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境界

境界

境界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53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5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篇;相关期刊2195种,包括作文成功之路(上旬)、语文新圃、大众文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创新教育论坛、2006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暨第11届中国工业设计年会、2003中国饮用水业高层论坛等;境界的相关文献由5031位作者贡献,包括付长珍、吴广云、宁新昌等。

境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58 占比:99.1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2 占比:0.79%

总计:5303篇

境界—发文趋势图

境界

-研究学者

  • 付长珍
  • 吴广云
  • 宁新昌
  • 残雪
  • 张泽鸿
  • 王青
  • 顾晓薇
  • 佚名
  • 张艳清
  • 朱良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屈任飞
    • 摘要: 王国维的境界论下,励志音乐《稻香》境界的形成主要通过渐进式的三个步骤:1.意象符合情意,2.意境兼顾五根,3.活用动词,聚"意"成"界"。本文进一步从创作者、创作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总结音乐境界形成条件:1.真情实感的创作者,2.情真景真的创作内容,3.拥有天才领袖的用户群。
    • 陶汉斌
    • 摘要: 力与能量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两条主线,力是基础,能量是境界,力与能量也是物理学中的两大物理观念。在高考物理选考复习的最后阶段,要非常专注物理的深度学习,理解物理的本源——力与能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做功是一个过程,通过做功可以实现能量的转化,做功的过程体现了一个因果关系,体现了状态与过程的关系,即W=ΔEk。每个章节都有个性化的功与能量转化的一一对应关系,复习中应将这些功能关系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便知识的存与取,提高复习的效率。
    • 刘梦杰; 任东升
    • 摘要: 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不仅要促进中国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转换,同时要在理性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建构面向新的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陈大亮教授的专著《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在现代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的关键范畴,提出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译意、译味、译境,建构了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体现出译学理论的中国主体性与创造性,是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重要成果,其研究思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换与建构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 曹俊峰
    • 摘要: 本文从使命性、创新性、激励性的维度视角阐述、剖析“强国有我”在高职思政课堂的属性内容,准确把握高职学生主体的客观特性,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正确赋能高职思政课堂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 李爱华
    • 摘要: 课堂教学既需要立足学生主体开展多方对话,也离不开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这是一片看似无界却有界的天地,教师应把握“三界”巧引导:精心备课巧取舍——主导活动有“眼界”;才华展示有分寸——主导活动有“边界”;把握时机现深度——主导活动有“境界”。如此,课堂才能和谐融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 赵元春
    • 摘要: 阿炳留存至今的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美色彩。本文站在中国特有的美学视角下,通过对阿炳二胡作品中“点线”“虚实”“转折”这三种“悲”的具体表现形态的分析,以及对阿炳音乐艺术之形神和境界的求索,探寻对其进行识美、演美、弘美的最佳方式,为传统作品的适应性传承和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 万星君; 岳洋
    • 摘要: “气象”一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概念,在“国粹学报”发表的《人间词话》64则中多次出现这一概念。此前不少学者为了厘清它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境界”一词的区别,试图探究过“气象”一词的具体所指,从“气象”的词源着手探析“气象”一词的内涵,但都缺乏对王国维语境下“气象”一词的分析。《人间词话》中“气象”概念探析对比“气象”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境,进而归纳出“气象”作为特殊术语和习惯用法的两种情况。“气象”在习惯用法方面亦涉及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学中“气象”一词的语义接受,重点是《朱子语类》中“气象”的含义。
    • 唐嘉
    • 摘要: 东晋孙绰用气、道、德、文连类“竹林七贤”与七位高僧,以清、高、风、远、宗、旷、大、体、才、玄等审美范畴会通玄佛,使用模糊、抽象、孳乳的观念,喻神于形,跨代比较。与之相应,“六家七宗”等关注佛教同中国文化的相通性,使用逍遥、本无、游玄、一气等玄学用语,描述“心”与“物”的辩证关系,以梦、幻、泡、影为喻,展现心作万有、万物化生的审美世界。僧肇《不真空论》“审一气以观化”句,推衍出在静、澄、寂、安、悉、谛中观万有的“一气”,即“一道”“一性”“一法”“一心”。“一心”起用,动静相即,有无相生,感而遂通,齐天地与万物,借有限会通无限,体悟自然、无制、无滞的逍遥境界。具体到审美过程中,精神与世界万象系联、交融,启发后世形成畅神、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澄怀味象、心师造化等审美观念。
    • 文溪
    • 摘要: 为了谋生,孔子学会了好多本领。他熟练掌握了纷繁复杂的各项礼仪知识,成了个业务娴熟、客户资源丰富的主持人。他还在季孙氏的手下,做过会计,放过牛羊,虽然都是地位不高的基层小办事员,但靠着勤奋好学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孔子还是引起了鲁国执政季孙氏的关注。但孔子的志向绝不只是填饱肚子而已,在乱世中保全生命,那样的境界实在太“Low”,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在孔子眼里,当时的社会乱成了一锅粥。
    • 王孝强; 朱闻宇
    • 摘要: 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时间层面看,把“远、近”训释为长远、切近,“虑”训为预防,“忧”训为患,在历代释义中占据主流地位。后又引申出“终身之忧”的谨慎态度。空间层面涉及切近与远物、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把“远、近”理解为内部、外部,引申出“个体—家国”的命运共同体联系。从境界层面看,“远虑”可作“高远之虑”解,唯怀高远之境界者,才能包容天下,消弭大患,不为外物所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