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8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605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少年儿童研究、读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等;精神生命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勇、叶澜、吕会清等。

精神生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7 占比:3.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605 占比:96.76%

总计:11993篇

精神生命—发文趋势图

精神生命

-研究学者

  • 张勇
  • 叶澜
  • 吕会清
  • 武志红
  • 田方林
  • 肖川
  • 何建军
  • 余光中
  • 冯建军
  • 刘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静; 李森
    • 摘要: 教师的教学理解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师对教学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的层次与水平。教师的教学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和类型,即技术意义的教师教学理解、方法论意义的教师教学理解和实践论意义的教师教学理解,它既在纵向层面反映了教师教学理解的发展过程和层次,也在横向层面表现了教师教学理解的不同类型。教师教学理解的多维事象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理解、教学形式的多向性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反思性理解,其实现路向包括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理解取向、规范与德性相契合的教学理解原则以及保守与批判相统一的教学理解过程。
    • 黄宇昕
    • 摘要: 精神生命的自觉即自我实现必须通过其自我否定产生的逻辑理性的中介才能实现,这种自我否定即自我分裂产生道德理性本体界与逻辑理性现象界的区别、对立和斗争,在逻辑理性提供的主体形式下,道德理性才可能得以逐渐自觉,孔子这段自述正是精神生命自觉之历程的标志。“吾”作为仍然保有鲜明的(逻辑)理性主体形式而又完全自觉的道德理性回顾自己的历程;“志”是道德理性自觉的萌发;“立”是道德理性脱离逻辑理性,两者分裂斗争;“不惑”是标志着自觉的道德理性开始主宰主体,逻辑理性之“妄”产生的恶念被照察无遗;“知天命”是主体开始自觉其无限的本性而尚不敢确认,遂外化追溯到传统代表无限绝对的“天”而以“天命”名之,或者也可以说,这是至高无上神秘的“天”向有限凡“人”的敞开;“六十而顺”是“顺天命”,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到彻底压倒逻辑理性,人与天只隔一层有限的形骸;“从心所欲不逾矩”标志着道德理性收摄融合逻辑理性达到终极和谐,精神生命完成自觉,这时的主体是自我规定与外在规定、精神本体道德理性与逻辑理性经验现象的绝对合一,此即“天人合一”。这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反省完成的对逻辑理性现象界的超越,超越之后又返归现象界,但此时一切现象经验都不复独立而成为精神的自我展现,整个历程可概之以“极高明而道中庸”,此即“内向超越”。
    • 张勇
    • 摘要: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在认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此为依据,指出基于生命教育的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5个方向,以深化高中生对生命的认知,端正对生命的态度。
    • 田进
    • 摘要: 新冠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应该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哲学范畴当中加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审视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了政治哲学原理。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家共同体安全构成威胁的时候,就变成了公共危机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激活了共同体的精神生命;另一方面,国家共同体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形成了以精神生命为支撑的"免疫系统",从而实现对国家共同体安全的防护。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共同体的"精神生命"纳入到国家共同体建设当中加以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 陈文艳
    • 摘要: 教师培训要围绕教师发展,基于生命成长的视角,从教师成长的“慢”“静”“美”共同构成的逻辑起点出发。教师成长的价值在于超越“自然生命”而实现有价值的“精神生命”,最终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教师的成长大致会经历目标、方式、内容以及样态的转变,留一片自在于村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让生命走向自在。
    • 盛立民; 张海燕
    • 摘要: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亟需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效力。采用参与化、对象化的方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从经典著作中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念,使其融入学生的知识框架、德行修养和能力系统之内,可以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原理提升为能力,从而丰盈大学生的精神生命。内化为精神生命的经典研读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想境界,精神血脉的传承能将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达到深度长效的教育效果。
    • 肖川; 朱咸丽
    • 摘要: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 肖亦辰
    • 摘要: 文章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拉康镜像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东方美学典例中日本美学之"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以及中国传统美学之"意象"与"借景抒情",以电影《情书》为研究对象,以精神与生命主题为研究方向,深入探索东方电影美学与精神分析、人物自我意识对镜像的认同以及生与死、时间与记忆主题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 盛立民; 张海燕
    • 摘要: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亟需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效力.采用参与化、对象化的方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从经典著作中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念,使其融入学生的知识框架、德行修养和能力系统之内,可以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原理提升为能力,从而丰盈大学生的精神生命.内化为精神生命的经典研读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想境界,精神血脉的传承能将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达到深度长效的教育效果.
    • 赵虹元; 陈琛
    • 摘要: 好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求、焕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有温度”的场域,它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滋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展现。“有温度”的课堂构建需要重塑教师的核心地位,营建充盈关怀与尊重、给予鼓励与支持的优良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以积极的生命姿态投入学习,在合作探究、深度思考、创新表达中学会学习,获得生命自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