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3年内共计81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0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45224篇;相关期刊482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人类工效学、管理评论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第十四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等;风险感知的相关文献由19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银玲、何莉、林蓓蕾等。

风险感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0 占比:1.5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5224 占比:98.35%

总计:45982篇

风险感知—发文趋势图

风险感知

-研究学者

  • 张银玲
  • 何莉
  • 林蓓蕾
  • 许晖
  • 陈璇
  • 唐勇
  • 尚志海
  • 张振香
  • 方蕾
  • 朱正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航; 王晓明; 徐希阳; 张瑞曼; 潘龙梅
    • 摘要: 根据心理距离理论,风险感知结果的时间、空间、社会、概率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感知者心中的心理距离。以往研究主要探索了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提出了有关心理距离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距离影响风险感知的模型。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了危机事件背景下心理距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并分别探讨了四个不同距离维度对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探究,进一步验证心理距离影响风险感知的作用机制,考虑风险感知在危机事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差异,以及开发通过心理距离影响风险感知的干预方案。
    • 黄晓萱; 徐慧; 温家洪; 王丹; 沈菊; 田雨; 杜士强
    •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城市极端天气风险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越来越需要公众参与。然而,对风险感知、适应感知和适应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系统认识。通过问卷调研上海市居民发现:①风险感知可以促进适应感知,二者均与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显著正相关。②与关注预警信息和使用防水防潮材料等个人适应行为相比,居民对集体行为的响应程度更高,如增加绿地面积和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等。③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信息通达性、社区归属感、适应意愿、适应激励、风险感知和适应感知,其中信息通达性和适应激励是显著提高个人适应行为的关键因素。
    • 姜卉; 马瑶瑶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疫情相关的信息关注与对医务人员邻避态度的关系,以及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在2020年2月底和3月初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腾讯问卷对679名自愿填答的中国公民展开调研。结果:信息关注与风险感知、邻避态度显著负相关,风险感知与邻避态度显著正相关;风险感知中介了信息关注与邻避态度的关系,中介效应值为-0.05,占总效应的41.4%;积极/消极情绪得分在低(M-1SD)、中(M)、高(M+1SD)三个水平下都对风险感知与邻避态度的关系起到显著调节作用。结论:风险感知完全中介了疫情信息关注程度与邻避态度之间的关系,积极情绪正向调节了信息关注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消极情绪负向调节了信息关注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
    • 庙成; 刘希林
    • 摘要: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②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③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000元和≤10万元;④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000元/月的群体。
    • 许倩
    • 摘要: 近年来,预防电信诈骗一直是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主题,但大学生受到电信诈骗的案件仍屡见不鲜。校园安全研究工作者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了L大学的10起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电信诈骗风险感知降低情境可分为自我效能型、应激反应型、得寸进尺型和光环效应型4类;现有的安全教育中,正式制度与之错位而缺乏有效性,而非正式制度中的安全文化、经验迁移和消费观念等,可以有效地匹配以上4类风险感知情境,从而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 张博涵; 唐超; 李志
    • 摘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安全风险形势,风险感知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构建系统化、工程化的风险感知平台可以有效弥补个体风险感知的不足,对发挥风险感知优势、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思想与构建思路,设计了风险感知系统的模块构成与层次体系,搭建了风险感知平台模型,论述了模型的实施主体与运行模式。通过构建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风险感知平台模型,能够实现风险感知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缩小风险感知的群体性差异,实现风险感知的动态管理,最终达到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公共安全风险形势、维护公共安全利益的目的。
    • 刘志琛; 王永华
    • 摘要: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一线护理人员风险感知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医院构建护理风险预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2-3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人员风险感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对466名一线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中介效应等方法探讨护理人员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一线护理人员风险感知总分为(85.99±19.23)分,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每月夜班情况、领悟社会支持是一线护理人员风险感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风险感知在领悟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为0.1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46%。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护理人员风险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常态,医疗机构应采取针对性心理援助措施,根据其影响因素设置专项培训课程,以提高一线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感和医院疫情期间的临床护理质量。
    • 冯忠祥; 李靖宇; 张卫华; 尤志栋
    • 摘要: 面向人机共驾车辆的驾驶人风险感知是接管时正确应激反应和操作的前提,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概念及其特性;从驾驶人特性、自动驾驶系统、驾驶情景这3个方面分析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从驾驶行为表现、接管绩效和主观评价这3个方面对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衡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归纳了基于驾驶人培训、辅助设备调节的风险感知能力提升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手动驾驶,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能力较低,且是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结果;现有风险感知能力评价方法各有弊端,缺少可广泛应用的普适性量化方法;对驾驶人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和调节是保障人机共驾车辆安全应用的前提。基于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风险感知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多因素耦合情况下的风险感知研究、风险感知能力量化模型构建、风险感知能力安全阈值研究、风险感知能力动态监测与稳态保持方法研究。
    • 胡健; 魏华; 胡介眉
    • 摘要: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将人力资本理论的“技能专有性”引入社会学,尝试为解释我国女性生育意愿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考察“技能专有性”对我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能专有性与女性生育意愿存在直接的负相关关系,由于专用型技能的女性工人技能的可迁移性程度比较低,当他们无法承担生育带来的失业风险时,这部分女性群体就会降低生育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的年龄与生育意愿呈现正“U”型关系。最后通过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依然成立,可以说,“技能专有性”是影响我国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 王丹丹; 张爱华; 冯先琼
    • 摘要: 介绍突发事件、风险感知、情绪和行为的概念,总结重大突发事件下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其关系,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重大突发事件相关政策及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高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质量和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