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327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2篇、会议论文152篇、相关期刊1686种,包括法制与社会、青年探索、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131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社会变迁的相关文献由3466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士陈、谢建社、崔凤等。
社会变迁
-研究学者
- 范士陈
- 谢建社
- 崔凤
- 崔荣荣
- 张红
- 李培林
- 风笑天
- 杨善华
- 杨宜音
- 王书明
- 胡卫伟
- 邵华
- 陆勇
- 麦思杰
- 周平
- 岳天明
- 李春玲
- 李飞龙
- 杨蕾
- 杨青
- 林星
- 沈杰
- 牛犁
- 王德福
- 程丽红
- 翟羽佳
- 肖文评
- 苏力
- 邓伟志
- 何金轩2
- 余世存
- 倪玉平
- 刘畅
- 吕树庭
- 吴汉全
- 周云水
- 唐宏强
- 夏维奇
- 姜洪涛
- 宋宁而
- 宋林林
- 尤育号
- 廖斌
- 张勇
- 张喜顺
- 张斌
- 曲成艳
- 木子
- 李慧伟
- 李斌
-
-
-
-
周宇香
- 《中国青年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本文从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解析“90后”的年龄性别结构、教育、就业、婚育等人口特征,并探讨社会变迁对其人口特征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90后”规模在1.72亿~1.88亿之间,占总人口比重低于“80后”,性别结构失衡、城镇化程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高、婚育年龄推迟是该队列主要的人口特征,且这些特征存在一定的城乡和性别差异.“90后”出生及成长的社会经济背景,如经济快速增长、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人口流动、教育事业发展等,塑造了“90后”这一出生队列在生命历程演进过程中的人口特征.
-
-
-
-
-
-
-
郑玲玲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昆明市呈贡区自2011年撤县设区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市政府与大学城的进驻,呈贡原有的以县城为中心的规划格局产生变化,城市广场空间也呈现参与群体不同的构成特征与时代样貌,参与广场活动者的目的主要是健身.通过对呈贡区中心广场、龙街广场以及某大学民族广场活动参与主体健身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上述三类广场健身活动分别对应着新兴的现代市民体育健身、传统共同体民族体育健身与新潮体育文化为主的三种健身方式,反映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人群的公共空间属性与社会参与方式.
-
-
李春玲
- 《青年探索》
| 2020年
-
摘要:
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多种理论研究范式,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在深入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种主要的理论取向:价值观代际更替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理论;代际社会学理论.四种青年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取向,从不同的视角窥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现状、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机制,不同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解释思路,但各有其局限性.总而言之,多重理论视角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考察我国青年价值观变迁.
-
-
扈诗兴;
戴晓敏
- 《第四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对罗家坨苗寨社会变迁和踢毽活动流变个案进行考察,发现每当苗寨社会发生变迁,都会对踢毽活动的开展产生明显影响.苗寨民族传统体育流变经验说明,社会变迁是民族传统体育变迁的前提;参与主体的需求是其得以延续的基础;生产方式的改变是其变迁的关键.必须根据社会变迁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适应性调整,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才能为其发展找到合适空间.
-
-
刘小慧;
刘伯英
- 《2017年中国第八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法国北部-加莱海峡采矿盆地随着矿井关闭带来失业、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1998年,由政府组织的常设会议发表了一份“白皮书”,标志着改变的开始,采矿盆地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本文选取了其后十余年间的社会学指标——人口迁移率、失业率、创业率、受教育率、免税率、死亡率等作为分析依据,清晰地展示出采矿盆地这一时期由严重恶化到企稳回升的变化过程.
-
-
郭鹏
- 《2017全国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演唱与教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成为最为活跃的社会文化形态之一.它对社会现实密切关注,投射社会结构状况和精神氛围.歌曲本身亦随着社会转型而不断调整自身的文化实践.本文选取新时期特定历史节点上的代表性作品,以音乐分析结合文化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探寻流行歌曲作为文化表征体系的运作机理和意指实践,揭示音乐与社会现实的同源互动关系,以期创建一种适合流行歌曲的分析模式.
-
-
张青仁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是传统社会的遗留物,而是区域社会民众共享的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其公共文化的属性,通过契合当下社会的保护措施,恢复其公共文化的属性,在社会运行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属性的恢复必须突破遗留物思维下的遗产观和商业化时代文化资本论的局限,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立场出发,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推动全球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所在.
-
-
张甘霖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民间青花瓷既是一种最日常化的工艺生产与陶艺行径,也是人类物质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生活行径.历史演进中的民间青花瓷的审美变迁与时代风尚、地域环境、艺术形态紧密相关,它们总会在纹样、泥性和釉理及烧成与传播等方面传递出地理空间与人文价值.民间青花瓷自发展起始,地理空间与审美变迁成为新的文化特点.这与社会空间变迁紧密相关.民间青花是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中的主要地理意象,其民间陶瓷丰富性、完整性及各种总体性社会变迁得以在此发生的自然基础.正因如此,民间青花瓷地理文化符号的出现,正是中国民族文化审美形态不同形式的展现,是中国陶瓷史变迁中重要的智库资源.
-
-
史艳兰
- 《2016年第四届旅游高峰论坛-民族旅游与传统文化》
| 2016年
-
摘要:
互惠是人类学礼物研究的传统话题.在马凌诺斯基对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互惠模式研究中,指出互惠交换的对象并不仅限于物也可以是人.莫斯以降,对互惠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莫斯认为,所谓礼物流动是在人的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社会连带和团结.而弗思(Firth)在对毛利人“豪”之意义的再分析中认为友谊、信任、利益等社会机制是互惠得以运作及持续的基础.萨林斯在重作互惠模式分类的基础上,于亲属关系的陈述中认为,互惠行为的发生与亲属关系的距离成正比,换言之,即血缘亲属关系是互惠机制产生的核心基础.可以看到,在传统社会中,在血缘亲属、友谊、信任等关系基础上发展的互惠是社会生产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基点.此外,莫斯还指出,作为“社会整体事实”的呈现,礼物不仅涉及社会交换、道德、法律层面,它“又可以对社会借鉴提供更佳的治理之道”.本研究展示了石林一个撒尼少数民族村落在旅游发展后出现的社会秩序紧张,并透过对其在舅权关系基础上之传统互惠关系的探讨,即“小伴”呈现,拟对旅游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村落治理提出见解.在以流动为核心特征的全球地方化背景中,旅游给撒尼村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可喜的是,社会变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社会文化整合过程中的缓慢流动。在Y村丧礼仪式中,村委会以社会组织的方式与小伴等传统互惠融为一体,使得传统社会关系与村落社会组织实现了顺利对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社会关系与现代村落治理对接的空间和可能性。其实,讨论互惠体系对于现代社会秩序的意义原本就是莫斯“礼物”研究的初衷。这也就提示人们注意,当考察社会变迁中的边疆少数民族村落治理时,必须纳入当地文化规则与传统社会关系等考量。
-
-
花薛芃;
丁金铭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当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旅游业发展为引导,推进城市产业聚集、经济协调.城市服务逐渐向旅游、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完善,引起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品牌等各项规划调整.在城市受到旅游化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城市内旅游景区周边的社区直接受到旅游化的冲击,在社区结构、功能、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变化.本文以南京市夫子庙社区为例,通过历史资料查询,结合一手调研资料,从社会属性和物质属性两个层面对社区的人口结构、居民就业方向、空间格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建筑形态及居住模式等各方面变迁展开具体研究,就其在旅游化冲击下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应对作出详细剖析,以揭示其变迁规律及变迁动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
-
花薛芃;
丁金铭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当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旅游业发展为引导,推进城市产业聚集、经济协调.城市服务逐渐向旅游、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完善,引起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品牌等各项规划调整.在城市受到旅游化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城市内旅游景区周边的社区直接受到旅游化的冲击,在社区结构、功能、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变化.本文以南京市夫子庙社区为例,通过历史资料查询,结合一手调研资料,从社会属性和物质属性两个层面对社区的人口结构、居民就业方向、空间格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建筑形态及居住模式等各方面变迁展开具体研究,就其在旅游化冲击下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应对作出详细剖析,以揭示其变迁规律及变迁动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
-
花薛芃;
丁金铭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当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旅游业发展为引导,推进城市产业聚集、经济协调.城市服务逐渐向旅游、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完善,引起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品牌等各项规划调整.在城市受到旅游化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城市内旅游景区周边的社区直接受到旅游化的冲击,在社区结构、功能、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变化.本文以南京市夫子庙社区为例,通过历史资料查询,结合一手调研资料,从社会属性和物质属性两个层面对社区的人口结构、居民就业方向、空间格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建筑形态及居住模式等各方面变迁展开具体研究,就其在旅游化冲击下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应对作出详细剖析,以揭示其变迁规律及变迁动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
-
花薛芃;
丁金铭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当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旅游业发展为引导,推进城市产业聚集、经济协调.城市服务逐渐向旅游、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完善,引起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品牌等各项规划调整.在城市受到旅游化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城市内旅游景区周边的社区直接受到旅游化的冲击,在社区结构、功能、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变化.本文以南京市夫子庙社区为例,通过历史资料查询,结合一手调研资料,从社会属性和物质属性两个层面对社区的人口结构、居民就业方向、空间格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建筑形态及居住模式等各方面变迁展开具体研究,就其在旅游化冲击下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应对作出详细剖析,以揭示其变迁规律及变迁动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