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仁爱

仁爱

仁爱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2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1122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国际儒学论坛、“儒学与犹太——基督文化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仁爱的相关文献由17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子耀、杨清虎、任天军等。

仁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2 占比:99.7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3%

总计:1776篇

仁爱—发文趋势图

仁爱

-研究学者

  • 王子耀
  • 杨清虎
  • 任天军
  • 崔雪茹
  • 王蒙
  • 白冰
  • 胡激
  • 韩星
  • 黄玉顺
  • 刘晓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嘉蕾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的“根”与“魂”。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优秀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仁爱思想中蕴含的众多观点对今天价值观的发展与道德理念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人性的思考问题上,也有着和众多哲学家的人性观观念不一致的方面。而对于仁爱思想与今天的人性观念的充斥,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究。
    • 陆美琼
    • 摘要: 本文基于当前初中生存在厌烦英语写作、畏惧写作的问题,建议教师从读写结合、评析时事、利用网络、多元写作、合作交流、反馈思考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微写作提高英语写作兴趣和信心。
    • 摘要: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的“仁爱教育”起源于1995年,当时的高(3)班成立“爱心社”,以关爱孤寡老人的形式为社会送爱心,这一行动一直延续了27年。从“爱心接力”开始,“情系高原”“青春公益”“仁爱义卖”等等仁爱主题活动陆续展开。学校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爱”思想精华,挖掘百年校史中深厚的“仁爱”文化基因,推进学生仁爱品格提升,逐渐形成系统的仁爱教育德育体系。“爱心接力活动”获评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风奖,“仁爱教育”获评南通市第21届和第24届精神文明新风典型,“爱心接力”仁爱事迹获评南通市第27届精神文明新风典型。
    • 郭卫华
    • 摘要: 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不仅在过去沉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且也涵育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彰显道德崇高性的克己精神;爱之情与伦之理辩证统一的仁爱精神;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品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作为一种传统,遭遇到一系列阵痛:克己精神的超功利性与市场经济逐利性之间的激烈碰撞;传统仁爱观的封闭式道德自治模式与现代社会开放性特征之间的冲突;现代陌生人社会对传统情义道德观的强烈阻隔。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要从阵痛中获得新生,应当立足于现实需要,通过传承与创新的动态交互开拓出新的境界,继续为人类当前和未来生活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 张锦玉
    • 摘要: 脑疾病,是人类难以攻克的堡垒。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 D),俗称老年痴呆,是老龄化社会高发的脑疾病,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难题。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快,阿尔茨海默病的负担也愈趋沉重。因此,探索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干预方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健康,更成了现代社会对相关科研人员提出的迫在眉睫的挑战。
    • 高一品
    • 摘要: 学界长期忽视了董仲舒仁说思想在政治治理领域的研究。董仲舒首先为其仁说在政治治理领域的展开设立天道论依据,以“天”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表达出的喜悦之情与仁爱之心论证仁政存在的合法性。其次,董仲舒仁说思想的应用体现在现实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第一,在政治施行方面,遵循德主刑辅的原则;第二,在王道教化目的方面,希望人民遵循礼义的原则;第三,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求统治者不与民争利。最终,董仲舒的仁说思想不仅继承发展了先秦仁学理论,也影响了后世《白虎通》中仁说理论的建立,使得《白虎通》在天道与人道两方面均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仁说。
    • 裴艳晖; 杨英杰
    • 摘要: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提供者,校内教师更承担了课后服务的主要工作。师资情况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支撑。但学校课后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领域,教师具有“再专业化”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内容的课程化有效衔接常规课程,通过服务形式的多样化真正实现全人教育,通过服务标准的专业化完满彰显教师形象,通过服务态度的仁爱化自然架构心灵桥梁。据此,应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促进课后服务内容结构化与体系化;突破教师的自我设限,实现课后服务形式个性化与多样化;设计教师的执行模型,统筹课后服务标准人文性与专业性;强化教师的责任认同,力求课后服务态度达观化与仁爱化。
    • 王正平
    • 摘要: 教育友爱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伦理规范。当下中国教育中友爱精神的严重缺失,正危及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师生身心健康,损害着教育根本价值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教育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冷漠和友爱精神的缺乏,有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应当大力倡导和重建新时代教育友爱精神。中外伦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友爱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友爱在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教育友爱有其特定的道德规定性。教育友爱的伦理特征表现为:它是教育中的高尚之爱,要求教育活动的全体参与者和当事人把自己和他人同时当作目的,而不能仅仅当作工具;它是人们的交互之爱,要求教育活动的全体参与者积极建构相互之间的友好互爱关系;它是教育场域的普适之爱,要求教育活动的全体参与者心存爱心,努力建构充满爱心的教育生活环境。教育友爱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和道德价值。
    • 谢狂飞
    • 摘要: 要对工匠精神进行更加深入的探微研究,就必须深入到工匠精神的内在结构中的情感维度。工匠精神的情感维度是经由工匠精神培养好的实践智慧的必须。无论是儒家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家的兼爱精神,都蕴含着深厚的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道德情感意蕴,对思政课有效性的提升有重要的现代启示作用。
    • 杨军凤; 张洪江
    • 摘要: 儒家伦理文化所渗透的德性论主要体现在仁爱原则、适度原则、人伦价值、以义导利原则以及诚信原则。围绕这些哲学精髓,尝试去总结出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的儒家关怀:儒家对于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中的“人”、个体尊严以及代际正义、治疗与预防、个人利益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研究者和被试者诚信关系五个问题的审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