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使用
手机使用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460595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青年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2011年智能运输大会、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手机使用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东声、朱秀凌、王凤华等。
手机使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60595篇
占比:99.99%
总计:3460826篇
手机使用
-研究学者
- 李东声
- 朱秀凌
- 王凤华
- 袁潇
- 顾方钟
- 孟繁有
- 朱丽萍
- 柴晶鑫
- 梅松丽
- N·穆勒
- 丁正
- 付森会
- 付涛
- 何代水
- 保罗·安东·米勒
- 冯广超
- 冯爱华
- 刘晶晶
- 刘燕平
- 刘畅
- 刘美武
- 刘龙泉
- 华明浩
- 卜小冲
- 司明星
- 周兴社
- 唐宇宏
- 坂本利博
- 夏宏希
- 孙喜琢
- 孙鹏飞
- 宫芳芳
- 崔巍崧
- 平塚智德
- 康胜杰
- 张伟
- 张叶
- 张同优
- 张洪烈
- 张照锋
- 张自强
- 张雷
- 托马斯·埃里克·斯文森
- 於志文
- 易宏
- 晏青
- 普川
- 曹隆和
- 曾舒怡
- 朱波
-
-
李月;
郭琦;
袁榕蔓
-
-
摘要:
为探索中学生手机使用时长等情况以及智能手机依赖现状在性别及学段上的差异,采用自编问卷以及智能手机依赖量表,对北京市某区进行整群抽样,对该区八所高中及十六所初中共计817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使用时长存在性别及学段差异:在校使用时长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及放假期间手机使用时长女生显著高于男生。(2)智能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性别及年段差异:男生在积极期待维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日常干扰、戒断症状、过度使用、耐受性以及手机依赖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除网络亲密维度外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初中生。(3)智能手机依赖随着年段增加而增加。
-
-
任兵辉
-
-
摘要:
中国是海洋大国、航运大国,海员群体作为我国航运业的主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往海员与外界沟通不便,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海员也能够借助各种渠道上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作为"勾连"的手机在海员船上生活中,如何"勾连"起个体与媒介、个体与家庭、封闭空间与外界,进而提升职业认同。研究发现,手机的使用促进海员自身成长,加强了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将船上生活与外界相勾连,在虚拟互动中打破了对海员职业的传统观念,重新塑造着海员自我的形象。
-
-
吴涯;
杨光富;
张春颖
-
-
摘要:
智能手机目前已具备上网、拍照、娱乐、消费等多种功能。然而,智能手机是把"双刃剑"。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外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国外超过90%的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并且手机使用低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手机使用不当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睡眠质量,削弱阅读能力,导致学习成绩退步,增加网络欺凌和网络诈骗的机会,还会引发手机上瘾症、多动症等疾病。禁用手机一定程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国外对校园手机的管理较为严格且十分重视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的指导,法国、蒙古、加拿大、欧洲理事会都已颁布相关政策明确禁止学生在教室或校园内使用手机;美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巴伐利亚邦也纷纷颁布手机禁令;英国和印尼虽然目前仍未出台统一的禁令,但一些学校也已经实施了"禁机令",对校内使用电子设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美国、英国、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蒙古、印尼等国还实行了多项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管控举措,规范青少年的用机行为,如澳大利亚和英国给手机装载相关的监控APP;加拿大多伦多切断学校网络,禁止学生通过手机上社交网站;日本和奥地利制定手机使用的相关指南,注重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日本和英国禁止学生深夜使用手机等,这些国家的做法对解决我国学校青少年手机管控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任洁;
汪建
-
-
摘要:
目的探究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UCLA孤独量表(第3版ULS-20)、交往焦虑量表(IAS)和中文版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对573名大学生进行筛查。以34名重度手机成瘾大学生的孤独、交往焦虑和无聊水平作为基线,简单随机抽样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连续6周,每周1次的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对照组在实验期间不做任何团体辅导干预。在团体辅导前、团体辅导结束后和团体辅导结束后第3个月分别对2组进行测评。结果第3个月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无聊倾向、孤独感和交往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和交往焦虑有立即性和持续性的改善作用,对孤独感有持续改善效果。
-
-
汪丹;
李佳
-
-
摘要: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对1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整体偏高,得分为(45.5±11.1),其中戒断症状项目平均分最高为(3.0±0.7)分,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为(42.4±5.8)分,其中以财物定义成功的项目平均分最高为(3.4±0.5)分。②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所有下阶维度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3个下阶维度皆呈正相关(r=0.398,P<0.05)。③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其物质主义价值观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1,P<0.01)。结论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成瘾问题普遍存在,且对成功的定义多以财富为中心。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具有影响,手机成瘾倾向程度越高,价值观越具有物质主义倾向。
-
-
李衡
-
-
摘要:
目的从手机依赖的角度探讨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方法采用智能手机依赖量表(中文版)(SAS)、中学生孤独感量表、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调查初一年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适应的关系,分析孤独感在两者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手机依赖与学习适应呈正相关(r=0.458);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r=0.441),与学习适应呈正相关(r=0.657);且孤独感在手机依赖与学习适应上显示部分中介效应(0.0747)。结论孤独感越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学习适应能力越弱;孤独感在手机依赖和学习适应中起部分影响作用。
-
-
李菁菁;
宋志一;
李光裕;
刘将
-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家庭亲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2019年5月在云南省昆明市某高校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和家庭亲密度量表对272名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家庭亲密度的调查研究和相关分析。结果①手机依赖的低效性因子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失控性因子在生源地的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②手机依赖总体得分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r=-0.222,P<0.01),家庭亲密度与手机依赖的各因子也呈负相关。③在手机依赖上,家庭亲密度存在负向预测(F=13.965,P<0.01,R2=0.049)。结论家庭亲密度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低,家庭亲密度低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更严重。增强大学生与家庭的亲密度有助于减少手机依赖现象。
-
-
甘强;
孙文芳;
朱林贺;
朱思颖
-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对国内外79篇有关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关系(r=0.27),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测量工具和专业类型对两者相关性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大学生孤独感越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该研究结果为孤独感如何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对于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
-
苏文亮;
林方宇;
罗文靓;
李天凤;
韩小丽
-
-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在数字化生活中的必需品。与此同时,各年龄层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普遍存在的“低头族”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反思。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18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考察这一群体对“低头族”行为的认识与后果评价。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发现:“低头族”产生的原因包括网络化背景、社交趋势背景、个人倾向三个方面;“低头族”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包括及时处理消息、方便获取资讯、拓展线上社交、舒缓线下社交不适等方面,与此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在短期人际效应、长期人际效应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消极影响。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低头族”行为产生与强化的社会-个体因素,提出了“低头族”行为存在的人际互动悖论,以及需要警惕的双刃剑作用。
-
-
丁小芳
-
-
摘要:
本文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77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与手机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受到年级的影响,最常使用手机的时段是"白天没课时间""晚上入睡之前""周末",最频繁使用的功能是网上冲浪、听音乐、人际交流等;无聊倾向性得分与手机使用的时长、不同功能使用频率存在相关性。
-
-
He Anming;
何安明;
Hui Qiuping;
惠秋平
- 《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五种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媒,手机具有不同与其他媒体的特点,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以508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青少年价值观的基本特点、青少年手机使用对价值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技术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手机用户的行列,成为“手机世代”;(2)青少年的价值观处于中等水平,尚处于发展完善之中;(3)手机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复杂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研究对现实的启示价值.
-
-
袁潇
- 《2016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
-
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利用手机建构自我认同的过程,手机与用户的交互已经构成了他们的日常自我叙事系统.依托手机的各类社交网络服务不仅仅体现出技术的变化,更是让原本沉默的新生代农民工得以自我表达,以当事人身份自我叙事个人经历,或是作为草根群体中的一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评论,恢复他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受到抑制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各种叙事风格、自我呈现以及观点思想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流通.手机的拍照功能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观展/表演的对象,身体成为现代性反思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在高度现代性的后传统环境中,身体直接参与到建构自我的原则之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其间能够获得自我的社会身份认同,或是扮演全新的社会角色,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交织并存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