致"的可能性,而在于借此问题反驳康德人的道德是有限的判断,证成"无限智心"与"天地万物一体"二者的无限性乃是"一致"的,继而使儒家良知本心所具备的价值性与物自体的价值意味可因此无限性的确认而得到"一致"的落实,最终兑现为儒家"新外王"理想的责无旁贷.故而牟先生用以解决"德福一致"问题的"诡谲的即"的逻辑虽是一种圆善意义的表述,但其实质只是强调儒家伦理追求的有意义以及它可以对外王追求做更充分的理性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良知本心"既存有又活动"的"活动特质"缓解了道德在"诡谲的即"的逻辑中被消解的危险,最终将"德福一致"问题的实践指向落实为"新外王"这一针对他人不幸福的生活状态必然改善之、创造之的社会理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