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4510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等;《二十四诗品》的相关文献由44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庆、李犁、凌郁之等。

《二十四诗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5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4510 占比:99.60%

总计:125006篇

《二十四诗品》—发文趋势图

《二十四诗品》

-研究学者

  • 张国庆
  • 李犁
  • 凌郁之
  • 杨景生
  • 祖保泉
  • 佚名
  • 刘炜
  • 司空图
  • 张柏青
  • 李建中

《二十四诗品》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章华哲
    • 摘要: 清代以来,学者们关于《二十四诗品》是否具有体系这一问题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周易体系说”最具代表性。各种“周易体系说”或侧重于总体架构,或侧重于各品顺序,或二者兼而有之,但都存在着逻辑错误和主观臆断的问题,难以对文本构成有效的解释。从现有材料来看,《二十四诗品》并未呈现出严密的体系,但一百多年来众多学者都热衷于探究其体系,其原因有客观、主观两方面。客观上看,这与近代以来的治学风气有关,“宗经”“原道”“六经注我”等文学观念以及“天人合一”、对数字敏感等文化传统亦是重要影响因素;主观上看,这背后也有着微妙的阅读心理在发挥作用,越是朦胧难解的作品,往往越能够引发人们“探秘”的兴味。
    • 余晓娜; 文炳
    • 摘要: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出自晚唐著名文人司空图之手,由24首四言诗组成。笔者发现,在其六个英译版本中,宇文所安与王宏印对主语人称的处理大不相同,故选取此二人译本作对比分析。目前翻译界对诗词的英译标准并无定论,但英译时译者对“意境”的把握与领会已成为共识。王国维在评论诗词时提出了“境界说”,并将其作为评论诗词的核心标准。“境界说”理论不仅可用于诗词的评论,还可以用于诗词的英译。本文透过译者在《二十四诗品》英译中对主语的处理和对比分析,以探析其英译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许韦玮
    • 摘要: 《笔法记》由荆浩所著,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方法。《二十四诗品》将诗歌的风格与境界分为二十四种,从创作角度阐述了各种诗词风格。荆浩早年业儒,其山水画理论受到了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二十四诗品》中的“实境”恰与《笔法记》强调的“真”“神”“韵”等观点契合。
    • 杨雨寒
    • 摘要: 传统美学中,冲淡美是一种常见的审美风格,具有强烈的审美趣味,能够让作品更加丰富和饱满,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冲淡美,从而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深入系统地研究冲淡美,对于研究中国美学的发展、审美规律,乃至中国古代各个艺术领域的作家和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天宁
    • 摘要: 《溪山琴况》与《二十四诗品》有着密不可割的联系,其二者阐述的意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学界中有种观点认为《溪山琴况》的创作一定程度受到了《二十四诗品》的影响。《溪山琴况》虽是讲古琴演奏,但其中蕴含的演奏哲理却可以和许多器乐相通。由此,本文将结合《二十四诗品》与《溪山琴况》以及二胡表演艺术,研究如何运用恰当的二胡音色阐释诗品中诗之意象。
    • 马东旭
    • 摘要: 署名为晚唐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以其丰厚的美学意蕴、独特的批评方式、系统的理论架构,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一朵绚烂的奇葩。有关《二十四诗品》的研究,前人多有整理介绍,对研究《二十四诗品》的学人帮助颇大。其中尤以2005年发表在《文学评论》第一期上的张国庆的《〈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为精品,张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二十四诗品》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以及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搜罗广博,持论中肯。而今,21世纪已过近二十年,本文力图在张文的基础上,对《二十四诗品》21世纪的研究成果作一述评,不敢期冀有补阙之功,但愿可有添瓦之用。下面分为21世纪《二十四诗品》研究大略、主要研究方向及代表著作、研究问题及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张馨彤
    • 摘要: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文论家司空图的著作,是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其中《旷达》一品传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作为一种人的精神境界和一种诗的审美风范而出现。本文试从其含义、历史背景、语境、价值角度入手进行浅析,通过其与不同风格之“旷达”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其独特美学意义。
    • 和克纯
    • 摘要: 谭五昌被人视为目前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之一。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2018年,谭五昌为丽江创作出了组诗《出尘丽江》,我作为他在丽江的亲近的诗友,有幸在第一时间读到了这组立意独特的丽江诗篇。“出尘”一词,原出自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意为超越尘俗、清丽动人。
    • 王诗瑶
    • 摘要: 《二十四诗品》以意象批评的手法将"绮丽"作为一种诗歌艺术风格类型予以详细阐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的美学境界与诗学观点,对"绮丽"风格的探讨可谓得其精髓.实际上在《二十四诗品》将"绮丽"风格进行系统的规范前,前人的文论以及诗歌中都曾或直白或隐讳地以"绮丽"来表现艺术作品的风貌和格调,或来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观点及态度,对"绮丽"一词文学风貌的认知也经历了宛延的流传变化.
    • 李旭阳
    • 摘要: 《二十四诗品》中的"悲慨"一品对于中国美学中悲情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作为二十四诗品的一品,悲慨既是一种风格论的展现,亦是一种意境的展现."悲慨"一品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意境论下完成了情感的表达.这种悲情既有人生之悲,亦有社会之悲,呈现为对命运的对抗,展现了作为个体的无奈.在这种对抗中,对时间性的关注是中国的悲情意识与西方悲剧精神的一个重要区分,这在中国的传统叙述中集中表现为叹逝.而"悲慨"一品,很好地阐释了这一情感表达,为悲情意识的探究提供了一种重要文本和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