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450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少年儿童研究、中国集体经济、中国德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家庭道德教育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梦明、于瑞红、张丽娟等。
家庭道德教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450篇
占比:99.56%
总计:39623篇
家庭道德教育
-研究学者
- 李梦明
- 于瑞红
- 张丽娟
- 骆风
- 公衍云
- 张蕖
- 武赛男
- 熊婧景
- 王志强
- 王皓
- 罗政
- 赵杰红
- 金哲
- 陈羽洁
- 陈阳1
- 高玲
- WANG Chang-zhu
- 丁明
- 乔亏
- 习祉
- 于福存
- 付佩玉
- 余万予
- 余世建
- 余新英
- 俞晓婷
- 傅建明
- 冀惠
- 冯文全
- 刘传德
- 刘天梅
- 刘媛媛
- 刘建金
- 刘明良
- 刘晓波1
- 刘晓溪
- 刘杨
- 刘海春
- 刘清兰
- 刘玉波
- 刘玉瑛
- 刘玮
- 刘璇
- 刘经纬
- 刘莎
- 刘萍汝
- 刘雨田
- 加娜尔·巴克特
- 厉月姿
- 史利平
-
-
朱家明
-
-
摘要:
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包括社会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如何正确认识德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植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遵纪守法、尊敬师长、文明礼貌、与人为善,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融入精准教学理念,开展精准施教,坚持“学生本位”原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
葛大伟;
陈延斌
-
-
摘要:
家训,作为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客观反映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文化样态,还能够折射出生活在该地区人们的独特精神品格与价值观念。以《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家书》等为代表的江苏家训,在中国家训文化版图中地位特殊,影响深远,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家庭文化的重要瑰宝。江苏家训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定型、拓展、繁荣、转向五个阶段,深刻反映了江苏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变迁,是江苏地区家庭结构历史演化的客观呈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江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江苏家训的发展在内容上贯穿德育为先的主线,在形式上强调有形的家训传德和无形的家风养德并重,在结构上紧密契合江苏道德文化发展的价值逻辑。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背景下,研究和挖掘江苏家训史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举措。
-
-
高玲
-
-
摘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在无数变革、突破中发生重大转变,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探索适宜教育路径的过程中,国情、文化、经济等因素均可产生直接影响,而中西方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势必存在一定区别.本文从中西方家庭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两者各自的优势与短板,以期为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
-
张银爱;
冀惠;
张梓鑫
-
-
摘要:
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课堂,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幼儿.当前,家长重视幼儿智育学习和才艺教育,轻视道德教育践行.家长应自觉拓展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提升家庭道德教育质量.
-
-
高玲
-
-
摘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在无数变革、突破中发生重大转变,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探索适宜教育路径的过程中,国情、文化、经济等因素均可产生直接影响,而中西方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势必存在一定区别。本文从中西方家庭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两者各自的优势与短板,以期为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
-
-
秦大伟;
王光辉
-
-
摘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家庭自古以来作为"社会的胎盘",是青少年教养成才的启蒙之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家庭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家庭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自我建构存在种种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少年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寻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价值蕴涵,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厘清家庭、家教、家风的辩证关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三者联动有效促进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
-
-
习祉
-
-
摘要:
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过程中,每一位家长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为学前儿童树立良好地学习榜样.为此,本文针对当前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通过从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等方面探讨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从而更好地提升孩子的道德品格.
-
-
-
-
WANG Chang-zhu;
王常柱
- 《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始终以孝慈精神为形上依据.孝慈精神作为形上依据具有如下合理性:一是拥有可靠的形成基础,二是适应传统的社会结构,三是蕴含稳定的利益实现机制,四是关涉现实与超越的统一,五是它外化所形成之道德规范切实有效.鉴于家庭结构、价值传承相一致,孝慈精神也理应成为中国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形上依据.只不过,孝慈精神须经历一个现代化过程,被赋予现代的内容,以适应改变了的社会与家庭.孝慈精神现代化,不仅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的特点,而且还须顾及其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孝慈精神现代化是孝慈精神全方位的现代化,且现代化的孝慈精神应具有亲子人格的平等性、权利义务的双向性、亲子交流的情感性、主体行为的自律性、相互忍让的宽容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