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观

文化观

文化观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7284篇;相关期刊898种,包括理论导刊、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文化观的相关文献由144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永友、魏义霞、刘克敌等。

文化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9 占比:15.59%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7284 占比:84.17%

总计:8654篇

文化观—发文趋势图

文化观

-研究学者

  • 王永友
  • 魏义霞
  • 刘克敌
  • 周良发
  • 杨铮铮
  • 洪晓楠
  • 邓高如
  • 陈志武
  • 陈泽环
  • Maris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岩
    • 摘要: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系统阐释了文化属性、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人格等问题,一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豆豆及其创作的《遥远的救世主》,其次分析了《遥远的救世主》的精神理念,最后论述了《遥远的救世主》的文化观,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 姚景谦
    • 摘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塑造新时代的中国话语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而新时代的中国话语又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作为指导思想。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分别在“破”和“立”的双重维度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文化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思想理论,为塑造新时代的中国话语提供了内容支撑和传播环境。在学理上对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理论进行整理与归纳,并阐释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既能够为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为更好地塑造新时代的中国话语贡献学术素材。
    • 姜石剑
    • 摘要: 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入侵下,各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地方官员的督抚们难以置身事外。该文对这一群体在清王朝的最后时刻面临冲击后所带来的反应,引起的观念转变做出评析。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主流思想,是儒学区别于其他的学派(佛学、道学)的显著标志。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对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晚清督抚的经世致用观念,对于我们了解晚清提供了一些帮助。尤其对于对外交涉过程中的影响值得今人思考。
    • 高旗; 颜景景; 苏祥国
    • 摘要: “双减”政策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内容,开设了相关的课后服务等。教师不仅要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更要有策略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延展,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并重新审视教育方式。
    • 张家康
    • 摘要: 1920年3月,梁启超结束欧洲的游历,带着“中西化合”的文化观回到国内。回国后不久,梁启超就组织讲学学社,旨在“拟集同志数人,译辑新书,铸造全国青年之思想”。
    • 晏青; 付森会; 冯广超
    • 摘要: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要面临全球化、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影响,比如不同国家文化的交融、大众文化的强势融入;也受到新媒体话语的挑战。春节期间手机媒介是用户体验春节文化的重要来源。手机媒介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低头族”现象,手机网购冲淡年味、短信或微信拜年毁了礼仪、春节被微信“绑架”,发朋友圈拜年、抢红包等“数字化春节”淡化了春节意义等一系列争论。已有研究关注了这一现象,结果也多是负面论。并且,这些研究缺乏手机使用与春节文化的研究及其中间机制的实证检验。因此,研究试图探讨春节期间,手机使用对春节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仪式感与参与感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对春节期间的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春节期间的手机使用价值(信息价值、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对用户的春节文化观念(文化联结、文化价值识别和传统与习俗保留)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仪式感和参与感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即手机使用价值通过参与感与仪式感对春节文化观念产生影响;手机使用的信息价值对春节文化观念影响的显著性高于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由此可见,提升手机使用信息价值、参与感及仪式感可以促进用户春节文化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去理解手机使用在文化观念形成中的影响及其复杂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春节文化观念的生产与变化提供了媒介维度和心理动因层面的经验性解释,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新兴媒介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效应提供新的案例。
    • 晏青; 付森会; 冯广超
    • 摘要: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要面临全球化、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影响,比如不同国家文化的交融、大众文化的强势融入;也受到新媒体话语的挑战.春节期间手机媒介是用户体验春节文化的重要来源.手机媒介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低头族"现象,手机网购冲淡年味、短信或微信拜年毁了礼仪、春节被微信"绑架",发朋友圈拜年、抢红包等"数字化春节"淡化了春节意义等一系列争论.已有研究关注了这一现象,结果也多是负面论.并且,这些研究缺乏手机使用与春节文化的研究及其中间机制的实证检验.因此,研究试图探讨春节期间,手机使用对春节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仪式感与参与感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对春节期间的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春节期间的手机使用价值(信息价值、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对用户的春节文化观念(文化联结、文化价值识别和传统与习俗保留)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仪式感和参与感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即手机使用价值通过参与感与仪式感对春节文化观念产生影响;手机使用的信息价值对春节文化观念影响的显著性高于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由此可见,提升手机使用信息价值、参与感及仪式感可以促进用户春节文化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去理解手机使用在文化观念形成中的影响及其复杂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春节文化观念的生产与变化提供了媒介维度和心理动因层面的经验性解释,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新兴媒介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效应提供新的案例.
    • 李凯
    • 摘要: 一切为了社会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是任继愈图书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既体现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也是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这一思想源于任先生经过长期摸索形成的综合文化观.
    • 郭聪聪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原理和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带有一定的辩证否定观,同时又概括了文化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不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观,实现与中国相结合的特色化社会主义的强国文化,加强对国家文化的自觉性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感,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下的文化观为指导的正确选择。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影响,更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文化强国、科教兴国战略。
    • 王连杰; 丁晓强
    •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与《共产党宣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在逻辑进路上,《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文化扭转"又为《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批判"奠定了哲学基调.深化对文本中文化资源的挖掘,一方面可以还原到170多年前的历史情境去探求其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可以借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时间间距"和"文化间距"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进行诠释.其诠释路径包括:坚持实践本体的新唯物主义文化观,摒弃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文化批判为"批判的武器",坚决抵制当今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明冲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推动新时代文化理论创新,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