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
文化观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0年内共计962篇,主要集中在文化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2篇、会议论文20篇、相关期刊695种,包括理论导刊、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文化观的相关文献由104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良发、杨铮铮、陈志武等。
文化观
-研究学者
- 周良发
- 杨铮铮
- 陈志武
- 魏义霞
- Maris
- 付景红
- 任露芳
- 刘霞(翻译)
- 吴夏
- 张淑芬
- 殷企平
- 胡晓明
- 舒金芳
- 贾建梅
- 赵丽
- 邓高如
- 金磊
- 阎红灿
- 陆卫明
- 陈泽环
- Davison
- G.
- M.
- Martinsons
- Robert
- 乐爱国
- 于凤静
- 何辉强
- 侯长林
- 凌厚锋
- 刘世权
- 刘克敌
- 刘合群
- 刘开云
- 刘玉
- 刘超
- 单潇
- 单莺歌
- 叶小宝
- 吕继红
- 吴桂韩
- 周珂
- 夏红星
- 姜淑娟
- 崔海亮
- 张玉婷
- 张莉
- 张隆海
- 曹圣国
- 曾昭式
-
-
魏义霞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声势浩大的国学思潮肇始于近代,而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接近,这主要表现为将诸子百家整合为孔学一家,以孔学代表中国文化,等等.在这个前提下尚须看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康有为国学思想的建构以儒学为母版,谭嗣同反对以儒学代孔学的做法.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两人国学研究以及国学观的不同,而且影响到两人的文化观和救亡观.
-
-
欧阳询;
邹娟
- 《特立研究》
| 2020年
-
摘要:
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与此相应,他的文化观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是理论基础的转变,由进化史观转为唯物史观;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的转变,由激进否定转为批判继承;三是西方文化观的转变,由盲从资本主义文化转为信奉社会主义文化。他的这些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整个新文化运动的走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中西古今之争。
-
-
-
单潇;
胡辉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时空循环"叙事类电影,因其独一无二的时空虚拟性,展现出特殊的观感魅力.更重要的是,非线性的时间循环,还能揭示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关怀.它不仅反映了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碰撞,而且包含了强烈的宗教情结,从而反映了东西方电影不同的时空叙事观念.本文从宗教观念的"救赎与报应"、 文化观念的"思辨与忠恕"以及时间观念的"逻辑与玄秘"三个方面入手,依次分析东西方"时空循环"叙事类电影所体现出的差异.
-
-
-
-
-
-
-
-
李涛;
林瑞双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毛泽东一生革命实践活动,都受其早期文化观影响.在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毛泽东早期文化观,除受其家庭环境影响外,还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思潮及湖南本土的潇湘文化.围绕着对“中西”、“古今”文化的认知批判,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经历了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质的先进文化观.
-
-
Guan Qian;
关茜
- 《第四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中西方历史上很多学者做过深入的分析,各持其说,但主要以重科学轻人文、轻科学重人文和科学与人文合一为三种主导路径.但无论何种观点,也无法否定现代社会中现实地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分离与冲突.两种文化的分离与冲突构成了STS的文化观形成的基本语境.本文的主旨是梳理STS的文化观的形成,分析STS的文化观的内涵,概括STS的文化观的特征.
-
-
-
赵仁龙
- 《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从孙思邈的文学理念的阐释出发,以《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等篇章为依据,概括了"文以贯道"论、"通经致用"论、"尽善尽美"论、"仁朴精诚"论等孙思邈有关文化观与医学伦理观之关系的观点,并认为这些观念"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对当今的中医学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
-
龚鹏程
- 《第四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
| 2013年
-
摘要:
对博物馆性质及意义的争议,事实上代表了现代博物馆正在转型.当代博物馆,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博物馆颇为不同,包括博物馆愈趋多样化、个人化,观众身份复杂化、流动化,博物馆的商业会展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边界也在相互渗透、模糊中,博物馆的活态化,电子化以及博物馆已成为文化产业之一环,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之文化观。欧洲现代社会,把不同于它的社会形态都视为较落后的“前现代”,认为无论亚洲非洲均会、也均需要现代化,以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在这个趋势下,传统的生活方式、观念、价值体系,遂仅能以其物质形式保存于博物馆中。
-
-
王义康
- 《首届中国边疆学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章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外国、外臣内涵的探讨,试图说明古代周边关系的特点、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特征,以及文化观与国家观的关系."外国"是中国古代史籍中常见的词语.我国结束帝制进入近代国家以后,"外国"一词非但没有成为历史,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常用词,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它国,这一点人们是非常清楚的.与此同时,近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人们仍然频繁地使用"外国"一词指称所要表述的对象,但是各自表述外国的内涵却不尽一致.早期华夏帝国与周边异文化民族或国家之间关系为不同类型,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境内四夷与境外四夷,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产生了华夷文化体系,自司马迁以来,将王朝境内外四夷统称为外国,此后,历代正史中,四夷与外国的内涵并未发生变化。古代王朝将境内异文化民族称为外国、外夷,那只是说明其文化属性,与其政治归属无涉。外臣是一文化概念,在这一层面上它与外国、外蕃、外夷为同义,是与文化概念的华夏相对应的广义的四夷,即异文化民族。近代以前中国人始终是文化观与国家观交织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华夷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与国家观本是不同层次上的不同概念,但是由于强调文化分野,在认识上弱化了国家观以及模糊了多民族国家界限。
-
-
-
俞步松
- 《2012高等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第五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
| 2012年
-
摘要:
高职文化作为和谐文化,是高职文化生态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创新与科学发展的充分条件。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逐步开展的今天,界定高职文化范畴,对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把"传承与创新文化"作为大学的第四功能,明确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特点和践行、探索方向,极有必要.
-
-
-
刘威;
王新英
- 《2015年中国第6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近代东北长期为日本所控制,日本在占领东北期间,进行近代的城市化建设,并修建了大批近代建筑,作为东北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直接反映了当时日本所掌握的建筑技术。从工业建筑的选址,到设计施工,再到其他相关设施的建设,都表现出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学习到的近代建筑业,他们将日本的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全新的建筑文化,并把这种理念带到了东北,以东北为试验场,将新的建筑文化付诸于实践,并为东北的工业建筑发展开创了先河,成为今天研究工业建筑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