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笔法记》

《笔法记》

《笔法记》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专利文献991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美术、美术大观、美术观察等; 《笔法记》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占莉、徐迅、朱朱等。

《笔法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8.75%

专利文献>

论文:991 占比:91.25%

总计:1086篇

《笔法记》—发文趋势图

《笔法记》

-研究学者

  • 侯占莉
  • 徐迅
  • 朱朱
  • 武素璞
  • 王陶峰
  • 丁厚祥
  • 丁志鹏
  • 严建海
  • 乔国强
  • 任敬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乔国强
    • 摘要: 荆浩,在唐末五代社会急剧动荡、战乱频发、生灵涂炭、士大夫怀才不遇的窘境下弃儒向禅,避居家山,究天地之道,穷造化之理,潜心山水画创作、研究,并进行理论总结,创立了全景式山水新模式,留下了《笔法记》这一里程碑式的山水画理论著作。荆浩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彰显了融合古今、兼收并蓄、寄情家山、求真创新的文化禀赋。这位五代时期的中原画家以自己的卓越成就、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为人们探寻中原画风的真髓提供了难得的镜鉴。
    • 孙振燚
    • 摘要: 首次将作为表现对象的山水纳入到画作及理论的思考范围之内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发展至五代,出现了中国美术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水墨专论《笔法记》。荆浩以"图真论"为论述中心贯穿于文章始末。历年来关于"图真论"的探讨可谓是灿若繁星,但若要追溯荆浩"图真论"之渊源,这决不仅是一家之言的高歌飞扬,而是在儒、道、释思想的共同影响之下,其个体精神的独到显现。
    • 伍兆朗; 孙晓昕
    • 摘要: 荆浩绘画理论和绘画作品的出现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转折。该文作者通过研究荆浩《笔法记》中的“图真论”,探索荆浩提出的“似”与“真”理论。“似”与“真”观点是对古代人物画形神关系新的解读。受荆浩影响,“似”与“真”成为五代之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标准,为山水画逐渐走上文人画巅峰奠定了基础。该文从荆浩理论形成的背景条件、“似”与“真”理论的内涵、荆浩美学思想对后世山水画家创作的影响三方面展开探讨,通过解读“似”与“真”理论,了解荆浩山水画中的“真”。
    • 许韦玮
    • 摘要: 《笔法记》由荆浩所著,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方法。《二十四诗品》将诗歌的风格与境界分为二十四种,从创作角度阐述了各种诗词风格。荆浩早年业儒,其山水画理论受到了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二十四诗品》中的“实境”恰与《笔法记》强调的“真”“神”“韵”等观点契合。
    • 李昭亭
    • 摘要: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相当辉煌的成就,古代大家对山水作品有其独到的见解,文章将通过对五代时期荆浩《笔法记》的品读、北宋郭熙《笔法记》中技法创新的分析,以及由郭思整理而成的《林泉高致》一书对山水画理论展开探讨。
    • 熊梦霞
    • 摘要: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气、韵、思、景、笔、墨”之“六要”。“六要”要求作画者在运用笔墨写物象之“似”的基础上,注入“思”(心源)以反映物象的“真”,以达到“真度物象而写其气韵”。该文从墨、笔、景、思、韵、气六方面解读花鸟写生观,并结合历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及其观点加以论述。
    • 刘心阳
    • 摘要: “图真”作为山水画领域的一个重要观点,对山水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荆浩《笔法记》中的“图真”论作简要理解,在了解荆浩生平及《笔法记》考证问题的同时,初步探索《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观点,并结合文中的其他观点对“图真”加深理解,从而探索“图真”背后所蕴含的内在精神。
    • 严建海
    • 摘要: 荆浩,唐末五代人,其画论《笔法记》是一部中国山水画理论著作.荆浩在书中从"图真""六要"以及"四品"和"二病"三方面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见解."图真"论是《笔法记》中最核心的概念,即在"真"与"似"之间,坚守"形似"的真和"气质"的真才能求得真景、真思、真元."六要"论突破了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论的局限,"六要"既是山水画创作的六个必要条件,又是写生创作的全过程.荆浩倡导"神""妙"二品,反对"奇""巧"二品."二病",即在画面中出现的比例失调、前后矛盾、死气沉沉等问题.该文作者分析《笔法记》中的理论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 韩聪慧
    • 摘要: 荆浩是五代出众的山水画家,也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画论家.其主要思想在画论《笔法记》中以"求真""六要"等观点进行了阐述.其中无不流露着浑然天成、本真自然的哲学思想,而这思想的起始则是道.自中国山水画论发展以来,道家精神无处不在并且不可替代,在山水画论中焕发着长久的活力与精神.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道家哲学在荆浩"图真说"中的清晰显现,以绘画作品作为个例,对荆浩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通过梳理作品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透视中国山水画论"真"之本体.
    • 韦钦
    • 摘要: 一、论气韵生动对用笔的影响荆浩在《笔法记》中指出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他以少年和老人的对话的形式叙述,借老人之口来表达他对国画中气韵的看法。物象虽然审度要取其真实,可是不能太拘泥于实物,似,容易做到,真,难以达到。似是达到了它的形态,却没有了气韵。真是气韵和物象俱在。但是气韵若赋予奢华富丽,移给物象,物象就死了。这便是国画的魅力所在,有了气韵,便有了意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