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09115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中国哲学史、美与时代(下旬刊)、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国际儒学论坛等;万物一体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来、张世英、赵宁等。

万物一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09115 占比:99.98%

总计:1509430篇

万物一体—发文趋势图

万物一体

-研究学者

  • 陈来
  • 张世英
  • 赵宁
  • 单虹泽
  • 朱承
  • 杨国荣
  • 牛磊
  • 蒙培元
  • 薛勇民
  • 刘宗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立胜; 周广友
    • 摘要: 理念是可以传播的,理解是传播的前提。为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具解释力、公信力和吸引力,哲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不可或缺,尤其需要反思其哲学基础,澄清和阐明其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类”本质论、世界历史观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中国哲学的“和而不同”“万物一体”论和天下观念;西方哲学的一多关系论和世界主义思想。新理念具有人类生存的现实、全球治理的方略、社会发展的目标等多重分散维度,亦具有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两层内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反思新理念并使其现实化具有首要的理论意义。
    • 王进文
    • 摘要: 阳明由致良知所开展的“万物一体”之说,是在传承儒家从先秦“天人合一”到宋明“一体之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反思与体悟,揭示心即是理,赋予良知既内在又超越的理论意义与“成己成物”的道德实践面向,极大地深化和扩展了儒家一体观的意涵。“万物一体”既是阳明对个人生命历程不断反思与体悟的结果,也是其成己、成人、成物道德实践的全幅展现。就本体论而言,阳明“万物一体”之说的良知既是道德主体,也是万物生生之理。就工夫论而言,人道、天道本是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即致良知之展开,在知行合一过程中亲亲、仁民、爱物。就境界论而言,阳明“万物一体”的至诚至真、至仁至善与至乐至美是三位一体的,只有超越有无之分、物我之隔,化解了有无之间的紧张与物我之间的对立,才能达到“本体即境界,境界即本体”的理想。
    • 顾春芳
    • 摘要: 当代中国哲学在吸收和融合西方学术成果的同时,如何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并提升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哲学学科建设和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张世英在中西方古典哲学、现当代哲学的比较研究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以宏大而又缜密的哲学思维,融通中西的哲学视野,建构了一种突破固定的概念框架,超越现实、拓展未来的哲学,他称之为“希望哲学”。张世英的“希望哲学”接续了熊十力、冯友兰等人的哲学传统,发掘出中国哲学在当代哲学的世界版图中的独特价值和积极意义,为当代中国哲学学科贡献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哲学体系。对这一体系的核心思想和历史贡献,可以从“以诗意的哲学代替抽象的哲学”“在有限的时空中作无限的追求”“以审美达到最高的自由”“美感的神圣性体验就在当下”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 牛磊
    • 摘要: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心即"天道之在我者",即是天理的呈现。既然人与万物都源自天地生生之意,便应通过一套"反身而诚"的功夫将仁爱精神"推"至万物,以实现"民胞物与"的目标。这种仁爱并非普遍无差别的兼爱、泛爱,它必须通过一套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予以实现。这种看似有所隔、有所分的爱有差等的实践方式,因其贯穿着儒学"一本"的精神,因而是真正的"廓然大公"。
    • 钟治国
    • 摘要: 作为晚明河南地区传承阳明学的后学,王以悟和张信民以“万物一体之仁”为核心论题来阐发王阳明的良知学,赋予了阳明学突出的地方学派传承特色。二人皆主张道不远人、天人一理、道即此心,因此不必在心外求道、理。缘此,穷理、尽性、至命皆是一事,皆是此心、此性、此理、良知的本然呈露,表达为对万物一体之仁的追求。张信民多就恻隐说仁,因而在工夫上反对将“己”归于“一膜之内”,强调视人如己,以达至一体之仁。王以悟则强调不能自小其身、沦于私我,因而特重去除私欲对此心的遮蔽而复其本明,将天地万物皆涵融于此人人本有的一体之爱中。
    • 甘肃林业科技编辑部
    • 摘要: 天地无私,万物一体,未为猫增,未为鼠减。人类,褪祛昧蒙,万中脱颖,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人类发扬智慧,逐渐自居为万物之灵,尽启四力,强大到足以改天换地,却突然发现地球只有一个,随意改变不得了。文明需要生态,生态需要文明,否则造下罪孽尚不自知。人类从生态中走向文明,更需走向生态文明,把宇宙孤岛建成智慧地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类文明的初心是什么?为此,本期特安排一组三篇稿件,分别讨论鼠、犬、猫与人类的共生协同进化问题,以期探究人类文明歌于斯、哭于斯的生态原真意义。
    • 谭振江
    • 摘要: 古代先哲的思想多蕴含“万物一体”的观念。王阳明汲取各家尤其是宋儒与禅宗的思想,晚年他提出并传讲“万物一体”观,旨在弥补并扩展“致良知”说。其独特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良知能感应万物;万物与人同体而大悲。二是,心与物同源共性,人与万物同根一体。三是,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圣者无我,博施济众,可谓万有一体之圣仁。“万物一体”的观念高远、宏博、深邃,于现实与未来意义甚多。
    • 刘蒙露
    • 摘要: 杨时认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看似直承程颢的仁体论。然而,其对《西铭》的质疑则说明,杨时思考仁体时的体用思维异于程颢而同于程颐。二程仁学的思维方式已有差异:程颢未将仁体理解为形而上的本体,而倡导从刻意推己及人到自然以己及人的“能近取譬”;程颐则将体用结构贯穿仁说始终,主张由情感发用见性理本体的“由用见体”。实际上,程颢与杨时分别在“万物皆为我体”与“万物皆有仁体”两种意义上阐发各自的“万物一体”思想。并且,杨时体贴仁体的双重工夫“体究恻隐”与“求仁之方”均遵循“由用见体”的路径。因此,杨时仁体论的话语体系接续程颢而思维方式传延程颐,呈现出对二程仁说的巧妙去取与兼收并蓄。
    • 王占彬
    • 摘要: 《易传》中的“生生之谓易”揭示了“易”是天地之道的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二程对生生进行了理学化解读,认为天道就是生生之理,是仁性的根源,其可称为“生生之谓天”。二程又以生释仁,此即“仁仁之谓生”,体现了道德与自然的统一。程颢提出“识仁说”,认为仁是天地的生意,仁者与万物为一体,此即“万物一体之谓仁”,其根据在于人能创生仁,赋予万物以道德性。杨泽波据此提出以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为中心的生生伦理学。当下,研究二程的生生思想对完善儒家生态观、发展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 吴根友; 刘思源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共生”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进一步重视。在西方,出现了“共生主义”学说和运动。在中国,从政府到企业界,都在调整发展模式,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思想史而言,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许多与“共生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契合的思想因子,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尤其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他们在传统天人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万物一体”和“一体之仁”诸命题,可以视为一种古典的、伦理型的“共生主义”。析而言之,宋明儒在“气本论”“理本论”和“心(良知)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三种古典儒家式的“共生”思想,既可与现代“共生主义”接榫,亦可以起到借鉴、发明的作用,进而为共同应对纷繁复杂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中国古典的思想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