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驾驶行为

驾驶行为

驾驶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26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0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78188篇;相关期刊389种,包括人类工效学、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SCEG2015研讨会(201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教育技术“学术研讨会)等;驾驶行为的相关文献由456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晓华、陈龙、荣建等。

驾驶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0 占比:1.15%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78188 占比:98.78%

总计:79157篇

驾驶行为—发文趋势图

驾驶行为

-研究学者

  • 赵晓华
  • 陈龙
  • 荣建
  • 徐进
  • 孙龙
  • 常若松
  • 刘小明
  • 蔡英凤
  • 冯忠祥
  • 何友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友国; 龚星; 袁朝春
    • 摘要: 为了降低前方车辆驾驶行为的随机变化对自身车辆安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前方车辆驾驶行为的识别方法。首先,分析了高速公路场景中车辆的换道特性,选取前方车辆的纵向速度、横向位移和横向速度作为特征参数;采用线性均值滤波的方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平滑滤波处理。其次,基于Baum-Welch算法训练得到前方车辆三种驾驶行为的最优隐马尔科夫模型,基于Viterbi算法识别出前方车辆的驾驶行为。最后,测试结果表明隐马尔科夫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前方车辆的驾驶行为
    • 张建波; 孙建平; 徐春玲; 郭镜霞; 温慧敏; 宋国华
    • 摘要: 为提升驾驶员特征聚类方法的适用性与可靠性,本文基于机动车运行轨迹分析提出考虑交通运行条件影响的驾驶员特征聚类改进方法。首先,经过对车辆运行轨迹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道路类型和平均速度条件会显著影响驾驶行为的集计特征;其次,提出改进的驾驶员特征聚类方法,第1步设计考虑道路类型与平均速度因素的车辆轨迹的切片和分类方法,从而稳定提取典型交通条件下的驾驶行为特征参数,第2步选用高斯混合模型聚类驾驶员特征。聚类案例表明,在相同的道路类型和平均速度条件下,驾驶员类型越激进,其速度变异系数、加速度标准差和平均减速度等参数均值越高。不同聚类方法的对比表明,改进方法在驾驶员聚类的类内聚集度和类间分离度方面均表现更好,能有效提升驾驶员聚类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 展定玉; 杨延梅; 李伟
    • 摘要: 为直观了解影响危险品安全运输的因素在事故中的参与度和相互间的影响,通过事故调查分析,以设施、危险品、人、环境作为内生潜变量,以管理为外源潜变量,以事故的发生为最终结果,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加入驾驶人员行为变量因素,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最终得到单个影响因素在事故中的参与程度和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为23%,人对于设施的影响达到44%,设施对于危险品的影响为34%,人员资质对于事故的影响为21%,驾驶行为对事故的影响为17.1%,对事故的解释能力达到70%。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可为事故预警提供理论支持。
    • 于志刚; 徐进; 王从明; 蒋艳
    • 摘要: 为明确螺旋匝道(螺旋桥)驾驶操纵行为及车辆状态特征,选取2条桥头立交螺旋匝道和2座螺旋桥,开展小客车实车路试,通过连续采集行驶速度、加速度、踏板力等驾驶数据,分析螺旋匝道(桥)及前后衔接段的纵向驾驶行为特性。结果表明:行驶速度在螺旋匝道范围内基本恒定,并明显高于设计速度,螺旋匝道段的速度分布比主线段更集中,螺旋匝道对驾驶行为的约束作用较强;汽车在合流点之前有明显的减速行为;不同驾驶人的踏板力在幅值和波动频次有显著差别,螺旋匝道上行时油门踏板踩踏频次相对最高,下坡行驶时油门踏板和制动踏板的踩踏频次接近。研究结果揭示了螺旋匝道(桥)及其衔接段的速度变化规律和驾驶操纵特性,为螺旋桥的几何设计和速度管理提供实测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 翟俊达; 鲁光泉; 陈发城; 刘淼淼
    • 摘要: 基于驾驶模拟器设计了城市道路信号和无信号交叉口场景下的模拟驾驶实验,研究网联信息的存在和内容对青年驾驶人工作负荷和操纵行为的影响。实验共包括被试26人,均为22~30岁的青年驾驶人。结果表明:对无信号交叉口(区分次干路直行车辆和主路对向左转车辆)或信号交叉口红灯时间即将结束时,网联信息可以显著降低青年驾驶人的工作负荷,有效降低心率增长值(信号交叉口:减少1.95 beats/min;无信号交叉口:分别减少2.96 beats/min和3.29 beats/min)。此外,网联信息还可以显著降低青年驾驶人的制动反应时间(信号交叉口:降低2.35 s;无信号交叉口:分别降低2.71 s和2.09 s),减少车辆速度标准差(信号交叉口:31.33%;无信号交叉口:分别减少47.40%和60.23%),提升了驾驶稳定性。在信号交叉口车辆行进方向的红灯时间即将结束时,相比于指示信息,车路网联指令信息可使制动反应时间减少3.47 s,车辆的速度标准差减少39.10%。
    • 摘要: 鲁光泉,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 冯忠祥; 李靖宇; 张卫华; 尤志栋
    • 摘要: 面向人机共驾车辆的驾驶人风险感知是接管时正确应激反应和操作的前提,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概念及其特性;从驾驶人特性、自动驾驶系统、驾驶情景这3个方面分析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从驾驶行为表现、接管绩效和主观评价这3个方面对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衡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归纳了基于驾驶人培训、辅助设备调节的风险感知能力提升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手动驾驶,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能力较低,且是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结果;现有风险感知能力评价方法各有弊端,缺少可广泛应用的普适性量化方法;对驾驶人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和调节是保障人机共驾车辆安全应用的前提。基于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多因素耦合情况下的风险感知研究、风险感知能力量化模型构建、风险感知能力安全阈值研究、风险感知能力动态监测与稳态保持方法研究。
    • 安宁; 孙龙
    • 摘要: 目的检验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在我国驾驶员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并检验ESS总分与危险驾驶行为频率,自评事故风险以及交通事故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全国随机选取599名驾驶员完成ESS中文版和驾驶行为量表。结果修订后的ESS包含7个题目,信度为0.846。在过去一个月驾驶活动中,5%驾驶员存在危险性嗜睡情况。ESS总分可以有效地预测驾驶员危险及时频率和自评的事故风险,可以有效地区分有无交通违规的驾驶员。结论修订后的ESS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研究者未来应当重视我国驾驶员的嗜睡情况,提高道路安全。
    • 陈农田; 宁威峰; 齐少桓
    • 摘要: 目的有效识别飞行员进近着陆风险感知能力影响因素与偏差并实施风险感知能力客观测度。方法首先基于研究文献和专家建议,编制民航飞行员进近着陆风险感知影响指标初始问卷,针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和符合性因素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验证问卷结构效度并实施问卷修正。然后对修正问卷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和一致性检验检测其信效度,利用四因子原始结构卡方实验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民航飞行员进近着陆风险感知能力测度正式问卷,并实施飞行员进近着陆风险感知能力测度应用验证。结果民航飞行员进近着陆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包含个人身体状态、个人经验水平、人机交互关系和情景意识等4个维度指标22个问卷题项,验证性模型拟合较好,问卷各项信效度指标达到基本要求,应用实例验证了问卷有效适用性。结论调查问卷可应用于民航飞行员进近着陆风险感知能力测度和风险行为防控,为有效实施民航飞行员进近着陆风险管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 梁耘瀚; 张慧珺; 刘斌; 罗逍; 胡宏宇
    • 摘要: 为客观评价不同驾驶员的弯道操纵能力,提出了一种驾驶员弯道行驶过程操纵行为实车测试分析方法。招募12名驾驶员在试验场标准路面上进行实车试验,分别以30 km/h、40 km/h、50 km/h的初速度驶入U形弯道并自由行驶,记录驾驶员操控数据和车辆运动状态数据,对驾驶员弯道操纵能力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能力的驾驶员在纵向车速、纵向加速度、纵向急动度、转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转向盘转角熵值等指标上呈现明显差异。该方法可进一步扩展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弯道行驶能力分析评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