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观

国家观

国家观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99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861篇;相关期刊386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理论导刊、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中国边疆学论坛、湖南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湖湘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分论坛、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等;国家观的相关文献由54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东、薛新国、史文等。

国家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5 占比:11.3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861 占比:88.56%

总计:4360篇

国家观—发文趋势图

国家观

-研究学者

  • 赵东
  • 薛新国
  • 史文
  • 王璐
  • 赵全
  • 高京平
  • 丁春平
  • 关勋夏
  • 冉文伟
  • 冯庆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忠丽
    • 摘要: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国家的形成、演变、本质、意识形态、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学说,是正确认识国家实质的重要理论武器.新时代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一方面要从认知着手,正确认识我国的根本立场、国家职能、价值追求和对全人类发展的深切关怀;另一方面要以实践落实,即以国家观和"四史"教育夯实理论、厚植情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价值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进国家认同,以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国家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阐释和传播.
    • 付安玲; 孙艺菡
    • 摘要: 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关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任务的实现。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对国家观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与本质、新时代国家观概念内涵、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当代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的培育路径六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立足于百年大变局时代背景,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应继续守正创新:增强国家观教育的均衡性与整体性,丰富研究内容;促进国家观教育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挖掘时代价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民族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拓宽研究范式。
    • 王兴辉
    • 摘要: 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走出之后就一直探索国家的现实本质,这一探索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形成。分工构成了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关键环节,分工在马克思那里具有三重逻辑,这三重逻辑也代表了分工的不同性质以及马克思思想的不同历史阶段,只有准确把握分工的性质和历史形态才能有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以分工为线索,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从现实的生产生活出发,论证了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走向等问题,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不仅破解了马克思之前的种种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国家观,而且也为当代国家批判理论提供了审视和反思的立足点,为正确理解国家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梁万艺; 吴美媛
    • 摘要: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是对黑格尔国家思想的传承、批判、深化和超越。文章从国家本质、国家制度的好与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与平等原则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国家观。经过阐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和发展,了解其中孕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 熊光清; 蔡正道
    • 摘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传统帝制国家解体和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中国政治文化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在近代中国,政治体系变革与政治文化转型表现出彼此推动的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表现形态复杂多样,其中国家观念的现代转变无疑非常重要。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有很大差异,甚至存在严重冲突。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形成解构了传统中国的天下国家观,是建立主权在民的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同时,公民观念的建构冲击了传统的臣民观念,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大变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适应了中国发生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奠定了政治文化基础。
    • 贾书衡
    •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拷问黑格尔式理性国家、开始建构新型国家观的重要书稿,从头到尾贯彻着马克思的人民立场。在这部书稿中,马克思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国家观进行了复位,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核心结论;扬弃黑格尔为君主立宪制辩护的双重主权论,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民主权的观点;强调立法权规约着国家制度的具体结构和现实形态,主张立法权属于人民;真实还原了官僚政治的丑陋面相,要求国家事务的管理权由人民掌握。通过考察以上命题和论断,可以看到“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决定者”“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人民是国家制度的制定者”“人民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者”构成马克思人民立场的主要意旨。
    • 石婷婷
    • 摘要: 黑格尔的国家观是近代政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研究黑格尔的国家观可以对国家的合理性存在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够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黑格尔打造的国家“共同体”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展开,不仅对后来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对今天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冯庆想; 莫文希
    • 摘要: 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社会观念史亦是如此。古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想象遵循自身的话语体系、阐释逻辑、历史语境与演进路径,形成了一种自在观照体系。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冲击、封建帝制倒垮以及新型政制建立,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国人国家观念中的客体对象逐渐断裂,从王朝国家转向现代国家,其内在国家逻辑既延续传统中国政治文化逻辑,又与剧烈的社会变革保持同频共振,加速新中国观成型。当代中国人国家观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获得理论涵养,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 李靖
    • 摘要: 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文献综述,呈现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现状,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是对"苦恼的疑问"之再思,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继续关注和思考;二是分析了马克思法哲观形成的思想背景,指出西方法哲学思想传统对马克思法哲学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进一步论证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国家观念;三是对前两个部分进行了总结,认为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混沌"的.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马克思法哲学观转向具有了可能性,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尚未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观,但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建构清扫了思想上的障碍.
    • 毛乐之
    • 摘要: 马克思早期国家观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观的发展过程和演进逻辑与其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纵向剖析,马克思早期国家观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莱茵报》时期、克罗茨纳赫时期以及《德法年鉴》时期,在这些时期始终贯穿着市民社会与国家这条逻辑主线,围绕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演进,为最终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形成作了铺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